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鞋底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2021-01-07 16:01:14|172|起点商标网
一种鞋底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鞋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鞋底及鞋子。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鞋子的评价标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特定场景下鞋子的运动表现,是衡量一双鞋子的品质的重要指标。比如,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如何提高穿着者的运动表现(如,纵跳高度、启动速度、灵活性等),是篮球鞋研发设计的重点关注方向。

目前关于提升穿着者运动表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在鞋底中增设弹簧或类似的弹簧结构,从而提供人体纵跳等过程中的动能。但这种在鞋底中增设弹簧或类似弹簧结构的方式,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由于鞋底受力不均匀,从而导致鞋子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及鞋子,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所述鞋底中包括弹性装置,其中:所述弹性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硬质支撑部、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框架;

所述第一支撑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之间;

所述硬质支撑部嵌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内;以及,

所述第二支撑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弹性装置设置于所述鞋底的前掌区域。

优选的,所述硬质支撑部具体包括:硬质支撑片、硬质支撑块或交叉设置的多个硬质支撑条。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具体包括:堆叠铺设的多层碳纤复合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中包括堆叠铺设的10层碳纤复合布,其中的4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0~10度,其中,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具体为所述碳纤复合布的经纱或纬纱与后跟至前掌方向的夹角;其中的2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50~70度;以及,剩余的4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80~100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具体包括:堆叠铺设的多层碳纤复合布,并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中碳纤复合布的层数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中碳纤复合布的层数。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中包括堆叠铺设的13层碳纤复合布,其中的6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0~10度;其中的2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20~40度;以及,剩余的5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80~100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厚度为0.1mm~2.0mm;以及,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厚度为0.1mm~2.0mm。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均为环形支撑条。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鞋子,所述鞋子的鞋底具体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鞋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复合纤维,包括:疏水性内芯以及设置于所述疏水性内芯表面的亲水性包覆层。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该鞋底,该鞋底中包括弹性装置,其中:该弹性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硬质支撑部、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框架,第一支撑框架设置于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和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之间,硬质支撑部嵌于第一支撑架内,以及第二支撑框架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从而使得用户在运动过程中,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在发生弹性形变时,通过两个支撑板的回弹来提供较大的动能,使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纵跳高度、启动速度、灵活性等得到提高,并且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在鞋底设置弹簧或类似的弹簧结构来提供回弹的动能,本申请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回弹提供动能,相对于弹簧或类似的弹簧结构,由于受力面积更大,能够使得鞋子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于鞋底的弹性装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鞋底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如前所示,通过第鞋底进行改进,以提高鞋子的品质,是鞋子改进的重点方向。比如,通过对鞋底进行改进,以提高鞋底的弹性,使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纵跳高度、启动速度、灵活性等得到提高。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鞋底,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该鞋底中包括1个弹性装置10,该弹性装置10通常可以设置于鞋底的前掌区域等。如图1所示为该弹性装置10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弹性装置10中包括第一支撑板11、硬质支撑部12、第一支撑框架13、第二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框架15。

其中,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均可用于的提供支撑作用,以提高鞋底的稳定性,并且第二支撑板14的刚度大于第一支撑板11的刚度,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对于第一支撑板11,其厚度通常可以0.1~2.0mm,比如为0.1mm、0.2mm、0.5mm、0.8mm、1.0mm、1.3mm、1.5mm、1.7mm、2.0mm或者介于0.1至2.0mm之间的其他值。并且,对于第一支撑板14,其厚度通常也可以0.1~2.0mm,比如为0.1mm、0.2mm、0.5mm、0.8mm、1.0mm、1.3mm、1.5mm、1.7mm、2.0mm或者介于0.1至2.0mm之间的其他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均可以由多层碳纤复合布通过堆叠铺设而成。另外,用于堆叠铺设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的碳纤复合布,其碳纤类型可以独立的选自t300,t400,t600,t700,t800,t1000,t1200中任意一种。并且,碳纤复合布中的碳纤质量分数可以为58%~67%,比如为58%、60%、63%、67%等。对于各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定,比如可以为0度、30度、45度、60度、90度,其中,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具体为该碳纤复合布的经纱或纬纱与后跟至前掌方向的夹角。

对于每一层碳纤复合布的厚度,其可以为0.10~0.15mm,碳纤复合布中的树脂类型可以为环氧树脂(ep)、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碳酸酯(pc)、尼龙(pa)、聚醚醚酮(peek)、聚醚酮酮(pekk)中的一种或多种,树脂的质量分数可以为33%~42%。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得第二支撑板14的刚度大于第一支撑板11的刚度,可以使用刚度更大的碳纤复合布,来堆叠铺设生成第二支撑板14,或者使用更多层数的碳纤复合布来堆叠铺设生成第二支撑板14。比如,可以采用相同的碳纤复合布来堆叠铺设生成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但是,第二支撑板14中碳纤复合布的堆叠层数大于第一支撑板11中碳纤复合布的堆叠层数。

比如,第一支撑板11中包括堆叠铺设的10层碳纤复合布,而第二支撑板14中包括堆叠铺设的13层碳纤复合布,使得第二支撑板14的刚度大于第一支撑板11的刚度。

对于第一支撑板11中堆叠铺设的10层碳纤复合布,其中的任意或指定的4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可以为0~10度(比如为0度、5度),另外的任意或指定2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50~70度(比如为60度、65度),剩余的4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80~100度(比如为90度、95度)。

对于第二支撑板14中堆叠铺设的13层碳纤复合布,其中的任意或指定的6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0~10度(比如为0度、5度),另外的任意或指定的2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20~40度(比如为30度、35度),剩余的5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80~100度(比如为90度、95度)。

对于弹性装置10中的第一支撑框架13,其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1的下表面和第二支撑板14的上表面之间,并且将硬质支撑部12嵌于到第一支撑架13内,从而通过第一支撑框架13来稳定硬质支撑部12,并起到缓冲作用。对于第一支撑框架13的结构,其通常可以为环形、圆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形状的支撑条。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以采用发泡材料来制作该第一支撑框架13,该发泡材料的材质可以为尼龙弹性体(peba)、聚氨酯(pu、热塑性聚氨酯、浇注型聚氨酯、混炼型聚氨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u)、乙烯-辛烯共聚物(poe)、乙烯-辛烯嵌段共聚物(obc)、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高苯乙烯橡胶、溴化丁基橡胶(biir)、顺丁橡胶(br)、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epdm)、天然橡胶(nr)、丁腈橡胶(nbr)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弹性装置10中的硬质支撑部12,其可以为硬质支撑片、硬质支撑块或交叉设置的多个硬质支撑条。比如在图1中,该硬质支撑部12为十字形的2个硬质支撑条构成。硬质支撑部12作为力传导部件,可以将第一支撑板11的应力集中在硬质支撑部12所对应的区域并传导至第二支撑板14。另外,对于硬质支撑部12的材质,其可以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尼龙(pa)、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pla(聚乳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醚醚酮(peek)、聚醚酮酮(pekk)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对于第二支撑框架15,其设置于第二支撑板(14)的下表面,并且该第二支撑框架15的硬度大于第一支撑框架13,从而在底部起到对整体的支撑作用,并提供给上层结构足够的变形空间。对于该第二支撑框架15的形状,其可以与第一支撑框架13基本相同,其材质可以为pe、pp、pa、pc、abs、pla、pmma、peek、pekk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该鞋底,该鞋底中包括弹性装置10,其中:该弹性装置10包括第一支撑板11、硬质支撑部12、第一支撑框架13、第二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框架15,第一支撑框架13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1的下表面和第二支撑板14的上表面之间,硬质支撑部12嵌于第一支撑架13内,以及第二支撑框架15设置于第二支撑板14的下表面。从而使得用户在运动过程中,当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框架15在发生弹性形变时,通过两个支撑板的回弹来提供较大的动能,使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纵跳高度、启动速度、灵活性等得到提高,因此能够提高鞋子的品质。并且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在鞋底设置弹簧或类似的弹簧结构来提供回弹的动能,本申请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回弹提供动能,相对于弹簧或类似的弹簧结构,由于受力面积更大,能够使得鞋子更加稳定。

特别是,当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均由多层碳纤复合布通过堆叠铺设而成时,此时可以碳纤复合布较高的弹性模量,极低运动过程中,鞋底发生较小的变形量,也能够通过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的回弹,来提供给较大的动能。

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鞋子。如图2所示,该鞋子的鞋底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鞋底1,其中包括弹性装置10,并且该弹性装置10设置于鞋底1的前掌区域等,该弹性装置10中包括第一支撑板11、硬质支撑部12、第一支撑框架13、第二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框架15。因此,该鞋子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这里对此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的鞋底(鞋子)的技术效果,后续将结合实际场景来提供相应的示例。

在该示例中,在鞋底的前掌区域设置该弹性装置10,该弹性装置10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鞋底,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该鞋底中包括1个弹性装置10,该弹性装置10通常可以设置于鞋底的前掌区域等。

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4均由多层碳纤复合布通过堆叠铺设而成。其中,该碳纤复合布的碳纤类别为t700,单向带,碳纤质量分数为67%,树脂为环氧树脂,质量分数为33%,1层碳纤复合布的厚度0.10mm。第一支撑板11的厚度为1.0mm,由10层碳纤复合布堆叠铺设而成。第二支撑板14的厚度为1.3mm,由13层碳纤复合布堆叠铺设而成。

并且,对于第一支撑板11中堆叠铺设的10层碳纤复合布,其中的任意4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可以为0,另外的任意2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60度,剩余的4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90度。对于第二支撑板14中堆叠铺设的13层碳纤复合布,其中的任意6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0,另外的任意2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30度,剩余的5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为90度。

硬质支撑部12为十字形的2个硬质支撑条构成,其材料为尼龙材料制备,硬度(邵氏d)为70,环形支撑条的壁厚为2mm,长宽高分别为:

50mm*40mm*3mm。

第一支撑框架13采用peba发泡弹性体制备,其硬度(邵氏c)为45,密度为0.11g/cm3。

第二支撑框架15采用尼龙材料制,其硬度(邵氏d)为70,环形支撑条壁厚为4mm,长宽高分别为:140mm*90mm*7mm。

该弹性装置10中包括将第一支撑板11、硬质支撑部12、第一支撑框架13、第二支撑板14以及第二支撑框架15用胶黏剂粘合到一起得到该弹性装置10,并用万能试验机,测试该弹性装置10的力学性能。测试条件如下:压缩总变形量为5mm,压缩加载和卸载速率为0.05mm/s,5mm变形量不同测试区域对应力值的平均值为1757±206n。

进一步的,将该弹性装置10设置于鞋底的前足区域,并随机选择四名受试者,双脚起跳最大蹬伸力在该装置的力值承受范围内,进行生物力学纵跳高度测试。

受试者1,体重669n(68.3kg),双脚起跳最大蹬伸力为1579n,对比穿普通鞋纵跳净高度为49.22cm,穿装入该弹性装置10的鞋纵跳净高度为51.76cm,提升高度2.54cm,提升比率5.16%。

受试者2,体重726n(74.1kg),双脚起跳最大蹬伸力为1641n,对比穿普通鞋纵跳净高度为47.68cm,穿装入该弹性装置10的鞋纵跳净高度为50.22cm,提升高度3.05cm,提升比率6.46%。

受试者3,体重665n(67.9kg),双脚起跳最大蹬伸力为1623n,对比穿普通鞋纵跳净高度为66.55cm,穿装入该弹性装置10的鞋纵跳净高度为70.10cm,提升高度3.05cm,提升比率5.34%;

受试者4,体重856n(87.3kg),双脚起跳最大蹬伸力为1953n,对比穿普通鞋纵跳净高度为46.49cm,穿装入该弹性装置10的鞋纵跳净高度为51.79cm,提升高度5.30cm,提升比率11.41%;

对比四位受试者,穿着装入该弹性装置10的鞋对比普通鞋,纵跳净高度提升2.54-5.30cm,提升了5.16%-11.41%,对于跳高高度具有明显提升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