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920717483.5的文件,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通过混气室向传火通道输送燃气,以利用燃气爆燃的方式在传火通道内进行传火,将内环燃烧器上的火焰传递至外环燃烧器的外侧表面。
其中,当传火通道内的燃气密度相对较低时,内环上的火焰能够快速引燃传火通道内的燃气,传火速度快,但火焰的持续时间短,因此,传火的火焰容易快速熄灭,存在无法引燃外环燃烧器表面火孔的可能性。
而当传火通道内的燃气密度相对较高时,内环上的火焰在引燃传火通道内的燃气后,传火火焰能够相对更持续的燃烧,但传火速度慢,导致传火存在延迟,使用体验感不佳。
因此,在向外环燃烧器供气时,如何使传火通道内的燃气密度处于一个合理范围,即:又不会因燃气密度过低,导致传火速度快,但传火火焰不易点燃火孔,又不会因燃气密度过高,导致传火成功率高,但传火速度慢,成为了燃烧灶具领域设计研发人员的研究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燃气灶具传火效率低,或者容易传火失败的缺陷,提供一种燃气灶具。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燃气灶具,其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环燃烧器和外环燃烧器,所述外环燃烧器包括传火通道和混气室,所述传火通道贯穿所述外环燃烧器,并从所述外环燃烧器的内侧表面延伸至外侧表面,所述传火通道包括沿传火方向依次设置并相互连通的缓冲腔和预燃腔,所述缓冲腔和所述预燃腔分别连通至所述混气室;
当所述混气室内具有燃气时,所述缓冲腔内的燃气密度小于所述预燃腔内的燃气密度。
该燃气灶具,通过在传火通道内依次设置两个具有不同燃气密度的腔室,使得内环的火焰可以先引燃燃气密度相对较低的缓冲腔,使得传火火焰能够相对快速地传递至缓冲腔与预燃腔的连通处,再利用该传火火焰引燃燃气密度相对较高的预燃腔,使传火火焰在预燃腔内能够相对更久的燃烧,提高外环燃烧器的火孔被成功点燃的概率。
该燃气灶具,通过分别利用不同燃气密度的腔室在被点燃时具有的不同特性,通过设置两个依次连通的,具有不同密度的腔室,使传火通道能够在保证传火速度的同时保证传火成功率。
较佳地,所述缓冲腔在所述传火通道内沿传火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预燃腔在所述传火通道内沿传火方向延伸的长度。
通过该结构设置,使能够快速燃烧、快速传火的缓冲腔在整个传火通道内占据较长的长度,以进一步提高整个传火通道的火焰传递速度。
较佳地,所述预燃腔连通于所述外侧表面的出火口包括:
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沿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外环燃烧器的火孔之间;
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下方,所述第二开口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开口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临近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外环燃烧器的火孔下方。
通过该结构设置,使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互稳焰,相互传火。第二开口呈水平向延伸的长槽结构,可对位于上方的外环燃烧器的火孔和第一开口起稳焰作用。
较佳地,所述出火口还包括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下方,所述第三开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所述第三开口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高度。
通过该结构设置,将第三开口设置在第二开口下方,使第二开口在溢液产生时成为第三开口的阻断槽,避免溢液进入传火通道或者堵塞混气室中的燃气出气口。第三开口的高度大于第二开口的高度,使位于传火通道内的溢液可以从此处流出。
较佳地,所述第一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开口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外环燃烧器的火孔之间。
通过该结构设置,提高第一开口的稳焰效果及向位于两侧的火孔的火焰传递效果。
较佳地,所述预燃腔连通于所述缓冲腔的开口与所述预燃腔连通于所述外侧表面的出火口在传火方向上错位布置。
通过该结构设置,使得预燃腔被点燃的传火火焰从开口传递至出火口处时,火焰在出火口处的传递速度不会过快,防止在出火口处形成爆鸣等风险。
较佳地,所述预燃腔连通于所述缓冲腔的开口与所述缓冲腔连通于所述内侧表面的入火口在传火方向上错位布置。
通过该结构设置,使得缓冲腔被内环点燃的传火火焰从入火口传递至开口处时,火焰在开口处的传递速度不会过快,防止在开口处形成爆鸣等风险。
较佳地,所述预燃腔连通于所述缓冲腔的开口延伸至所述传火通道的下表面。
通过该结构设置,使位于预燃腔或缓冲腔内的溢液能够通过开口流动至另一个腔室,以便于溢液进一步从传火通道内排出。
较佳地,所述传火通道的下表面的高度沿传火方向逐渐下降。
通过该结构设置,提高溢液在传火通道内的流动速度,以提高溢液排出传火通道的效率。
较佳地,所述混气室连通至所述缓冲腔的燃气通道包括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朝所述内侧表面的方向设置。
通过该结构设置,通过使第一出气口朝内侧表面方向设置,提高缓冲腔靠近内侧表面处的燃气量,以在外环燃烧器的混气室通入燃气时,有效保证缓冲腔靠近内侧表面处的燃气量,以确保内环燃烧器的火焰能够快速将缓冲腔内的燃气点燃。
较佳地,所述混气室连通至所述缓冲腔的燃气通道还包括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垂直于传火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出气口沿传火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口的后侧。
通过该结构设置,设置第二出气口垂直于传火方向朝缓冲腔输送燃气,以降低缓冲腔内的燃气流动速度,有利于稳焰。
较佳地,所述外环燃烧器还包括基座和火盖,所述基座的上部敞开,所述火盖盖设于所述基座的敞开处,所述火盖和所述基座共同围成所述混气室。
通过该结构设置,通过火盖盖在基座上的方式形成混气室,便于设计和加工。同时,在取下火盖时,可使混气室外露,便于后期维护。
较佳地,所述火盖和所述基座还共同围成所述传火通道。
通过该结构设置,通过火盖盖在基座上的方式形成传火通道,便于设计和加工。同时,也方便加工出混气室连通至传火通道的燃气通道结构。
较佳地,所述混气室连通至所述缓冲腔的燃气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混气室连通至所述预燃腔的燃气通道的截面面积。
通过该结构设置,通过调整连通至缓冲腔及预燃腔的燃气通道的截面面积的方式,使混气室中被通入燃气时,缓冲腔内的燃气密度能够小于预燃腔内的燃气密度。
较佳地,所述缓冲腔的腔室容积大于所述预燃腔的腔室容积。
通过该结构设置,使混气室中被通入燃气时,缓冲腔内的燃气密度能够小于预燃腔内的燃气密度。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燃气灶具,通过在传火通道内依次设置两个具有不同燃气密度的腔室,使得内环的火焰可以先引燃燃气密度相对较低的缓冲腔,使得传火火焰能够相对快速地传递至缓冲腔与预燃腔的连通处,再利用该传火火焰去引燃燃气密度相对较高的预燃腔,使传火火焰在预燃腔内能够相对更久的燃烧,提高外环燃烧器的火孔被成功点燃的概率。
该燃气灶具,通过分别利用不同燃气密度的腔室在被点燃时具有的不同特性,通过设置两个依次连通的,具有不同密度的腔室,使传火通道能够在保证传火速度的同时保证传火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环燃烧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盖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盖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外环燃烧器1
传火通道11
缓冲腔111
入火口1111
第一出气口1112
第二出气口1113
预燃腔112
出火口1121,第一开口1122,第二开口1123,第三开口1124
开口1125
混气室12
火孔13
基座14
火盖15
内环燃烧器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气灶具,如图1所示,其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环燃烧器2和外环燃烧器1。在外环燃烧器1的内部设置有传火通道11,该传火通道11沿水平方向贯穿外环燃烧器1,并从外环燃烧器1的内侧表面1a延伸至外侧表面1b。外环燃烧器1内的混气室12与传火通道11连通,以在混气室12通入燃气时向传火通道11输送燃气。
如图2和图3所示,外环燃烧器1还包括基座14和火盖15,基座14的上部敞开,火盖15盖在基座14的敞开处。该火盖15和基座14共同围成混气室12以及传火通道11。通过该结构设置,通过火盖15盖在基座14上的方式形成混气室12和传火通道11,便于设计和加工。同时,在取下火盖15时,可使混气室12外露,便于后期维护。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传火通道11主要是形成在火盖15上,其中,该传火通道11包括沿着传火方向a依次设置并相互连通的缓冲腔111和预燃腔112,靠近内侧表面1a设置的是缓冲腔111,靠近外侧表面1b设置的是预燃腔112。缓冲腔111和预燃腔112分别连通至混气室12,当被混气室12通入燃气时,缓冲腔111内的燃气密度小于预燃腔112内的燃气密度。
该燃气灶具,通过在传火通道11内依次设置两个具有不同燃气密度的腔室,使得内环的火焰可以先引燃燃气密度相对较低的缓冲腔111,使得传火火焰相对快速地传递至缓冲腔111与预燃腔112的连通处,再利用该传火火焰去引燃燃气密度相对较高的预燃腔112,使传火火焰在预燃腔112内能够相对更久的燃烧,提高外环燃烧器1的火孔13被成功点燃的概率。
该燃气灶具,通过分别利用不同燃气密度的腔室在被点燃时具有的不同特性,通过设置两个依次连通的,具有不同密度的腔室,使传火通道11能够在保证传火速度的同时保证传火成功率。
其中,在混气室12通入燃气时,使缓冲腔111内的燃气密度小于预燃腔112内的燃气密度的实施方案,可以像本实施例中那样,使混气室12连通至缓冲腔111的燃气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混气室12连通至预燃腔112的燃气通道的截面面积,以通过调整连通至缓冲腔111及预燃腔112的燃气通道的截面面积的差距,使混气室12中被通入燃气时,缓冲腔111内的燃气密度能够小于预燃腔112内的燃气密度。同时,还可以使缓冲腔111的腔室容积大于预燃腔112的腔室容积,以在向腔室通入相同流量燃气的情况下,使缓冲腔111内的燃气密度能够小于预燃腔112内的燃气密度。当然,现有技术中其他能够使连通至混气室12的一个腔室的燃气密度小于另一个腔室的燃气密度的实施方案,也可以使用于燃气灶具的传火通道11中,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混气室12连通至缓冲腔111的燃气通道包括有第一出气口1112和第二出气口1113。其中,第一出气口1112朝向外环燃烧器1的内侧表面1a的方向设置。通过使第一出气口1112朝内侧表面1a方向设置,提高缓冲腔111靠近内侧表面1a处的燃气量,以在外环燃烧器1的混气室12通入燃气时,有效保证缓冲腔111靠近内侧表面1a处的燃气量,以确保内环燃烧器2的火焰能够快速将缓冲腔111内的燃气点燃。
而第二出气口1113则垂直于传火方向a设置,在这种出气口朝向下,可有效降低第二出气口1113向缓冲腔111内输入的燃气的流动速度,有利于稳焰,使传火火焰稳定燃烧。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气口1113与第一出气口1112一样,也是成对设置的,第二出气口1113的两股燃气气流对冲,能够进一步降低出气速度。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缓冲腔111在传火通道11内沿着传火方向a延伸的长度l1大于预燃腔112在传火通道11内沿传火方向a延伸的长度l2。在这种结构设置下,可使能够快速燃烧、快速传火的缓冲腔111在整个传火通道11内占据相对较长的长度,进一步提高整个传火通道11的火焰传递速度,更好的发挥缓冲腔111和预燃腔112各自的优势。
如图4和图5所示,预燃腔112连通至外环燃烧器1的外侧表面1b的出火口1121包括:
第一开口1122,该第一开口1122沿着水平方向设置在外环燃烧器1的火孔13之间;第二开口1123,第二开口1123设置在第一开口1122的下方,第二开口1123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临近于第一开口1122的外环燃烧器1的火孔13下方位置处。通过该结构设置,使第一开口1122和第二开口1123相互稳焰,相互传火。第二开口1123呈水平向延伸的长槽结构,可对位于上方的外环燃烧器1的火孔13和第一开口1122起稳焰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22有三个,这三个第一开口1122沿着水平方向依次设置在外环燃烧器1的两个火孔13之间,以提高第一开口1122的稳焰效果及向位于两侧的火孔13的火焰传递效果。
进一步的,出火口1121还包括第三开口1124,第三开口1124设置在第二开口1123的下方,第三开口1124的宽度小于第二开口1123的宽度,第三开口1124的高度大于第二开口1123的高度。通过将第三开口1124设置在第二开口1123下方,使第二开口1123在溢液产生时成为第三开口1124的阻断槽,避免溢液进入传火通道11或者堵塞混气室12中的燃气出气口。第三开口1124的高度大于第二开口1123的高度,使位于传火通道11内的溢液可以从此处流出。
如图5所示,预燃腔112连通至缓冲腔111的开口1125与预燃腔112连通至外侧表面1b的出火口1121在传火方向a上错位布置,通过该结构设置,使得预燃腔112被点燃的传火火焰从开口1125传递至出火口1121处时,火焰在出火口1121处的传递速度不会过快,防止在出火口1121处形成爆鸣等风险。基于相同的理由,预燃腔112连通至缓冲腔111的开口1125与缓冲腔111连通至内侧表面1a的入火口1111在传火方向a上也错位布置。
另外,本实施例中,不论是预燃腔112连通至缓冲腔111的开口1125,还是入火口1111或出火口1121(第三开口1124),都是向下延伸至位于基座14上的传火通道11的下表面11a的。通过该结构设置,使位于预燃腔112或缓冲腔111内的溢液能够通过开口1125流动至另一个腔室,同时也便于溢液进一步从传火通道11内排出。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在基座14上的传火通道11的下表面11a的高度沿着传火方向a逐渐下降,以实现提高溢液在传火通道11内的流动速度的目的,进而提高溢液排出传火通道11的效率。避免溢液堵塞传火通道11连通至混气室12的燃气通道。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