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注入装置及包括其的功能性服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注入装置及包括其的功能性服饰,尤其,涉及一种能够便利地向形成于服饰的一个区域的空气管流入或排出空气的空气注入装置及包括其的功能性服饰。
背景技术:
空气注入装置被安装在护膝、身材矫正垫、腹带、救生背心、橡胶软管及护腕等各种用途的媒介物,而能够简便地向媒介物注入和排出空气。
以往的空气注入装置是由与空气管连通而气密地熔接的注入管、安装在注入管内部的阀门、在注入管的一侧上端一体地形成的开闭盖子构成。
但,以往的空气注入装置是在注入空气时在拔出向注入管插入的开闭盖子的状态下通过另外的手动泵注入空气,完成空气注入后再次将开闭盖子插入至注入管,并且,在排出空气时也要利用单独的空气调节销排出空气,因此,存在不便。
并且,需要用于注入空气的另外的泵等装置,因此,存在用户不便携带,并且安装在衣服等时带来沉重的佩戴感,而给用户带来不便。而且,开闭盖子的密封不严实,导致向空气管内侧注入的空气无法完全形成密闭的问题。
并且,上述的空气注入装置是与向服饰的一个区域流入和排出空气而能够在服饰的一个区域形成弹性感的功能性服饰结合使用。
但,以往的功能性服饰是将随着空气的注入而膨胀的单独的空气管安装在服饰内部的方式制造,因此,制造过程繁琐,并且,服饰和空气管由相互不同的材质形成,因此,存在给用户带来异物感,穿着感也不良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空气注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驱动方式开闭与空气管连接的空气通道,而便利地向形成于服饰的一个区域的空气管流入或排出空气的空气注入装置及具有该空气注入装置并且空气管与服饰一体地形成的功能性服饰。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非限定于以上言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确理解未说明的其他技术问题。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注入装置,包括:主体部,其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及开闭部,其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部结合,内面形成有开闭凸起,该开闭凸起向所述空气通道侧以既定长度突出而开闭所述空气通道,并且,随着所述开闭部通过用户的操作向所述主体部的第1方向或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所述开闭凸起密闭或开放所述空气通道,并且,在所述主体部一端部的外面形成有导引槽,在所述开闭部的内面形成有向所述导引槽插入的导引凸起,而导引所述开闭凸起由所述第1方向或所述第2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开闭凸起由所述第1方向移动时至少一部分插入至所述空气通道的内侧,而密闭所述空气通道。
并且,优选地,在所述开闭部的一端部沿着所述开闭凸起的周围贯通形成有至少一个空气注入孔,从而,所述开闭凸起由所述第2方向移动而从所述空气通道引出,将所述空气通道开放时,所述空气通道通过所述空气注入孔与外部连通,而能够注入或排出空气。
并且,优选地,所述导引槽包括:第1导引槽,其由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形成;第2导引槽及第3导引槽,其分别从所述第1导引槽的两端部向所述主体部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
并且,优选地,所述导引凸起通过所述用户的第1操作沿着所述第1导引槽移动,而使得所述开闭凸起向所述第1方向或所述第2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导引凸起位于所述第1导引槽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时,所述导引凸起通过所述用户的第2操作沿着所述第2导引槽或第3导引槽移动,而使得所述开闭凸起开放或密闭所述空气通道。
并且,优选地,所述第1导引槽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由斜线方向形成,所述第2导引槽和所述第3导引槽从所述第1导引槽的两端部相互向相反侧延伸形成,从而,所述用户将所述开闭部向第1旋转方向或与所述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导引凸起顺次向所述第2导引槽、所述第1导引槽及所述第3导引槽移动,而使得所述开闭凸起开放或密闭所述空气通道。
并且,优选地,从所述第3导引槽的一个区域或延伸形成所述第3导引槽的所述第1导引槽的一端部向所述第2方向延伸形成用于将所述开闭部从所述主体部分离的第4导引槽。
并且,优选地,还包括:注入部,其与所述开闭部的一端部结合,而在开放所述空气通道时,内部与所述空气通道连通,并且,所述注入部的所述开闭部的相反侧一端部形成相比所述开闭部更小的外径。
并且,优选地,还包括:第1连接部,其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结合,而将所述空气注入装置与软管连通地连接,所述第1连接部包括:结合部,其内部贯通形成,至少一部分向所述软管的内侧插入,而使所述软管与所述空气通道连通;及固定部,其在所述结合部的外周面分隔形成,通过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的结合,加压与所述结合部结合的所述软管的外面。
并且,优选地,在所述主体部另一端的内面及所述固定部的外面分别形成有用于螺纹方式结合的第1螺纹及第2螺纹,通过所述第1连接部的由一个方向的旋转,而使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结合,加压所述软管的外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功能性服饰,包括:空气注入装置;衣服,其配置有所述空气注入装置;空气管,其形成于所述衣服的一侧,通过所述空气注入装置流入或排出空气;及软管,其将所述空气注入装置与所述空气管相互连通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空气管是在所述衣服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涂覆聚氨酯(polyurethane)材料,并将所述涂层的区域的边缘部热熔接而形成。
并且,优选地,还包括:第2连接部,其与所述空气管的一侧结合,而将所述空气管与所述软管连通地连接,并且,所述第2连接部在所述被涂层的区域的一侧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边缘部一体地热熔接,而与所述空气管结合。
并且,优选地,所述空气管及所述空气注入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可从所述衣服脱卸。
并且,优选地,所述空气管及所述空气注入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安装在所述衣服内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通过移动及/或旋转开闭部的简单的方式开闭空气注入装置的空气通道,因此,无需另外的工具也能够容易地注入或排出空气,因此,能够给用户带来使用方面的便利。
并且,根据本发明,用户可通过吹入空气的简单的方式注入空气,因此,无需形成另外的泵等部件,而能够提高用户的携带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将衣服的一部分涂层及热熔接,而使得衣服的一部分与衣服的材质无关地执行空气管的功能。
并且,根据本发明,在衣服自身一体地形成空气管,因此,在制造功能性服饰的时候,无需将另外的空气管内置于衣服,从而,制造工艺简单,并且,能够消除内置与服饰不同的材质的空气管而带来的异物感。
并且,根据本发明,将空气注入装置及空气管安装在衣服内部,从而,能够提供具有改善的弹性感的服饰,并且,可根据需要排出空气而减少体积,从而,改善佩戴感或活动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将空气管配置在衣服的与脖子、手腕等关节部位对应的区域,从而,能够避免用户进行活动时带来的疲劳感或受伤危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在本发明的详细的说明中引用的附图,提供关于各个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截面;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动作状态;
图5a至图5c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操作方法;
图6a及图6b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功能性服饰;
图7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功能性服饰的空气注入装置与空气管连接的状态;
图8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9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截面;
图1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主体部;
图12a至图12c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操作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向各个附图的构成要素附加参照符号时,即使相同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的附图中表示,也尽可能赋予了相同的符号。并且,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时,如果判断有关的公知或功能的详细说明妨碍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时,省略其详细说明。并且,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非限定于此,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进行变更而不同地实施。并且,在以下记载的上下左右的方向是为了便利而以附图为基准的,相应的方向并非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在整篇说明书中,记载某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连接"时,其不仅包括"直接地连接"的情况,还包括在中间隔着其他的元件"间接地连接"的情况。在整篇说明书中,记载某一个部分"包括"某一个构成要素时,意味着只要没有特别的相反的记载,不排除其他的构成要素,而是还包括其他的构成要素。并且,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时,可使用第1、第2、a、b、(a)、(b)等术语。这些术语是为了将该构成要素与其他构成要素区别,上述术语并非你限定相应构成要素的本质或顺序等。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立体图;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截面。
在此,空气注入装置100是指向在衣服200的至少一个区域形成的空气管300注入或排出空气的装置。即,空气注入装置100通过软管h与形成于衣服200的空气管300连通,并且,空气管300根据从空气注入装置100注入或排出的空气膨胀或收缩。
参照图1至图3,空气注入装置100包括主体部110、开闭部120及连接部130。
主体部110的两端被开放,在内侧形成有空气通道112。在主体部110的两端分别结合有开闭部120及连接部130,并且,用户通过操作开闭部120而开闭空气通道112。
为了将开闭部120与主体部110结合并导引用户操作开闭部120,在主体部110的一端部的外面凹陷形成导引槽114,并且,与其对应地,在开闭部120的内面突出形成有向导引槽114插入的导引凸起124。
导引槽114包括:第1导引槽114a、从第1导引槽114a延伸形成的第2导引槽114b及第3导引槽114c。例如,在主体部110的一端部的外面由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形成第1导引槽114a,从第1导引槽114a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沿着主体部110的圆周方向分别延伸形成第2导引槽114b及第3导引槽114c。
从而,第1导引槽114a导引开闭部120的长度方向移动,第2导引槽114b及第3导引槽114c导引开闭部120的旋转,由此,能够导引用户操作开闭部120。
详细地,开闭部120与主体部110结合的状态下,通过用户的第1操作,导引凸起124沿着第1导引槽114a移动,从而,使得开闭部120由长度方向(向主体部110的第1方向或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通过开闭部120向第1方向或第2方向的移动,而使得空气通道112密闭或开放。
并且,可通过用户的第2操作,使得导引凸起124沿着第2导引槽114b或第3导引槽114c移动,以使开闭部120旋转。借助于上述的开闭部120的旋转(即,旋转方向),而能够限制或允许开闭部120向长度方向的移动,尤其,通过限制开闭部120的长度方向移动,而能够使得空气通道112维持密闭或开放的状态。
在此,第1操作是指对于开闭部120的由长度方向的移动操作,第2操作是指对于开闭部120的旋转操作。对于主体部110的开闭部120的操作方法,将参照下面的图5a至图5c更加详细地说明。
一实施例中,在第2导引槽114b及第3导引槽114c的至少一个区域形成有用于限制开闭部120的旋转的至少一个挂接凸起(未图示附图符号)。例如,随着开闭部120的旋转,在第2导引槽114b或第3导引槽114c移动的导引凸起124被挂接在形成于第2导引槽114b及第3导引槽114c的既定区域的挂接凸起,而能够限制开闭部120的旋转,并且,向开闭部120施加既定水准以上的旋转力时,导引凸起124将跨越挂接凸起而能够旋转。
从而,将开闭部120旋转操作时,当导引凸起124到达特定位置时,向用户传送既定水准的阻抗,并且,用户可通过上述的阻抗而能够认知开闭部120及/或导引凸起124的位置及旋转程度。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主体部110与开闭部120的分离,在第3导引槽114c的一侧可形成有第4导引槽(未图示附图符号)。例如,从第3导引槽114c的一端部沿着主体部110的长度方向(第2方向)延伸形成有第4导引槽,从而,借助于用户的操作,使得导引凸起124沿着第4导引槽移动,由此,开闭部120能够从主体部110分离地构成。
此时,在第4导引槽的一侧可形成有限制棱(未图示附图符号),用于限制开闭部120的脱离,从而,能够防止主体部110与开闭部120的任意的分离。例如,第4导引槽从第3导引槽114c延伸形成,并且,相比第3导引槽114c,沿着主体部110的圆周方向以既定高度更高地形成,从而,在第4导引槽与第3导引槽114c连接的部分形成限制棱。
由此,当导引凸起124位于第3导引槽114c的一端部时,导引凸起124与限制棱接触而无法直接向第4导引槽移动,而能够限制开闭部120从主体部110分离,并且,向开闭部120施加既定水准以上的外力时,导引凸起124从限制棱脱离,并向第4导引槽移动,而使得开闭部120从主体部110分离。
并且,为了主体部110与连接部130的结合,在主体部110另一端的内周面形成有第1螺纹116。
开闭部120与主体部110的一端部结合,通过用户的操作向空气注入装置100的长度方向移动,而能够开闭主体部110的空气通道112。为此,在开闭部120的一端部的内面形成有向主体部110突出的开闭凸起122。
详细地,通过用户的操作,开闭部120及开闭凸起122由向主体部110的第1方向或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开闭凸起122向空气通道112的内侧插入或从空气通道112引出,而能够密闭或开放主体部110的空气通道112。该开闭凸起122形成与空气通道112的内径对应的大小,而能够密闭空气通道112。
在一实施例中,在开闭部120的内侧沿着开闭凸起122的周围贯通形成有至少一个空气注入孔126。从而,当开闭凸起从122空气通道112引出时,空气通道112通过空气注入孔126与外部连通,以使用户通过空气注入孔126向空气管300注入空气,或将在空气管300内残留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连接部130与主体部110的另一端结合,与主体部110及开闭部120连通。并且,连接部130与软管h的一端部连接,而使空气注入装置100与空气管300相互连通地相互连接。为此,连接部130包括结合部132及固定部134。
结合部132的内部贯通形成,并且,至少一部分向软管h的内侧插入,而将连接部130的内部与软管h连通。
固定部134包裹结合部132的外周面,并且,从结合部132的外周面以既定距离分隔形成,而加压与结合部132连接的软管h的外面,从而,能够防止软管h的脱离。在该固定部134的外周面形成有与第1螺纹116对应的第2螺纹136,以使连接部130与主体部110螺纹结合。
从而,结合部132向软管h内侧插入时,软管h的一端部位于结合部132与固定部134之间的分隔的缝隙之间,并且,主体部110与固定部134的外周面螺纹结合,由此,将软管h一端部的外周面由对于空气注入装置100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加压,而能够防止软管h与结合部132的任意分离。
在图1至图3中表示的空气注入装置100只是示例性的,可根据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而使用不同的构成。例如,连接部130及主体部110一体地形成,或主体部110、开闭部120及连接部130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发生变更。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动作状态。
详细地,图4的a表示空气注入装置100的空气通道112形成密闭的状态;图4的b表示空气注入装置100的空气通道112被开放的状态。
参照图4的a,通过用户的操作,开闭部120由向主体部110的第1方向移动,而使开闭凸起122向空气通道112的内侧插入,此时,随着开闭部120向一个方向旋转,导引凸起124位于第2导引槽114b,并使得开闭凸起122维持向空气通道112插入的状态。从而,在不使用空气注入装置100时,可将空气通道112密闭,而能够防止空气从空气管300泄露。
并且,参照图4的b,在空气通道112形成密闭的状态下,开闭部120向与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旋转,从而,使得导引凸起124位于第1导引槽114a,而能够像开闭部120的长度方向移动。接着,用户操作开闭部120以使空气注入装置100的空气通道112开放,从而,使得开闭部120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而将开闭凸起122从空气通道112引出,此时,开闭部120向一个方向旋转,而使得导引凸起124位于第3导引槽114c,维持开闭凸起122被引出的状态。由此,软管h与空气注入孔126连通,而将外部空气向空气管300注入或排出。
图5a至图5c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操作方法。
首先,参照图5a,开闭部120向第1方向(即,向主体部110的方向)移动而将空气通道112密闭的状态下,导引凸起124位于第2导引槽114b而防止开闭部120的长度方向的移动,维持开闭凸起122向空气通道112插入的状态。然后,要将空气通道112开放时,用户将开闭部120向一个方向(例如,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导引凸起124沿着第2导引槽114b移动后从第2导引槽114b脱离,而位于第1导引槽114a的一端部。
然后,参照图5b,当导引凸起124位于第1导引槽114a时,开闭部120可借助于用户的操作向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如图5b所示,用户将开闭部120向第2方向(即,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导引凸起124沿着第1导引槽114a移动,由此,开闭凸起122从空气通道112引出,而开放空气通道112。
接着,参照图5c,用户将开闭部120继续向第2方向移动,此时,导引凸起124沿着第1导引槽114a移动后,位于第1导引槽114a的另一端部。当导引凸起124位于第1导引槽114a的另一端部时,被限制向开闭部120的第2方向移动,此时,用户将开闭部120由与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即另一方向(例如,反时针方向)旋转时,导引凸起124沿着第3导引槽114c移动。由此,导引凸起124位于第3导引槽114c,而能够防止开闭部120由长度方向移动,并维持空气通道112的开放的状态。
但,上述的空气注入装置100的驱动只是示例性的,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而不同地进行变更后适用。
图6a及图6b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功能性服饰。
详细地,图6a表示排出空气管300内的空气的状态的功能性服饰500;图6b表示向空气管300内流入空气的状态的功能性服饰500。
参照图6a及图6b,功能性服饰500包括:空气注入装置100、衣服200、空气管300及软管h。
衣服200可由用户穿戴的上衣或下衣等形态形成,但,并非限定于此,可包括用户能够穿戴的所有形态的服饰或装饰品。
空气管300形成于衣服200的一侧。在空气管300可脱卸地结合有空气注入装置100,而能够向空气管300内流入或排出空气。从而,空气管300能够通过空气注入装置100使空气流入和排出,而在衣服200的一个区域形成弹性感。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a及图6b所示,空气管300可在与颈部对应的区域形成,但,其只是示例性的,空气管300可形成于身体的手腕、膝盖等关节部位或其他需要吸收从外部的冲击或支撑姿势的各种区域。由此,通过空气注入装置100注入空气时,空气管300发生膨胀而在服饰的一个区域形成弹性感,从而,能够消除用户活动后带来的疲惫感,或避免用户受伤的危险。并且,用户可根据需要排除向空气管300注入的空气,而改善用户的佩戴感或活动性。
为了向空气管300的空气连通,空气注入装置100和空气管300可通过软管h相互连接。详细地,软管h的一端部与空气注入装置100的连接部130连接,软管h的另一端与空气管300连接,而使得空气注入装置100与空气管300相互连通,并通过操作开闭部120,使得空气注入装置100的空气通道112开放或密闭。如果空气通道112被开放,用户从开闭部120的空气注入孔126通过空气通道112向空气管300内吹入空气,或相反地,从空气管300向开闭部120侧排出空气。相反地,如果空气通道112被密闭,空气管300内的空气维持注入或排出的状态。
并且,根据实施例,软管h与结合于空气管300的连接部400连接。下面参照图7更详细地说明。
一实施例中,空气管300是在衣服200的至少一部分涂层,而与衣服200一体地形成。例如,空气管300是在衣服200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涂覆聚氨酯(polyurethane)材料而进行聚氨酯涂层pu涂层,并将涂层的区域的边缘部进行热熔接,而将衣服200的内侧面的一部分密闭而形成。只是,涂层方式并非限定于聚氨酯涂层,可根据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涂层,而形成空气管300。例如,可涂覆聚乙烯(polyethylene)材料而涂层,并且,也可涂覆由聚氨酯及聚乙烯的组合形成的材料而进行涂层。
即,根据本发明的功能性服饰500是在衣服200自身的一部分区域涂层,并将周边部分形成密闭,以使在衣服200的内侧形成能够流入空气的空间,从而,空气管300与衣服200一体地形成。尤其,为了防止空气通过制成衣服200的原料泄露,在衣服200自身形成涂层,以防止空气管300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从而,能够有效地制造与衣服200的材质无关地与空气管300一体地形成的功能性服饰500。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空气管300可在衣服200的内/外可脱卸地形成。
试验例–物性测定试验
对于相同的织物布料,对于本发明的形成聚氨酯涂层的布料(实施例)和未涂层的布料(比较例)进行了物性测定试验。物性测定试验是大致分为力学试验和功能性试验进行。
首先,力学试验进行了以下几种:确认耐于拉扯布料的力量的程度的抗拉强度试验(ksk0642,8.14.1,抓式法);确认撕扯布料所需的力量的扯裂强度试验(ksk0642,8.17.4,扭摆法);确认向布料垂直地施加压力而破裂时的强度的破裂强度试验(kskiso13938-1,液压法);确认对于布料的剥离的阻抗性的剥离强度试验(ksk0533);确认因外力拉伸的长度恢复的程度的弹性恢复率试验(ksk0541)及确认从布料上形成的空间(孔)发生空气透过的程度的空气透过率试验(kskiso9237)。
并且,功能性试验进行了以下几种:确认对于水的漏水或渗水的阻抗性的耐水率试验(kskiso811,水压法);测定当布料的两面之间发生温度差时,维持温度所需的电量的热阻抗试验(ksk0466)及确认水蒸气通过布料的程度的透湿率试验(ksk0594,氯化钙法)。上述的力学试验结果及功能性试验结果如下。
表1
参照所述试验结果,能够确认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在抗拉强度、扯裂强度、破裂强度、剥离强度及弹性恢复率方面没有大差异而具有相似的物性,并且,本发明的实施例相比比较例,在防止水及/或水蒸气透过的程度方面更优秀。
尤其,空气透过率试验结果,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透过率为0.0mm/s,相比比较例防止空气透过的程度显著地优良。即,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布料能够完全防止空气透过,因此,如同本实施例,将衣服200的一部分进行聚氨酯涂层,将空气管300与衣服200一体地形成,而能够防止向空气管300内流入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图7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功能性服饰的空气注入装置与空气管连接的状态。
参照图7,功能性服饰500还包括连接部400,该连接部将空气管300与软管h连通地连接。例如,连接部400与空气管300的一侧结合,软管h的一端部与连接部400连接,从而,使得空气管300与软管h连通。此时,与连接部400连接的软管h的另一端与空气注入装置100的连接部130连接,从而,使得空气注入装置100与空气管300相互连通。
一实施例中,连接部400在空气管300的形成过程中与衣服200一体地热熔接,而与空气管300结合。例如,连接部400在形成聚氨酯涂层的衣服200的一部分区域配置,并且,将涂层的区域的边缘部热熔接的过程中,与边缘部一起热熔接,从而,连接部400的至少一部分以插入至空气管300的内侧的状态与空气管300一体地结合。
并且,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部400形成与空气注入装置100的连接部130对应的结构。例如,连接部400与空气注入装置100的连接部130相同地,包括结合部(未图示附图符号)及在结合部的外周面分隔形成的固定部(未图示附图符号),并且,当结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向软管h的内侧插入时,软管h的一端部位于结合部与固定部之间的分隔的缝隙之间,而使得连接部400的内部与软管h连通。但,其只是示例性的,也可根据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而不同地变更。
图8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立体图;图9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0
与参照图1至图7说明的空气注入装置100相同地,空气注入装置1100与在衣服200上形成的空气管300连通而向空气管300注入或排出空气。在此,对于与空气注入装置100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并以不同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8至图11,空气注入装置1100包括主体部1110、开闭部1120、连接部1130及注入部1140。
在主体部1110的两端部分别结合开闭部1120和连接部1130,在内侧形成有空气通道1112,并且,通过用户操作开闭部1120,而开闭空气通道1112。
在主体部1110的外周面凹陷形成有导引开闭部1120的操作的导引槽1114。并且,与其对应地,在开闭部1120的内面突出形成有向导引槽1114插入的导引凸起1124。
导引槽1114包括第1导引槽1114a、从第1导引槽1114a延伸形成的第2导引槽1114b及第3导引槽1114c。例如,沿着主体部1110的外周面,从主体部1110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由斜线方向形成有至少一个第1导引槽1114a,并且,从第1导引槽114a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由主体部110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第2导引槽114b及第3导引槽114c。
此时,第2导引槽1114b及第3导引槽1114c从第1导引槽1114a的两端部向相互相反侧而形成。即,例如,如果第1导引槽1114a的一端部(即,开闭部1120侧端部)形成向开闭部1120的第1旋转方向倾斜的斜线形状,第3导引槽1114c从第1导引槽1114a的所述一端部向第1旋转方向形成,第2导引槽1114b从第1导引槽1114a的另一端部(即,连接部1130侧端部)向与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形成。
从而,如同下面的详细说明,空气注入装置1100只需通过旋转操作开闭部1120即可使得开闭凸起1122移动而开闭空气通道1112。
并且,在第2导引槽1114b及第3导引槽1114c的至少一个区域形成有用于限制开闭部1120的任意的旋转的至少一个挂接凸起1115。
在一实施例中,导引槽1114还可包括用于将开闭部1120从主体部1110分离的第4导引槽1114d。例如,第4导引槽1114d从第3导引槽1114c的一个区域或延伸形成有第3导引槽1114c的第1导引槽1114a的一端部向开闭部1120延伸形成。此时,在第4导引槽1114d的至少一个区域形成有用于限制开闭部1120的任意的分离的限制棱(未图示附图符号)。
在主体部1110的一端部形成有用于与连接部1130结合的螺丝结合部1116和向软管h的内侧插入的插入部1118。
开闭部1120可通过用户的旋转操作而开闭主体部1110的空气通道1112。为此,在开闭部1120的一端部的内面形成有向主体部1110突出的开闭凸起1122。上述的开闭凸起1122通过用户的旋转操作向主体部1110的长度方向移动,而从空气通道1112引出或向其插入,由此开闭空气通道112。在开闭部1120的内侧沿着开闭凸起1122的周围贯通形成有至少一个空气注入孔1126。
连接部1130与主体部1110结合,而将空气注入装置1100与空气管300相互连通地相互连接。例如,与空气管300连接的软管h的一端部通过连接部1130的贯通孔1132,而使得主体部1110的插入部1118向软管h的一端部内侧插入的状态下,通过形成于连接部1130的内周面和主体部1110的螺丝结合部1134,1116,将主体部1110与连接部1130螺纹结合,此时,连接部1130的内面加压软管h的外面,而能够将软管h固定在空气注入装置1100。
注入部1140与开闭部1120的一端部连接,而使得用户更容易注入空气。为了结合注入部1140,在注入部1140的一端部内周面和开闭部1120的外周面分别形成有结合凸起1142和结合槽1128。
当空气通道1112开放时,注入部1140的内部与空气通道1112连通,用户可通过注入部1140向空气注入装置1100及与其连接的空气管300注入空气。
在一实施例中,在注入部1140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嘴部1144。此时,嘴部1144形成相比开闭部1120更小的外径。由此,用户能够更容易地用嘴含住嘴部1144的状态下向空气注入装置1100吹入空气。
在图8至图11中表示的空气注入装置1100是示例性的,可根据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而使用不同的构成。例如,连接部1130及主体部1110,或开闭部1120及注入部1140一体地形成,或主体部1110、开闭部120、连接部1130及注入部1140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发生变更。
图12a至图12c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空气注入装置的操作方法。
参照图12a至图12c,用户通过将开闭部1120向第1旋转方向或与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的简单的操作,使得导引凸起1124顺次地向第2导引槽1114b,第1导引槽1114a及第3导引槽1114c移动,而开放或密闭空气通道1112。
例如,最初,如图12a所示,空气注入装置1100形成被开闭凸起1122密闭空气通道1112的状态。此时,导引凸起1124位于在连接部1130侧形成的第2导引槽1114b的一端部。
用户由第1旋转方向向开闭部1120施加既定以上的力量时,导引凸起1124跨过挂接凸起1115而向与第1导引槽1114a连接的第2导引槽1114b的另一端部水平移动。
当用户继续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开闭部1120时,如图12b所示,导引凸起1124沿着倾斜的第1导引槽1114a移动,使得开闭凸起1122向远离主体部1110的方向移动,而从空气通道1112引出。
当用户向第1旋转方向再旋转开闭部1120时,导引凸起1124到达至第3导引槽1114c的一端部,然后,在第3导引槽1114c水平移动,跨越挂接凸起1115而固定在第3导引槽1114c的另一端部。
通过上述的旋转操作,空气通道1112被开放,使得注入部1140、开闭部1120及空气通道1112相互连通,从而,用户通过空气注入装置1100向与其连接的空气管300注入空气。
相反地,空气通道1112被开放的状态下,用户向第2旋转方向旋转开闭部1120时,导引凸起1124顺次地向第3导引槽1114c、第1导引槽1114a及第2导引槽1114b移动,从而,开闭凸起1122向空气通道1112插入而密闭空气通道1112。
如上述地,在附图和说明书中公开了最佳实施例。在此使用了特定的术语,但,其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使用的,并非为了限定意义或限制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而使用。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由此可进行各种变形和均等的其他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当根据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而被定义。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