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防颗粒喷溅手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焊手套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耐高温、防颗粒喷溅手套。
背景技术:
电焊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常用的220v电压或者380v的工业用电,通过电焊机里的减压器降低了电压,增强了电流,并使电能产生巨大的电弧热量融化焊条和钢铁,使钢铁之间的融合性更高。而电焊通常存在的危害是热辐射很高,而且过程中火花四射,对操作工人来说存在很大危害。
现有电焊手套通常为一层皮手套加一层内胆,使用起来不太灵活。如果换成柔软的针织物的手套,又存在火花烧灼引起熔融滴状物灼伤皮肤的情况。
公告号为cn20772125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加强型双层加固耐用电焊手套,包括手套本体、防护条和皮料,手套本体上的手掌位置通过双行防火线缝接有皮料。本电焊手套在食指外侧增加防护条,能够有效防止火花飞溅入,手掌表面和内里加厚设计,能够起到耐磨和耐高温作用。
上述专利主要通过增加防护条来防止火花飞溅入,这种防护条需要定制,工艺繁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提供一种新型工艺简便的耐高温、防颗粒喷溅的手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耐高温、防颗粒喷溅手套。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耐高温、防颗粒喷溅手套,包括第一针织内胆,所述第一针织内胆缝合有至少一层外套层,或所述第一针织内胆内部连接有至少一层内衬,所述第一针织内胆手掌部设有浸胶胶面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针织内胆可以起到穿戴舒适的作用。在第一针织内胆外侧增加外套层或内侧增加内衬,增加了手套的整体厚度,因火花飞溅而沾到的高温融滴不易损害的皮肤,具有隔热防护的效果。在手掌手部增加了的胶面层,一是增加耐磨性,二是可以增加手套厚度,起到隔热作用,三是胶面层为光面不容易引起针织灼烧,产生融滴。综上,本方案的整体手套具有耐高温、防火花颗粒喷溅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针织内胆的编织材料为阻燃不熔融纤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进一步保证即使第一针织内胆沾到飞溅的火花,手套也不容易出现熔融灼烧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阻燃不熔融纤维为阻燃后处理纤维、阻燃腈纶、带有聚酰胺基团的纤维、预氧丝、聚苯并咪唑的至少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些材料均可以保证面料离火自熄,没有融滴问题,达到阻燃不熔融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外套层为皮革或热塑性弹性塑料或热塑性弹性橡胶或织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皮革手感舒适,表面光洁,不容易引发灼烧。如经过一些有机溶剂浸泡,还可以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热塑性弹性塑料主要在受热后可以整体熔融形变但不易产生小融滴进一步损伤到内层,冷却后即固定在成型。橡胶一般具有弹性,可以提高手感舒适度,在受到高温时也不易产生熔融液滴。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针织内胆与外套层之间留有第一空气隔热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空气隔热层相当于一层隔离的空间,可以阻隔电焊高热,达到耐高温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内衬为与第一针织内胆适配的针织织物或裁制织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两种内衬选择。第一种方案是可以采用针织织物作为内衬,该内衬可以为一体或拼接成手型,且针织织物优选为一体的且与第一针织内胆形状结构相同的内胆形式,这样一来是原材料获取方便、加工方便,将内衬直接制作为手套即可,二来是同样也能提供耐高温、阻燃、防止颗粒飞溅的作用。第二种是裁制织物,从市面各种布料中优选透气性好的布料裁制而成,工艺简单,透气性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针织内胆和内衬层之间留有第二空气隔热层,所述内衬层为一体的针织内胆时,针织内胆中留有第三空气隔热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衬层为一体的针织内胆时,两层空气隔热层可以提供双重的隔离空间,阻隔电焊高热,达到耐高温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内衬通过缝纫线与第一针织内胆缝合,所述缝纫线为阻燃不熔融纤维。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浸胶胶面层外表面热压有金属纤维层,所述第一针织内胆编织有中空纤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纤维层在提供阻燃防熔融的同时还可以用于产生的电焊烟尘的颗粒吸附,从而在靠近源头处降低电焊烟尘对工人的危害。中空纤维结构,包含大量静止空气,能为手套带来轻质弹性、良好透气性以及舒适的保暖效果,同时可以对电焊中的有害烟尘进行二次吸收,工作后清洁即可重复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外套层或内衬,达到了隔热防颗粒喷溅的效果;
2.通过阻燃不熔融纤维,达到了手套阻燃自熄防熔融液滴的效果;
3.通过空气隔热层,达到了中空隔热耐高温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内衬层为一体针织内胆时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针织内胆;2、外套层;3、浸胶胶面层;4、内衬;5、第一空气隔热层;6、第二空气隔热层;7、第三空气隔热层;8、中空纤维;9、金属纤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耐高温、防颗粒喷溅手套,包括第一针织内胆1,第一针织内胆1采用的材料优选为阻燃不熔融的纤维,阻燃不熔融纤维可以选择阻燃后处理纤维、阻燃腈纶、带有聚酰胺基团的纤维、预氧丝、聚苯并咪唑的至少一种,亦可选用非纯阻燃混纺材料。
本实施例的改进之处在于,第一针织内胆1外部通过缝纫线缝合有至少一层外套层2。当然也可以为多层,此处层数不应当受到限制。外套层2的材料可以选择为皮革或热塑性弹性塑料、橡胶或织物。这些材料均可以达到耐高温仅形变不易产生熔融液滴深入内层的效果。
同时本实施例在掌面设置浸胶胶面层3,一是可以起到阻燃的作用,二是可以增加手套厚度,起到隔热作用,三是胶面层为光面不容易引起针织灼烧,产生融滴。仅在掌面部设置胶面层,这样手套的其它部位可以保证透气性、柔软度和舒适性。
参照图2,本实施例在第一针织内胆1与外套层2之间留有第一空气隔热层5,空气隔热层对手套起到阻断热量、隔离辐射的作用。
该实施例手套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采用阻燃不熔融纤维编织第一针织内胆1;
步骤二:使用皮革或热塑性弹性材料裁制外套层2;
步骤三:将外套层2与第一针织内胆1的手背部缝合;
步骤四:将半成品的手套套在手模上,进行掌部浸胶,取出干燥后获得成品手套。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操作人员进行电焊工作时,飞溅的火花溅射到手背上时,外套层2可以起到耐高温、防颗粒喷溅的作用,并且手套厚实,操作人员不容易感受到热度。另外,本实施例的手套内部透气性好,柔软,操作人员长期佩戴后仍觉舒适,体验感好。
实施例二: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针织内胆1内部连接有至少一层内衬4,内衬4为编织一体或多块拼接为手型的针织织物,该针织织物优选为与第一针织内胆1同样结构的针织内胆(即完整的手套),抑或为裁制一体或多块拼接为手型的裁制织物,内衬4与第一针织内胆1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缝合、粘合等,若采用缝合连接,此处缝纫线优选为阻燃不熔融纤维。如果选择为针织内胆,可以采用相同材料缝制的第一针织内胆1一样作为内衬4。但针织密度上可以稍加控制。例如作为内衬4的针织内胆的针织密度可以控制在每平方厘米克重0.04g-0.1g,作为外层的第一针织内胆1的针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厘米克重0.05g-0.15g。内层轻薄,可以保证透气性、保暖性和舒适性,外部的组织密集后,可以防止熔融液滴渗入内衬4。
参照图4,一般的,第一针织内胆1和内衬4层之间留有第二空气隔热层6。当内衬4层为一体的针织内胆时,参照图5,针织内胆中还会留有第三空气隔热层7。这样共形成双层空气隔热,可以提高耐高温效果。
上述耐高温、防颗粒喷溅手套的制备方法,其方法如下:
步骤一:采用阻燃不熔融纤维编织第一针织内胆1;
步骤二:使用编织一体的针织内胆或裁制一体的面料内胆做内衬4层;
步骤三:通过缝纫线将内衬4层与第一针织内胆1的手背部进行缝合;
步骤四:将半成品的手套翻面,套在手模上,进行掌部浸胶,取出干燥后获得成品手套。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操作人员进行电焊工作时,飞溅的火花溅射到手背上时,多层的手套可以起到隔热耐高温的作用,并且阻燃不熔融纤维为手套提供了阻燃自熄的效果。另外,本实施例的手套内部透气性好,柔软,操作人员长期佩戴后仍觉舒适。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6,第一针织内胆1的还编入有一部分中空纤维8,并且浸胶胶面层3外表面还热压一小块金属纤维层9。第一针织内胆1保证了手套直接接触皮肤部分的舒适性,中空纤维8增加了手套的强度,在冬天提供保温性能,同时还能过滤有毒气体。金属纤维层9在提供阻燃防熔融的同时还可以用于产生的电焊烟尘的颗粒吸附,从而在靠近源头处降低烟尘对工人的危害。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电焊过程中焊条与焊件接触过程中,在高温燃烧情况下会产生烟尘,这种烟尘中含有二氧化锰、臭氧等,漂浮在空气中对人体有害。而烟尘的第一接触地方为工人的手套,在烟尘产生后,位于最外层的金属纤维层9可第一时间吸附一部分颗粒物,中空纤维8可吸附一部分有害气体,从而综合提升工人的工作安全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