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2021-03-04 13:03:48|238|起点商标网
一种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灶具燃烧器一般都包括有基座和安装在基座上的内环火盖、外环火盖,燃烧器工作时,在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上分别形成内圈火和外圈火。

目前的燃烧器,如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其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1291757.5(申请公布号为cn111121035a)公开了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包括第一引射管,该第一引射管包括有出气口端和入气口端,并且在入气口端处适配有第一喷射器;呈倒置的t型的底座,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管和竖向管,所述水平管围绕在所述第一引射管的管壁之外,所述水平管的入口处即为入气口端,该水平管的末端为盲端,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靠近该盲端;第一火盖覆盖在所述竖向管之上从而形成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还包括有安装座和设置在安装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混气室外围且相互独立的第二混气室,所述第二混气室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以及覆盖在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的第二火盖。上述专利中,经两个第二引射管引出的气流流出的速度较快,很可能发生对冲,使得气流流动不稳定,可能会导致出气不均匀而可能出现离焰的情况。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灶具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出气均匀以达到使火焰稳定的灶具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外环混气室内气流分布均匀以达到燃烧充分目的的灶具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具有顶部敞口且呈环状的外环腔体;

外环火盖,覆盖在所述外环腔体的顶部敞口处且与所述外环腔体围合形成外环混气室;

第一外环引射管,横向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外环混气室相连通;

第二外环引射管,横向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间隔布置,并与所述外环混气室相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与外环混气室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口基本呈l形,且邻近所述外环腔体的内环壁设置,所述第二外环引射管与外环混气室相连通的第二通气口也基本呈l形,所述第二通气口邻近所述外环腔体的外环壁设置,且与所述第一通气口之间设置有隔板。

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的形成形式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具有与所述第一通气口相连通的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外环引射管具有与所述第二通气口相连通且邻近第一出气口布置的第二出气口,所述外环混气室内设置有覆盖在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上的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之上,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之间具有分隔两者且位于所述盖板之下的分隔件,所述盖板内周缘远离所述第二出气口的第一部分局部向外凹陷延伸形成有第一缺口,该第一部分与所述外环腔体的内环壁之间形成有所述的第一通气口,所述盖板外周缘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口的第二部分局部向内凹陷延伸形成有第二缺口,该第二部分与所述外环腔体的外环壁之间所述的第二通气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缺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部分邻近所述第二出气口的一端,所述第二缺口形成在所述第二部分邻近所述第一出气口的一端,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盖板的顶面上,且沿着径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之间。如此,通过隔板将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流出的气流分开,使得两侧的气体顺畅且快速地流向各自方向而不产生对冲,使得整个外环混气室内的气流分布相对均匀,出气更加均匀,那么整个燃烧器的火焰更加地稳定,不容易产生离焰现象。

为了对气流流动进行导流,使得气体混合更加均匀,所述第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挡壁,所述第二部分向上延伸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挡壁相连接的第二挡壁,所述隔板为第一挡壁和第二挡壁的局部区域向上延伸而形成。l形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的出气速度较快,增高的隔板对气流进行引流,仅局部对冲,减缓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正上方的外环火盖火孔附近气流速度,达到了稳焰的目的。

为了对对应侧的气流进行导向,沿着经所述第二出气口流出的气流流动方向,所述隔板自内逐渐向外倾斜。

分隔件可以设置在盖板的底面上,也可以形成在外环腔体的底壁上,但是优选地,所述分隔件为设置在所述外环腔体的底壁上且局部向上延伸的凸部,所述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之间。

具体地,所述凸部的纵向截面基本呈倒v形,所述盖板的底面邻近外周缘的位置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邻近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设置,且底面与所述凸部的对应侧面相匹配,所述第一导向部、盖板及外环腔体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一通气口的第一通道;所述盖板的底面邻近内周缘的位置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邻近所述第二外环引射管设置,且底面与所述凸部的对应侧面相匹配,所述第二导向部、盖板及外环腔体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的第二通道。如此,经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流出的气流进入对应通道内后产生负压,能将对应侧的外环引射管的气流抽出,加速气流混合。

为了提高引射能力,所述第一导向部的内表面为沿着经所述第一出气口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向内弯曲延伸的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导向部的外表面为沿着经所述第二出气口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向外弯曲延伸的第二弧形面。如此,对气流进行导向,减小出气阻力,以提高引射动能,使得混合更加充分。

为了避免经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流出的气流在对面发生碰撞,所述外环混气室内在位于远离所述隔板的位置上设置有竖向设置的格栅,所述格栅上设置多个上下间隔布置的栅孔,所述格栅有两个且沿着周向间隔布置,且两者之间形成有缓冲腔。如此,避免了两侧气体对撞而造成能量衰减,使得出气更加地均匀,燃烧平稳且混合充分。

为了使燃烧更加地平稳,各所述栅孔之下均设置有位于所述缓冲腔内的导流壁,所述导流壁自下向上逐渐朝所述缓冲腔方向倾斜。如此,气流流动方向斜向上,两侧的气流的向上分速度得以保留甚至叠加,减少动能的损失,使得缓冲区域燃烧更加平稳、更加充分,避免了黄焰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为了保证传火的稳定可靠,所述外环火盖的顶板上表面凸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凸起块,所述凸起块上开设有至少一条沿径向延伸的传火槽,所述传火槽的底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缓冲腔相连通的传气孔,所述格栅与所述外环火盖之间留有间隙。如此,传火槽处的气体流速较慢,火焰更稳定,更不容易离焰。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环火盖上开设有火孔,所述外环混气室内设置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之上且位于所述火孔之下,并将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局部分隔形成上下布置的上流道和下流道。

优选地,所述导流件至少有三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各所述导流件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为了增加引射,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均包括有收缩段、第一混合段和第二混合段,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收缩段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混合段和第二混合段各处的横截面面积相等,且所述第二混合段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混合段的横截面面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灶具燃烧器的第一外环引射管与外环混气室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口基本呈l形,且邻近所述外环腔体的内环壁设置,第二外环引射管与外环混气室相连通的第二通气口也基本呈l形,l形的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的出气速度较快,上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中的一个靠近内侧一个靠近外侧,隔板将两侧气体分开,使得两侧的气体可以顺畅而快速的流向各自的方向而不产生对冲等现象,整个燃烧器的火焰状态更好,出气会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去掉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7为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的剖视图;

图11为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13为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灶具燃烧器为上进风燃烧器,该灶具燃烧器包括有基座1、外环火盖2、导流件3、第一外环引射管41、第二外环引射管42、盖板62、内环火盖7及格栅8。

如图1、图2及图13所示,基座1具有顶部敞口且呈环状的外环腔体11,外环腔体11包括有内环壁111和位于内环壁外围的外环壁112,在位于外环腔体11的内围设置有顶部敞口的内环通道12,基座1的横截面呈圆形,外环腔体的外环壁及内环壁均呈圆形。内环火盖7覆盖在内环通道12的顶部敞口处,且与内环通道12之间围合形成有内环混气室13。外环火盖2覆盖在外环腔体11的顶部敞口处且与外环腔体11围合形成外环混气室c,本实施例中的外环火盖2包括有呈环状的顶板200,顶板200邻近外周缘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有呈环状的外壁板201,顶板200邻近内周缘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有呈环状的内壁板202,内壁板202搁置在外环腔体11的内环壁上,外壁板201搁置在外环腔体11的外环壁上,外壁板201上开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火孔21,顶板200上表面凸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凸起块22,凸起块22上开设有至少一条沿径向延伸的传火槽221,本实施例中,传火槽221有一个,且传火槽221的底面上开设有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的传气孔2211。

如图10所示,第一外环引射管41横向设置在基座1上,第一外环引射管41具有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的第一出气口411。第二外环引射管42横向设置在基座1上,且与第一外环引射管41并排间隔布置,该第二外环引射管42具有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且邻近第一出气口411布置的第二出气口421,第一出气口411和第二出气口421均位于外环腔体11内。经第二外环引射管42流出的气流的方向与经第一外环引射管42流出的气流流出方向基本相同,即经第一外环引射管41喷出气流方向与经第二外环引射管42喷出的气流方向基本相同,流出的气流在外环腔体11的内环壁和外环壁的导流下,其气流方向具体参见图13中空心箭头所指的方向。

如图5所示,沿着气流流动路径,第一外环引射管41和第二外环引射管42均包括有收缩段400、第一混合段401和第二混合段402,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收缩段400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第一混合段401各处的横截面面积相等,第二混合段402各处的横截面面积相等,且第二混合段40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混合段401的横截面面积,具体地,前述第一混合段401的末端具有横截面逐渐减小的收缩口。如此,燃气空气混合物,通过收缩段400后,由于进气横截面积迅速缩小,气体流动速度加快,进入第一混合段401内而完成第一次混合。由于沿程阻力损失,混合气体的速度大幅减小,随后进到第二混合段402,横截面积进一步缩小,混合气体的气体流速增加,然后在第二混合段402中进一步混合,经第一外环引射管流出的混合气体进入至第一通道a内,经第二外环引射管流出的混合气体进入到第二通道b内,由于体积扩大,产生负压而将对应外环引射管内的混合气体抽出,加速混合。本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的出风面积略大于对应侧的第二混合段402的横截面面积。

如图10所示,第一出气口411和第二出气口421之间具有分隔两者的分隔件,本实施例中,分隔件为设置在外环腔体11的底壁上且局部向上延伸的凸部113,凸部113的纵向截面基本呈倒v形。如图12所示,盖板62位于外环混气室c内,且覆盖在第一外环引射管41、第二外环引射管42上及凸部113上。如图4所示,盖板62的内周缘远离第二出气口421的第一部分局部向外凹陷延伸形成有第一缺口621,第一缺口621邻近第二出气口421设置,第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挡壁62a,第一挡壁62a与外环腔体11的内环壁111之间形成有与第一出气口411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口51,第一通气口51基本呈l形,沿着经第一出气口411流出的气流流动方向,第一出气口411位于第一通气口51的上游,该第一通气口51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

如图4所示,盖板62外周缘远离第一出气口411的第二部分局部向内凹陷延伸形成有第二缺口622,第二部分向上延伸形成有与第一挡壁62a相连接的第二挡壁62b,第二挡壁62b与外环腔体11的外环壁112之间形成有与第二出气口421相连通的第二通气口52,第二通气口52也基本呈l形,沿着经第二出气口421流出的气流流动路径,第二出气口421位于第二通气口52的上游,该第二通气口52与外环混气室c相连通。上述第一通气口51和第二通气口52相邻设置,第一挡壁62a和第二挡壁62b相连接形成有延伸板,延伸板的邻近中间的区域向上延伸形成有隔板623,沿着基座1的径向方向,该隔板623位于第一缺口621和第二缺口622之间,并且沿着经第二出气口421流出的气流流动方向,隔板623自内逐渐向外倾斜,隔板623的顶面位于第一挡壁62a的顶面和第二挡壁62b顶面之上,由于气体有一定的粘度,当气流快速经过增高隔板623后,由于附壁效应,气体流动方向向增高隔板623一侧流动,而气体流动方向的下方,刚好是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喷出的斜向上的气流,两个相对较高位置的燃气混合物发生碰撞,两股气流碰撞,混合更加均匀,有利于充分燃烧,当两股气流碰撞时,会使得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斜向上喷出的高速气体速度下降,从而保证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附近的火孔燃烧稳定,不发生离焰等不良现象。

如图7、图8、图10及图12所示,盖板62的底面邻近外周缘的位置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导向部624,第一导向部624邻近第一外环引射管41设置,且第一导向部624的底面与凸部113的对应侧面相匹配,第一导向部624、盖板62及外环腔体11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一出气口411和第一通气口51的第一通道a。盖板62的底面邻近内周缘的位置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导向部625,第二导向部625邻近第二外环引射管42设置,第二导向部625的底面与凸部113的对应侧面相匹配,第二导向部625、盖板62及外环腔体11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二出气口421和第二通气口52的第二通道b。第一导向部624的内表面为沿着经第一出气口411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向内弯曲延伸的第一弧形面6241,第二导向部625的外表面为沿着经第二出气口421的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向外弯曲延伸的第二弧形面6251。

由于第一外环引射管和第二外环引射管喷出的气体,最终会在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的对面位置发生大面积的对冲,使得该处的气体动能急剧衰减,气体的流速急剧下降。导致对冲区域上方的火焰燃烧状态很差,很容易产生黄焰,为了降低对冲处的动能急剧衰减,如图6所示,格栅8竖向设置在外环腔体11内,且布置在远离隔板623的位置上。格栅8与外环火盖2之间留有间隙e,气流流通更加顺畅。

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格栅8有两个且沿着周向间隔布置,如图6和图11所示,两个格栅8的底部通过连接板82相连接,连接板82位于外环腔体11的底面上,且该连接板82的底面与外环腔体11的底面相匹配,从而方便连接板82的定位安装。格栅8上设置多个上下间隔布置的栅孔81,栅孔81为基本沿径向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两个格栅8与连接板82之间形成有缓冲腔d。为了将气流导入至缓冲腔d内,各栅孔81之下均设置有位于缓冲腔d内的导流壁811,导流壁811自下向上逐渐朝缓冲腔d方向倾斜,导流壁81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80°。两个格栅8的存在,当两侧气流通过格栅的栅孔后,气体流速均匀,并使得流动方向斜向上,两侧气流的向上的分速度得以保留甚至叠加,减少动能的损失,使得缓冲区域燃烧更加平稳、更加充分,避免了黄焰等不良现象的产生。此外,上述传火槽221的传气孔2211与缓冲腔d相连通,传火槽221沿竖直方向的投影位于两个格栅8之间。如此,保证传火槽处的气体流速较慢,火焰更稳定,更不容易离焰,以达到可靠传火的目的。

如图3和图4所示,导流件3设置在外环混气室c内,导流件3包括有基本水平布置的导流板31及设置在导流板31上的支撑部32,支撑部32搁置在外环腔体11内。导流件3至少有三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各导流件3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前述导流件3的顶面位于第一通气口51和第二通气口52之上且位于火孔21之下。导流件3将外环混气室c的局部分隔形成上下布置的上流道3a和下流道3b,外环混气室内的混合气流经过导流件后,气流分别流入至上流道3a及下流道3b内,待气流流出后进行混合,减小了两侧气流的对冲。导流件3的存在,使得外环混气室内形成有均流场,即气流流动类似层流,火焰更加均匀,燃烧更加地充分。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盖板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