承接侧拉头及双开尾拉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承接侧拉头及双开尾拉链。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提高功能性和设计性而有一种能够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链牙列从拉链链条的一端及另一端分离的双开尾拉链。
双开尾拉链优选在使一方拉头的后口与另一方拉头的后口的位置对合的状态下使插棒从一方拉头的引导槽插入至另一方拉头的引导槽。
然而,当插棒向一方拉头的引导槽插入时,有时一方拉头会因自重而发生倾斜或因链牙的反作用力而使一方拉头发生旋转。这样,一方拉头的后口与另一方拉头的后口的位置会偏离而导致插棒难以插入。
因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双开尾拉链通过在两个拉头中的一方拉头设置切缺槽并在另一方拉头延伸形成舌片,从而能够使拉头的位置稳定、并准确且容易地进行插棒的插入。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双开尾拉链在上下拉头中的一方拉头设置插入部而能够使拉头的位置稳定并准确且容易地进行插棒的插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49-145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中国申请公布107692413号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拉链是一方拉头从四周包围另一方拉头。因此,当一方拉头的后口与另一方拉头的后口对合时,必须使一方拉头相对于另一方拉头从一个方向插入,拉头彼此对位时的操作性变得困难。另外,在从正面观察的情况下,看起来与一般的双开尾拉链不同,因此会对时尚性造成不良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接侧拉头及双开尾拉链,能够提高拉头彼此对位时的操作性,能够准确且容易地进行插棒的插入,且能维持时尚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特征在于,具备:
上翼板;
下翼板;
引导柱,其将上述上翼板与上述下翼板连结,在上述上翼板与上述下翼板之间且在两侧形成肩口,在上述上翼板与上述下翼板之间且在上述肩口的相反侧形成后口,并形成将上述肩口与上述后口连通的引导槽;和
承接部,其从上述下翼板的上述后口侧向前方向突出,
上述承接部具有:
底板,其从上述下翼板的上述后口侧的下方的端部突出;和
侧板,其从上述下翼板的上述后口侧的左方及右方中的至少某一方的端部突出,并从上述底板呈壁状立起,
在此,
将上述承接侧拉头的移动方向设为前后方向,
将与上述上翼板及上述下翼板平行且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将与上述上翼板及上述下翼板垂直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
将上述前后方向的上述后口侧设为前方、并将其相反侧设为后方,
将上述上翼板侧设为上方、并将上述下翼板侧设为下方,
在从上述上方观察上述承接侧拉头并以上述后口侧为上的情况下,将左侧设为左方、并将右侧设为右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特征在于,
上述底板和上述侧板仅从上述下翼板突出,并形成为上述上方开放的u字形截面。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特征在于,
上述下翼板在上述前方侧具有从左右方向的侧缘向上述上方突出设置的凸缘,
上述承接部具有将上述侧板与上述凸缘连接的连接部,
上述连接部从上述下翼板向上述左右方向突出设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特征在于,
当从上述上方观察时,上述承接部不与上述上翼板重叠而是与上述上翼板错开,且仅设置于上述下翼板。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方上述侧板的内侧的面上,以远离上述后口的一侧与靠近上述后口的一侧相比间隔扩大的方式形成有扩开部,
在上述侧板的内侧的面上的上述扩开部的上述后口侧形成有平行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特征在于,
上述扩开部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角度α满足以下的式(1):
5°≤α≤40°(1)。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翼板的上述后口侧的左方或右方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形成有上倾斜部,
与上述上倾斜部相对地在上述下翼板的上述后口侧的端部形成有下倾斜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翼板的上述后口侧的左方或右方的端部形成有上倾斜部,
在上述上翼板的上述后口侧的上述上倾斜部之间形成有上平面部,
与上述上倾斜部相对地在上述下翼板的上述后口侧的端部形成有下倾斜部,
在上述下翼板的上述后口侧的上述下倾斜部之间形成有下平面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特征在于,
上述上倾斜部及上述下倾斜部相对于左右方向的角度β满足以下的式(2):
5°≤β≤40°(2)。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开尾拉链的特征在于,具备:
上述承接侧拉头;
拉链链条,其包括一对拉链带及分别固定在各上述拉链带上的多个链牙;和
插入侧拉头,其具有上翼板、下翼板及引导柱,并向上述承接侧拉头的上述承接部插入,上述引导柱将上述上翼板与上述下翼板连结,在上述上翼板与上述下翼板之间且在两侧形成肩口,在上述上翼板与上述下翼板之间且在上述肩口的相反侧形成后口,并形成将上述肩口与上述后口连通的引导槽,
通过使上述链牙从上述承接侧拉头或上述插入侧拉头内通过而使上述链牙啮合或分离。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开尾拉链的特征在于,
上述平行部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d、和上述插入侧拉头的上述上翼板的后口侧的端部及上述下翼板的后口侧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d满足以下的式(3):
1.02≤d/d≤1.1(3)。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开尾拉链的特征在于,
上述平行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和上述插入侧拉头的上述上翼板的后口侧的端部及上述下翼板的后口侧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d满足以下的式(4):
0.15≤l/d≤0.25(4)。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及双开尾拉链,能够准确且容易地进行插棒的插入、且能提高拉头彼此对位时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开尾拉链。
图2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
图3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上表面。
图4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插入侧拉头。
图5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插入侧拉头的上表面。
图6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两个拉头对位时的状态。
图7表示将图6的(a)、(b)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图8表示将图6的(c)、(d)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图9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承接部与插入侧拉头的尺寸关系。
图10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
图11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上表面。
图12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上表面。
图13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上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及双开尾拉链进行具体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开尾拉链。本实施方式的拉链是在具有“反向使用”功能的产品中使用的线圈拉链。图1是反向使用的状态,链牙被拉链带隐藏了一半。此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箭头f表示前方,箭头b表示后方,箭头l表示左方,箭头r表示右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双开尾拉链1具有:左右一对拉链链条2,其具有在第1拉链带4l的缘部5l固定有多个第1链牙6l的第1拉链牙链带3l、以及在第2拉链带4r的缘部5r固定有多个第2链牙6r的第2拉链牙链带3r;和承接侧拉头10及插入侧拉头110,其沿着左右的链牙6l、6r滑动并使左右的链牙6l、6r啮合及分离。
拉链链条2由一对拉链牙链带3l、3r构成。拉链牙链带3l、3r具有一对拉链带4l、4r、和按每规定间距固定在一对拉链带4l、4r各自的缘部5l、5r的多个链牙6l、6r,并以各链牙6l、6r相对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各链牙6l、6r的一端固定有止码7l、7r,并在另一端固定有插棒8l及座棒8r。由此,防止承接侧拉头10及插入侧拉头110从各链牙6l、6r的端部拔脱。此外,在图1所示的双开尾拉链1中,将承接侧拉头10设置在后方b侧、并将插入侧拉头110设置在前方f侧,但也可以将承接侧拉头10设置在前方f侧、并将插入侧拉头110设置在后方b侧。
在图1所示的双开尾拉链1中,通过将插入侧拉头110向箭头f的前方移动从而左右的拉链链条的拉链链牙啮合,通过将插入侧拉头110向箭头b的后方移动从而解除啮合,通过将承接侧拉头10向箭头b的后方移动从而左右的拉链链条的拉链链牙啮合,通过将承接侧拉头10向箭头f的前方移动从而解除啮合。
在此,该前后方向(f-b方向)是承接侧拉头10及插入侧拉头110的移动方向,也是拉链带4l、4r的带长方向。箭头l、r的左右方向(l-r方向)是与后述的承接侧拉头10及插入侧拉头110的主体20、120的上翼板21、121及下翼板22、122平行、且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另外,左右方向(l-r方向)也是拉片50、150的旋转轴方向。而且,箭头u、d的上下方向(u-d方向)是与上翼板21、121及下翼板22、122垂直的方向,也称为表背方向。
图2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图3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上表面。此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均为箭头u表示上方、箭头d表示下方、箭头f表示前方、箭头b表示后方、箭头l表示左方、箭头r表示右方。
拉头10的主体20由以下部分构成:上翼板21;下翼板22;将上翼板21的后方b侧的下表面与下翼板22的后方b侧的上表面连结的未图示的引导柱23;为了安装拉片50而向上方突出的拉片安装部30;和从下翼板22突出的承接部40。在下翼板22的前方f侧且在左右方向的侧缘,分别突出设置有引导图1所示的拉链链牙的凸缘24。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且在主体20的后方b侧,在引导柱23的左方l及右方r这两侧形成有肩口26,在主体2的后方b的端部形成有后口27,从肩口26连通至后口27而形成有引导图1所示的拉链链牙的引导槽28。
在主体20的上翼板21形成有为了安装拉片50而向上方u突出的拉片安装部30。拉片安装部30从上翼板21的前方f及后方b这两处向上方u突出,所突出的部分被连接而形成支承拉片5的轴部51的轴支承部31。本实施方式的轴支承部31由利用上翼板21和拉片安装部3的凹部包围而成的空间形成,并供轴部51插入。
拉片50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轴支承部31的轴部51;从轴部51的两端部向与轴部51不同的方向延伸的连结部52;和与连结部52相连的板状的捏持部53。使用者通过捏持捏持部53使其以轴部51为中心旋转并对其进行拉拽来使承接侧拉头10移动。
承接部40具有:仅从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下方d的端部向前方f侧突出的底板41;从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左方l及右方r中的至少某一方的端部向前方f侧突出的侧板42;和将侧板42与下翼板22的凸缘24连接的连接部43。
底板41优选以平面形成上表面。侧板42以从底板41的左方l及右方r中的至少某一方呈壁状立起的方式形成。底板41与侧板42仅从下翼板22突出,并形成为上方u开放的u字形截面。通过这种构造,能够容易地加工承接部40。另外,插入侧拉头110在向承接部40插入时允许向上方u的移动,能够使插入侧拉头110顺利地插入至承接部40。
本实施方式的底板41在两端部呈壁状立起,并在侧板42之间连续配置。在两个侧板42的内侧的面上,以远离后口27的前方f侧与靠近后口27的后方b侧相比间隔扩大的方式形成有扩开部42a。此外,扩开部42a只要至少形成在插棒8l所插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侧板42上即可。
连接部43在下翼板22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上突出设置,并从凸缘24的外侧相连而与侧板42连接。这样,通过构成连接部43,能够加强下翼板22及承接部40的刚性。连接部43与凸缘24相比上下方向(u-d方向)上的高度较低,优选为与侧板42相同的高度。这样,通过与凸缘24相比较低地形成连接部43的高度,能够减少与安装有图1所示的拉链1的袋盖(flap)的接触、抑制袋盖的咬入。
当从上方u观察时,承接部40不与上翼板21重叠而是与上翼板21错开,仅设置于下翼板22。因此,当将承接侧拉头10安装到拉链链条2时,在从上方u观察的情况下承接部40被拉链带4l、4r隐藏,看起来与一般的双开尾拉链相同,因此能够维持时尚性。
上翼板21的后口27侧的端面形成有上倾斜部21a,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端面形成有下倾斜部22a。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以随着趋向左右方向(l-r方向)而远离底板41的端部41a的方式形成。另外,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优选以与侧板42所成的角度为锐角的方式形成。
第1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在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左方l及右方r的两端部形成有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并在中央形成有上平面部21b及下平面部22b。此外,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并不限于平面,也可以由曲面形成。
另外,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也可以至少仅形成于左方l及右方r中的某一方。在该情况下,侧板42可以以至少仅从未形成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的一侧呈壁状立起的方式形成。
图4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插入侧拉头110。图5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插入侧拉头110的上表面。
插入侧拉头110的主体120由以下部分构成:上翼板121;下翼板122;将上翼板121的前方f侧的下表面与下翼板122的前方f侧的上表面连结的未图示的引导柱123;和为了安装拉片150而向上方突出的拉片安装部130。在下翼板122的后方b侧且在左右方向的侧缘,分别突出设置有引导图1所示的拉链链牙的凸缘124。在上翼板121与下翼板122之间且在主体120的前方f侧,在引导柱123的左方l及右方r这两侧形成有肩口126,在主体120的后方b的端部形成有后口127,从肩口126连通至后口127而形成有引导图1所示的拉链链牙的引导槽128。
在主体120的上翼板121形成有为了安装拉片150而向上方u突出的拉片安装部130。拉片安装部130从上翼板121的前方f及后方b这两处向上方u突出,所突出的部分被连接而形成支承拉片150的轴部151的轴支承部131。本实施方式的轴支承部131由利用上翼板121和拉片安装部130的凹部包围而成的空间形成,供轴部151插入。
拉片150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轴支承部131的轴部151;从轴部151的两端部向与轴部151不同的方向延伸的连结部152;和与连结部152相连的板状的捏持部153。使用者通过捏持捏持部153使其以轴部151为中心旋转并对其进行拉拽来使承接侧拉头10移动。
图6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两个拉头对位时的状态。图7表示将图6的(a)、(b)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8表示将图6的(c)、(d)的一部分放大的图。此外,为了容易观察两个拉头10、110对位时的状态,未图示拉片50,图示了右方r侧的链牙6r。
在图6的(a)~(e)中,表示相对于设置在后方b侧的承接侧拉头10插入设置在前方f侧的插入侧拉头110的状况。
当使插入侧拉头110向后方b侧移动时,如图6的(a)所示,插入侧拉头110进入由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的底板41和侧板42规定的空间。当将插入侧拉头110相对于承接侧拉头10插入时,插入侧拉头110因链牙6r的反作用力而以在从纸面正面观察时逆时针旋转的方式移动。因此,从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的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的端部122a的左方l侧起进入。
由于链牙6r从插入侧拉头110的引导槽128和承接侧拉头10的引导槽28中通过,所以插入侧拉头110与承接侧拉头10在上下方向(u-d方向)上的位置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由于承接部40的上方u开放,所以即使插入侧拉头110与承接侧拉头10在上下方向(u-d方向)上的位置稍微偏离,插入侧拉头110也能进入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
另外,由于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与插入侧拉头110的下翼板22的下表面接触,所以在插入侧拉头110进入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之后能够抑制插入侧拉头110的倾斜,并能减少插入侧拉头110与承接侧拉头10在上下方向(u-d方向)上的位置偏离。
接着,当使插入侧拉头110向后方b侧移动时,如图7的(a)所示,插入侧拉头110的下翼板122的右方r侧的端部122a与承接侧拉头10的右方r侧的侧板42接触。
如图6的(b)所示,使插入侧拉头110进一步向后方b侧移动。这样,如图7的(b)所示,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的左方l侧的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的左方l侧的端部122a与承接侧拉头10的左方l侧的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接触。在图7的(a)及图7的(b)的阶段中,插入侧拉头110被承接侧拉头10的右方r侧的侧板42推压,因此会产生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
接着,如图6的(c)所示,使插入侧拉头110进一步向后方b侧移动。这样,如图8的(a)所示,插入侧拉头110的下翼板122的右方r侧的端部122a通过承接侧拉头10的右方r侧的侧板42的扩开部42a的梯度而容易向左方l侧移动。另外,如图8的(a)所示,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的左方l侧的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的左方l侧的端部122a通过承接侧拉头10的左方l侧的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的梯度而容易向左方l侧移动。
接着,如图6的(d)所示,使插入侧拉头110进一步向后方b侧移动。这样,如图8的(b)所示,插入侧拉头110通过承接侧拉头10的扩开部42a的梯度及左方l侧的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的梯度,而在插入侧拉头110产生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并在承接侧拉头10产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因此,能够抑制插入侧拉头110因链牙6r的反作用力而旋转。
而且,如图6的(e)所示,使插入侧拉头110进一步向后方b侧移动。这样,插入侧拉头110的下翼板122的右方r侧的端部122a从承接侧拉头10的右方r侧的侧板42的扩开部42a移动到平行部42b。
另外,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的中央的端部121b及下翼板122的中央的端部122b与承接侧拉头10的平面部22b接触。因此,插入侧拉头110被承接侧拉头10稳定地保持。
此外,即使在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仅形成在图1所示的插棒8l所插入的一方、且侧板42以仅从另一方呈壁状立起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及下翼板122的一方端部121a、122a通过承接侧拉头10的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的梯度也容易向一方侧移动,能够容易地将插入侧拉头110插入至承接侧拉头10。另外,在插入之后,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的中央的端部121b及下翼板122的中央的端部122b与承接侧拉头10的平面部22b接触从而被稳定地保持。
接着,对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与插入侧拉头110的尺寸关系进行说明。为了将插入侧拉头110更顺利地插入并更稳定地保持在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优选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各个拉头的尺寸关系。
图9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与插入侧拉头110的尺寸关系。
承接侧拉头10的扩开部42a相对于前后方向(f-b方向)的角度α优选为满足以下的式(1)。另外,左方l侧的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相对于左右方向(l-r方向)的角度β优选为满足以下的式(2)。
5°≤α≤40°(1)
5°≤β≤40°(2)
通过满足式(1)及式(2)中的至少一个,从而将插入侧拉头110更顺利地插入至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
此外,更优选为满足以下的式(1’)及式(2’)。
10°≤α≤30°(1’)
10°≤β≤30°(2’)
另外,承接侧拉头10的平行部42b在左右方向(l-r方向)上的间隔d、和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的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的端部122a在左右方向(l-r方向)上的宽度d优选为满足以下的式(3)。
1.02≤d/d≤1.1(3)
通过满足式(3)从而将插入侧拉头110更稳定地保持在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
此外,更优选为满足以下的式(3’)。
1.05≤d/d≤1.08(3’)
另外,承接侧拉头10的平行部42b在前后方向(f-b方向)上的长度l、和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的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的端部122a在左右方向(l-r方向)上的宽度d优选为满足以下的式(4)。
0.15≤l/d≤0.25(4)
通过满足式(4)从而将插入侧拉头110更稳定地保持在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
此外,更优选为满足以下的式(4’)。
0.18≤l/d≤0.2(4’)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能够提高拉头彼此对位时的操作性、并能够将插入侧拉头110准确地插入且进行保持。其结果是,能够准确且容易地进行插棒的插入。另外,在从正面观察的情况下,看起来与一般的双开尾拉链相同,因此能够维持时尚性。另外,通过左右对称地形成,不管将插棒安装在哪一侧都能进行应对。
图10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图11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上表面。
第2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中,下翼板22的凸缘24与承接部40的连接部43是一体的。而且,侧板42及连接部43形成为上下方向(u-d方向)上的高度与凸缘24相等。其它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这样,通过将凸缘24、侧板42及连接部43以相同的高度形成,能够提高承接侧拉头10的刚性并更稳定地保持插入侧拉头110。
图12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上表面。
第3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仅在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上的一方形成有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并在剩余的部分形成有上平面部21a及下平面部22b。在第2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中,形成有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的是图1所示的插棒8l所插入的左方l侧。在插棒设置于右方r的拉链的情况下,使用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形成于右方r的承接侧拉头10即可。
这样,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通过增多平面部而能够更稳定地保持插入侧拉头110。
图13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的上表面。
第4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在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且未形成平面部。此外,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优选为左右对称地形成。另外,在使用第4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的情况下,优选在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及下翼板122的后口127侧的左右方向(l-r方向)中央形成切缺等。
这样,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能够成为简单的形状且容易进行加工。另外,通过将承接侧拉头10左右对称地形成,不管将插棒安装在哪一侧都能进行应对。
以上,本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具备:上翼板21;下翼板22;引导柱23,其将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连结,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且在两侧形成肩口26,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且在肩口26的相反侧形成后口27,并形成将肩口26与后口27连通的引导槽28;和承接部40,其从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向前方向(f)突出,承接部40具有:底板41,其从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下方(d)的端部突出;和侧板42,其从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左方(l)及右方(r)的端部突出,并从底板41的左方(l)及右方(r)呈壁状立起。因此,能够提高拉头彼此对位时的操作性、并将插入侧拉头110准确地插入且进行保持。其结果是,能够准确且容易地进行插棒的插入。
在此,将承接侧拉头10的移动方向设为前后方向(f-b方向),将与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平行且与前后方向(f-b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l-r方向),将与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垂直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u-d方向),将前后方向(f-b方向)的后口27侧设为前方(f)、并将其相反侧设为后方(b),将上翼板21侧设为上方(u)、并将下翼板22侧设为下方(d),在从上方(u)观察承接侧拉头10并以后口27侧为上的情况下,将左侧设为左方(l)、并将右侧设为右方(r)。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中,底板41和侧板42仅从下翼板22突出,并形成为上方u开放的u字形截面。因此,能够容易地加工承接部40。另外,插入侧拉头110在向承接部40插入时允许向上方u的移动,能够使插入侧拉头110顺利地插入至承接部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中,下翼板22在前方f侧具有从左右方向(l-r方向)的侧缘向上方u突出设置的凸缘24,承接部40具有将侧板42与凸缘24连接的连接部43,连接部43从下翼板22向左右方向(l-r方向)突出设置。因此,能够加强下翼板22及承接部40的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中,当从上方u观察时,承接部40不与上翼板21重叠而是与上翼板21错开,且仅设置于下翼板22。因此,当将承接侧拉头10安装到拉链链条2上时,在从上方u观察的情况下承接部40被拉链带4l、4r隐藏,看起来与一般的双开尾拉链相同,因此能够维持时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中,在至少一方侧板42的内侧的面上,以远离后口27的一侧与靠近后口27的一侧相比间隔扩大的方式形成有扩开部42a,在侧板42的内侧的面上的扩开部42a的后口27侧形成有平行部42b。因此,能够将插入侧拉头110准确地插入且进行保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中,扩开部42a相对于前后方向(f-b方向)的角度α满足以下的式(1)。
5°≤α≤40°(1)
因此,能够将插入侧拉头110更准确地插入且进行保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中,在上翼板21的后口27侧的左方(l)或右方(r)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形成有上倾斜部21a,与上倾斜部21a相对地在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端部形成有下倾斜部22a。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插入侧拉头110插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中,在上翼板21的后口27侧的左方(l)或右方(r)的端部形成有上倾斜部21a,在上翼板21的后口27侧的上倾斜部21a之间形成有上平面部21b,与上倾斜部21a相对地在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端部形成有下倾斜部22a,在下翼板22的后口27侧的下倾斜部22a之间形成有下平面部22b。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保持插入侧拉头1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承接侧拉头10中,上倾斜部21a及下倾斜部22a相对于左右方向(l-r方向)的角度β满足以下的式(2)。
5°≤β≤40°(2)
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插入侧拉头110插入。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双开尾拉链1具备:上述承接侧拉头10;拉链链条1,其包括一对拉链带2及分别固定在各拉链带2上的多个链牙3;和插入侧拉头110,其具有上翼板121、下翼板122及引导柱123,并向承接侧拉头10的承接部40插入,引导柱123将上翼板121与下翼板122连结,在上翼板121与下翼板122之间且在两侧形成肩口126,在上翼板121与下翼板122之间且在肩口126的相反侧形成后口127,并形成将肩口126与后口127连通的引导槽128,通过使链牙3从承接侧拉头10或插入侧拉头110内通过而使链牙3啮合或分离。因此,能够准确且容易地进行插棒的插入,且能提高拉头彼此对位时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双开尾拉链1中,平行部42b在左右方向(l-r方向)上的间隔d、和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的后口127侧的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的后口127侧的端部122a在左右方向(l-r方向)上的宽度(d)满足以下的式(3)。
1.02≤d/d≤1.1(3)
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保持插入侧拉头1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双开尾拉链1中,平行部42b在前后方向(f-b方向)上的长度(l)、和插入侧拉头110的上翼板121的后口127侧的端部121a及下翼板122的后口127侧的端部122a在左右方向(l-r方向)上的宽度(d)满足以下的式(4)。
0.15≤l/d≤0.25(4)
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保持插入侧拉头110。
此外,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将各个实施方式的结构适当组合而构成的实施方式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拉链
2:拉链链条
3l、3r:拉链牙链带
4l、4r:拉链带
5l、5r:缘部
6l、6r:链牙
7l、7r:止码
8l:插棒
8r:座棒
10:承接侧拉头
20:主体
21:上翼板
21a:上第1端面
21b:上第2端面
22:下翼板
22a:下第1端面
22b:下第2端面
23:引导柱
24:凸缘
26:肩口
27:后口
28:引导槽
30:承接侧拉片安装部
40:承接部
41:底板
42:侧板
42a:扩开部
42b:平行部
50:拉片
110:插入侧拉头
120:主体
130:拉片安装部
140:承接部
150:拉片。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