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分气盘、燃烧器和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2021-03-04 02:03:20|122|起点商标网
分气盘、燃烧器和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气盘、燃烧器和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燃气灶的火力和火力的均匀性,使其燃烧器采用三环火的形式供火,即,燃烧器工作时从内而外可依次形成内环火、中环火和外环火三圈火焰。其具体的做法是,将二环火燃烧器中部的中心通孔改为新的新的供气通道,以实现三环供火。但是,这样一来,燃气灶使用时,空气只能从燃气灶的周侧补充,容易出现空气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内环火来说,燃气灶周侧的空气需要经过外环火和中环火才能到达内环火处,但由于外环火和中环火需要不断地消耗该空气,所以很容易使内环火出现空气供给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分气盘,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燃气灶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空气供给不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分气盘,所述分气盘具有:

沿径向由内而外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环形燃气通道;以及

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通道包括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环形燃气通道的内侧的中心空气通道、及穿过至少一个所述环形燃气通道而连通外界空气与所述中心空气通道的隐蔽空气通道。

可选地,所述环形燃气通道设有三个,并分别为外环燃气通道、中环燃气通道和内环燃气通道,所述中心空气通道设于所述内环燃气通道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与所述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间隔设置;

所述隐蔽空气通道包括位于所述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与所述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之间的、且与外界空气连通的间隔空气通道,及依次穿过所述中环燃气通道和所述内环燃气通道、而连通所述间隔空气通道与所述中心空气通道的内横向空气通道。

可选地,所述二次空气通道还包括穿过所述外环燃气通道而连通所述间隔空气通道与外界空气的外横向空气通道。

可选地,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在所述外环燃气通道的周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

可选地,其中一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对应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设置。

可选地,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和/或,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

可选地,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的周向宽度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增设置,以使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和/或,

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的周向宽度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增设置,以使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

可选地,所述中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与所述内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为同一环壁,和/或,所述内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用以形成所述中心空气通道的侧壁。

可选地,所述分气盘包括设于所述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与所述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之间的、并连接所述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与所述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的环形分隔板,所述间隔空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环形分隔板的上侧。

可选地,所述环形分隔板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的下通道壁,和/或,所述环形分隔板的内周缘连接于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的下通道壁。

可选地,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环形燃气通道的外环壁的下端向下凸出于其他所述环形燃气通道的环壁,以形成与炉头组件装配时的导向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烧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分气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灶,包括如上所述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分气盘,通过设置二次空气通道,可使得外界空气可经隐蔽空气通道和中心空气通道供给燃烧器的中部,从而可对燃烧器工作时位于内圈的环形火进行补充空气,以使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即可以解决燃烧器和燃气灶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中部空气供给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燃烧器一实施例中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燃烧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燃烧器的过可拆引射管的中心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燃烧器的上端中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燃烧器的过第一引射管接头的中心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燃烧器的过一第一燃火孔的中心线的剖视图;

图7为图3中炉头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炉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炉头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分气盘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3中中环火盖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中环火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中环火盖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2中中环火盖的过一第一燃火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3中外环火盖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外环火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外环火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3中内环火盖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内环火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9中中环火盖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燃烧器;10、炉头组件;11、炉头;1a、外环进气通道;1b、中环进气通道;1c、中心进气通道;12、第一引射管接头;13、内环环形部;131、内环半环进气凸部;132、安装凸部;1321、安装孔;133、延伸环凸;134、内环进气环槽;135、中心通孔;14、内外连接部;15、外环环形部;151、外环进气环槽;152、外环半环进气凸部;16、第二引射管接头;18、可拆引射管;181、竖向安装部;182、横向进气部;183、连接凸耳;1831、连接孔;20、分气盘;21、外环燃气通道;211、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2、中环燃气通道;221、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222、中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3、内环燃气通道;231、内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4、二次空气通道;241、间隔空气通道;242、中心空气通道;243、内横向空气通道;244、外横向空气通道;25、环形分隔板;30、火盖组件;31、外环火盖;311、外环燃火腔;312、外环燃火孔;32、中环火盖;321、中环燃火腔;322、中环燃火孔;3221、第一燃火孔;3222、第二燃火孔;3223、串气连通口;323、中环环孔;324、中环外环壁;3241、引火孔;3242、环形稳焰槽;325、中环顶壁;326、中环内环壁;327、第二卡勾;3271、第二支撑凸部;3272、第二卡位凸部;33、内环火盖;331、内环燃火腔;332、内环燃火孔;333、内环环孔;334、环形盖体;3341、环形容置槽;3342、环形连接部;3343、环形倾斜部;3344、环形凸部;3345、环形凸起;3346、导流缺口;335、内环内环壁;336、第一卡勾;3361、第一支撑凸部;3362、第一卡位凸部;3363、限位凸部;3364、卡位槽;40、熄火保护针;50、第一通用引射管;60、第二通用引射管。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分气盘、燃烧器和燃气灶。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燃烧器100包括炉头组件10、分气盘20和火盖组件30,分气盘20设置于炉头组件10的上方,火盖组件30设置于分气盘20的上方。其中,根据燃烧器的(环形)火焰的环数,可将燃烧器分为一环火燃烧器、二环火燃烧器、三环火燃烧器及更多环火燃烧器;下文将主要以三环火燃烧器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炉头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下文具体介绍炉头组件10、分气盘20和火盖组件30的结构及其配合结构。

以下以分气盘20为主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分气盘20具有沿径向由内而外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环形燃气通道、及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通道包括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环形燃气通道的内侧的中心空气通道、及穿过至少一个所述环形燃气通道而连通外界空气与所述中心空气通道的隐蔽空气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燃气通道设有三个,并分别为外环燃气通道21、中环燃气通道22和内环燃气通道23,所述中心空气通道242设于所述内环燃气通道23的内侧。

相应的,如图2-8所示,所述炉头组件10具有沿径向由内而外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进气通道,以分别一一对应至少两个环形燃气通道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设有三个,并分别为外环进气通道1a、中环进气通道1b和中心进气通道1c,其中,所述外环进气通道1a、中环进气通道1b均为环形的通道,所述中心进气通道1c为通孔。

所述分气盘20安装于所述炉头组件10的上方,所述外环燃气通道21与外环进气通道1a连通,所述中环燃气通道22与中环进气通道1b连通,所述内环燃气通道23与中心进气通道1c连通。

相应的,如图2-5、及11-20所示,所述火盖组件30包括至少两个火盖,以分别一一对应至少两个环形燃气通道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火盖设有三个,并分别为外环火盖31、中环火盖32和内环火盖33,所述火盖组件30安装于所述分气盘20,所述外环火盖31、中环火盖32和内环火盖33均为环形件,其均具有环孔,其中,所述外环火盖31的环孔为外环环孔,中环火盖32的环孔为中环环孔323,内环火盖33的环孔为内环环孔333。

具体的,如图2-5、及11-20所示,所述外环火盖31安装于分气盘20的上方,所述外环火盖31具有环形设置的外环燃火腔311、及与外环燃火腔311连通的外环燃火孔312,所述外环燃火腔311与外环燃气通道21连通,进入外环进气通道1a内的燃气可依次经外环燃气通道21和外环燃火腔311、然后从外环燃火孔312内喷出,燃烧后形成外环火。

如图2-5、及11-20所示,所述中环火盖32安装于分气盘20的上方,所述中环火盖32具有环形设置的中环燃火腔321、及与中环燃火腔321连通的中环燃火孔322,所述中环燃火腔321与中环燃气通道22连通,进入中环进气通道1b内的燃气可依次经中环燃气通道22和中环燃火腔321,然后从中环燃火孔322内喷出,燃烧后形成中环火。

对于内环火盖33,可使内环火盖33安装于分气盘20的上方,所述内环火盖33具有环形设置的内环燃火腔331、及与内环燃火腔331连通的内环燃火孔332,所述内环燃火腔331与内环燃气通道23连通,进入中心进气通道1c内的燃气可依次经内环燃气通道23和内环燃火腔331,然后从内环燃火孔332内喷出,燃烧后形成内环火。或者,如图2-5、及11-20所示,使所述内环火盖33安装于中环火盖32,所述内环火盖33与中环火盖32之间围合形成呈环形设置的内环燃火腔331、及与内环燃火腔331连通的内环燃火孔332,所述内环燃火腔331与内环燃气通道23连通,进入中心进气通道1c内的燃气可依次经内环燃气通道23和内环燃火腔331,然后从内环燃火孔332内喷出,燃烧后形成内环火。

其中,所述内环火盖33的内环环孔333与所述中心空气通道242连通。外界空气可经隐蔽空气通道进入中心空气通道242,然后经中心空气通道242和内环环孔333,而从内环环孔333的上端的出口处流出,从而对内环火和中环火进行补充空气,从而对燃烧器100的燃烧进行补充空气,以解决三环火燃烧器100和燃气灶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空气供给不足的问题,以使保证从内火盖的内环燃火孔332和中火盖的中环燃火孔322流出的燃气充分燃烧。

本实用新型分气盘20,通过设置二次空气通道24,可使得外界空气可经隐蔽空气通道和中心空气通道242供给燃烧器100的中部,从而可对燃烧器100工作时位于内圈的环形火焰进行补充空气,以使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即可以解决燃烧器100和燃气灶在使用的过程中,中部容易出现空气供给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11与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221间隔设置。如此,可增大外环燃气通道21与中环燃气通道22之间的间距,以避免锅具底部温度过于集中,增加火焰均匀性。

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分气盘隐蔽空气通道包括位于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11与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221之间的、且与外界空气连通的间隔空气通道241,设于所述内环燃气通道23的内侧的中心空气通道242,及依次穿过所述中环燃气通道22和内环燃气通道23、而连通间隔空气通道241与中心空气通道242的内横向空气通道243。

其中,所述内环火盖33的内环环孔333与所述中心空气通道242连通。外界空气可依次通过间隔空气通道241、内横向空气通道243、中心空气通道242和内环环孔333,而从内环环孔333的上端的出口处流出,从而对内环火和中环火进行补充空气,从而对燃烧器100的燃烧进行补充空气,以解决三环火燃烧器100和燃气灶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空气供给不足的问题,以使保证从内火盖的内环燃火孔332和中火盖的中环燃火孔322流出的燃气充分燃烧。

如此,根据三环火燃烧器的分气盘20自身原有的结构设置二次空气通道24,一方面便于提升二次空气的吸取量,另一方面便于简化分气盘20的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隐蔽空气通道还包括穿过外环燃气通道21而连通间隔空气通道241与外界空气的外横向空气通道244。

如此,可使得燃烧器100/燃气灶周侧的外界空气能从外横向空气通道244流入间隔空气通道241,进而流向燃烧器100的中部,从而可便于对燃烧器100进行补充空气。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244在外环燃气通道21的周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

如此,可便于提高外界空气的进给量,以便于使三环火燃烧器100和燃气灶在使用的过程中空气供给充足。

具体的,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244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个,且小于或等于10个,如可取3个、4个、5个、6个、7个和8个等。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其中一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244对应内横向空气通道243设置。如此,可便于从该外横向空气通道244进入间隔空气通道241内的外界空气,流入内横向空气通道243内,以便于提高空气的供给速度和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244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和/或,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243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

如此,可使得外横向空气通道244和/或内横向空气通道243的空气进口较大,从而可便于外界空气流入外横向空气通道244内,和/或,可便于间隔空气通道241内的空气流入内横向空气通道243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244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且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243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243的周向宽度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增设置,以使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243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

当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使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243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如,使内横向空气通道243的轴向高度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增设置,等。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244的周向宽度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增设置,以使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244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

当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使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244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扩设置,如,使外横向空气通道244的轴向高度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呈渐增设置,等。

需要指出的是,多个外横向空气通道244的通道壁可在外环燃气通道21内分隔出多个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外环燃气通孔(图未标)。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中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22与内环燃气通道23的外环壁为同一环壁,和/或,所述内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31用以形成中心空气通道242的侧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22与内环燃气通道23的外环壁为同一环壁,且所述内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31用以形成中心空气通道242的侧壁。

如此,通过使中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22与内环燃气通道23的外环壁为同一环壁,可减小中环燃气通道22与内环燃气通道23之间的间距,一方面有利于减小分气盘20的径向尺寸,另一方面也可便于减小中环火与内环火之间的间距,从而便于提高燃烧器100中部的火力。

而且,通过使内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31用以形成中心空气通道242的侧壁,一方面有利于减小分气盘20的径向尺寸,另一方面可便于增大中心通孔135或增大内环燃气通道23。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分气盘20包括设于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11与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221之间的、并连接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11与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221的环形分隔板25,所述间隔空气通道241形成于所述环形分隔板25的上侧。

如此,可通过环形分隔板25连接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11与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221。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所述环形分隔板25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244的下通道壁,和/或,所述环形分隔板25的内周缘连接于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243的下通道壁。如此,一方面可简化分气盘20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使得隐蔽空气通道更通顺,以便于空气的流通及吸收空气。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环形分隔板25上设置空气通孔,以使燃烧器100和燃气灶下方的外界空气也可进入间隔空气通道241内;或者,可通过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连接筋来连接外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11与中环燃气通道的外环壁221,相邻的连接筋之间形成通气间隔,以使燃烧器100和燃气灶下方的外界空气也可进入间隔空气通道241内;等等。

进一步地,如图3、9和10所示,位于最内侧的环形燃气通道的外环壁的下端向下凸出于其他所述环形燃气通道的环壁,以形成与炉头组件10装配时的导向安装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环燃气通道23的外环壁的下端向下凸出于其他环形燃气通道的环壁,以形成与炉头组件10装配时的导向安装结构。

如此,在装配分气盘20和炉头组件10时,可先将内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31的向下凸出的部分与炉头组件10的中心进气通道1c对位,如可先将内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31套设于中心进气通道1c的侧壁外,或者,可先将内环燃气通道的内环壁231套设于中心进气通道1c内,然后引导分气盘20与炉头组件10相互靠近,以实现导向安装。

以下以内环火盖33与中环火盖32堆叠设置以使内环火盖33与中环火盖32之间围合形成内环燃火腔331的火盖组件30为主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所述火盖组件30包括中环火盖32和内环火盖33,所述内环火盖33与中环火盖32堆叠设置,以使内环火盖33与中环火盖32之间围合形成内环燃火腔331。

具体的,如图11-14所示,所述中环火盖32具有中环环孔323、下端开口的中环燃火腔321、及与中环燃火腔321连通的中环燃火孔322。所述中环环孔323为通孔,中环燃火腔321为环形腔。

所述内环火盖33安装于中环火盖32。

具体的,所述内环火盖33安装于中环环孔323,所述内环火盖33与所述中环火盖32之间围合形成内环燃火腔331,所述中环火盖32上设有与内环燃火腔331连通的内环燃火孔332。

如此,本实用新型火盖组件30,通过使内环火盖33堆叠安装于中环火盖32,以使内环火盖33与中环火盖32之间围合形成内环燃火腔331,以借助中环火盖32来形成内环燃火腔331,一方面可有利于减小燃烧器100的径向尺寸,另一方面也可有利于增大内环燃火腔331,从而可在实现燃烧器100和燃气灶的小型化设计的基础上,能够增大内环燃火腔331。

具体的,如图11-14所示,所述内环火盖33包括环形盖体334和内环内环壁335,所述内环内环壁335设于环形盖体334的下表面,所述环形盖体334的周缘与中环环孔323的周缘密封配合连接,所述内环内环壁335设于中环环孔323内,以在所述内环火盖33与中环火盖32之间围合形成内环燃火腔331,其中,所述环形盖体334为或大致为环形板状,所述内环燃火腔331为环形腔。

如此,可使中环火盖32构成内环燃火腔311的外环环壁。而且,还可使内环火盖33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火盖组件30,通过使内环火盖33包括环形盖体334和设于环形盖体334下方的内环内环壁335,并使内环内环壁335伸入中环火盖32的中环环孔323内,以借助中环火盖32来形成内环燃火腔331的外环环壁。

而且,通过使环形盖体334的周缘与中环环孔323的周缘密封配合连接,不仅可以防止内环燃火腔331内的燃气泄漏,还可可使得内环火盖33的上端与中环火盖32的上端邻近设置,即使得内环火盖33的上端与中环火盖32的上端均靠近同一平面设置,从而可避免燃烧器100的上表面形成凸起,或形成特别凸出的凸部。

具体的,如图11-14所示,所述内环燃火孔332设于环形盖体334。如此,可便于设计内环燃火孔32。

具体的,如图11-14所示,所述内环内环壁335的环孔对应所述环形盖体334的环孔设置,以形成内环环孔333。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中环火盖32包括中环外环壁324、设于中环外环壁324的内环面的中环顶壁325、及设于中环顶壁325的内边缘的中环内环壁326,所述中环外环壁324、中环顶壁325和中环内环壁326三者围合形成中环燃火腔321。其中,所述中环燃火孔322设于中环外环壁324。

所述环形盖体334的周缘与中环外环壁324的上端密封配合连接,所述中环顶壁325至少部分在朝向环心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以使所述中环顶壁(325)与环形盖体(334)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环顶壁325在朝向环心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

如此,通过使中环顶壁325至少部分在朝向环心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可使中环顶壁325与环形盖体334间隔设置,以便于增大内环燃火腔331,以便于增强内环火的火力。

而且,通过使环形盖体334的周缘与中环外环壁324的上端密封配合连接,以使环形盖体334的周缘与中环环孔323的周缘密封配合连接,可便于简化该密封配合连接结构,从而可降低设计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中环外环壁324的上端向上凸出于中环顶壁325。如此,可进一步地增大内环燃火腔331。

具体的,所述中环外环壁324的凸出中环顶壁325的部分所对应的环孔、中环顶壁325的环孔及中环内环壁326的环孔共同用于形成中环环孔323,该中环环孔323的孔壁面与环形盖板的下表面、及内环内环壁335的环壁面共同用于围合形成内环燃火腔331。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环形盖体334的周缘的下表面设有环形容置槽3341,所述中环外环壁324的上端设于环形容置槽3341内。如此,既可以实现环形盖体334与中环外环壁324之间的定位安装,又便于实现和提高环形盖体334与中环外环壁324之间的密封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中环外环壁324的凸出中环顶壁325的部分设有与内环燃火腔331连通的引火孔3241。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燃烧器100还包括熄火保护针40,所述熄火保护针40的感应端对应引火孔3241设置,熄火保护针40用于检测内环燃气腔是否熄火。

具体的,所述引火孔3241设有多个,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环形盖体334至少部分在朝向环心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如此,如此,可便于将油滴、水等溢流杂物导流至内环环孔333内,从而可便于使油滴、水等杂物从二次空气通道24内排出。

可选地,所述内横向空气通道243的通道底壁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向下倾斜设置,和/或,所述环形分隔板25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向下倾斜设置,和/或,所述外横向空气通道244的通道底壁在沿径向朝外的方向上向下倾斜设置。如此,可便于油滴、水等杂物排出。

具体的,所述环形盖体334包括环形连接部3342和设于所述环形连接部3342的内缘的环形倾斜部3343,所述环形容置槽3341设于环形连接部3342的外周缘的下表面,所述环形倾斜部3343在朝向环心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

具体的,所述环形连接部3342的上表面的边缘设有环形凸部3344,所述环形凸部3344的内侧面在朝向环心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如此,可便于防止油滴、水等杂物从环形盖体334的周缘泄漏。

具体的,所述环形倾斜部3343向下倾斜的角度小于中环顶壁325向下倾斜的角度。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环形盖体334的上表面设有环形凸起3345,所述内环燃火孔332的出气口设于环形凸起3345上。如此,一方面可提高内环火的出气高度,另一方面可防止溢流至环形盖板上表面的汤水等杂物堵塞内环燃火孔332。

具体的,所述环形凸起3345设于环形盖体334的环孔外。

具体的,所述环形凸起3345设于环形倾斜部3343的上表面。

具体的,所述内环燃火孔332的出气口设于环形凸起3345的顶面。如此,可进一步地防堵。当然,所述内环燃火孔332的出气口也可设于环形凸起3345的内环面或外环面。

具体的,如图11-14所示,所述内环燃火孔332在朝向环心的方向上,向上倾斜设置。如此,可使得内环火向中心集中。

具体的,所述内环燃火孔332在内环燃火腔331的周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环形凸起3345靠近所述内环环孔333设置,以使内环火设于燃烧器的中部。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环形凸起3345的内环面在朝向环心的方向上,向下倾斜设置;和/或,所述环形凸起3345的外环面在远离环心的方向上,向下倾斜设置。如此,一方面可便于引导溅落至环形凸起3345上溢流杂物流下,另一方面还便于脱模,以降低生产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环形凸起3345上设有导流缺口3346。如此,可使导流至环形凸起3345处的油滴、水等杂物从导流缺口3346流入内环环孔333内,以防止其在环形凸起3345的外侧聚积而漫过内环燃火孔332。而且,通过将内环燃火孔332的出气口设于环形凸起3345的顶面或内环面,可避免油滴、水等溢流杂物流入或堵塞内环燃火孔332。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中环燃火孔322包括第一燃火孔3221,所述第一燃火孔3221的出气口设于中环外环壁324的外环面。具体的,所述第一燃火孔3221在所述中环外环壁324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并排列成一圈。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中环外环壁324的外环面设有环形稳焰槽3242,所述环形稳焰槽3242设于第一燃火孔3221的出气口的下方,所述中环燃火孔322还包括第二燃火孔3222,所述第二燃火孔3222的出气口设于环形稳焰槽3242的下侧槽壁。具体的,所述第二燃火孔3222在所述中环外环壁324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

进一步地,如图11-14所示,所述环形稳焰槽3242与第一燃火孔3221相交而形成串气连通口3223。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在以上火盖组件30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对火盖组件的结构进行设计,以防止内环火盖在使用过程中松动,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所述内环火盖33与所述中环火盖32之间设有防脱结构。

而且,通过在内环火盖33与所述中环火盖32之间设置防脱结构,以对内环火盖33和中环火盖32进行互相限位,可防止内环火盖33在燃烧器100使用过程中松动,从而可防止内环火盖33脱离中环火盖32上,以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所述防脱结构设于所述环形盖体334的下表面与中环火盖32之间。如此,可便于设计防脱结构,减小设计所需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所示,所述防脱结构设于环形盖体334的下表面与中环顶壁325的上表面。如此,可进一步地基于火盖组件的具体结构来设置防脱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2-5、11-14、及18-20所示,所述防脱结构为卡接结构。如此,可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如图11-14、及18-20所示,所述防脱结构包括凸设于环形盖体334的下表面的且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卡勾336、及凸设于所述中环顶壁325的上表面的且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二卡勾327、及防脱圈(图未示),相邻的所述第一卡勾336与第二卡勾327错位设置,所述第一卡勾336与第二卡勾327均卡接于所述防脱圈,且所述第一卡勾336与所述第二卡勾327的钩接方向相反。其中,钩接方向是指防脱圈阻挡卡勾运动的方向,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卡勾336的钩接方向主要为向上,所述第二卡勾327的勾结方向主要为向下。

如此,借助于防脱圈可将环形盖体334与中环顶壁325连接在一起,从而可实现对内环火盖33的防脱效果。

而且,使相邻的所述第一卡勾336与第二卡勾327错位设置,可避免第一卡勾336与第二卡勾327发生干涉,以降低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18-20所示,所述第一卡勾336包括凸设于环形盖体334的下表面的第一支撑凸部3361、及设于所述第一支撑凸部3361的朝向防脱圈的侧面的第一卡位凸部3362,所述防脱圈卡接于所述第一卡位凸部3362的朝向所述环形盖体334的下表面一侧。如此,可使得所述第一卡勾336的钩接方向主要为向下。

如图11-14所示,所述第二卡勾327包括凸设于所述中环顶壁325的上表面的第二支撑凸部3271、及设于所述第二支撑凸部3271的朝向防脱圈的侧面的第二卡位凸部3272,所述防脱圈卡接于第二卡位凸部3272的朝向中环顶壁325的上表面的一侧。如此,可使得所述第一卡勾336的钩接方向主要为向上。

进一步地,如图18-20所示,所述第一卡勾336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支撑凸部3361的朝向防脱圈的侧面的限位凸部3363,所述限位凸部3363与第一卡位凸部3362间隔设置,以在所述限位凸部3363与第一卡位凸部3362之间形成卡位槽3364,所述防脱圈卡接于卡位槽3364。

如此,在装配时,可先将防脱圈安装于内环火盖33的卡位槽3364内,然后再一同安装于中环火盖32。这样,在将防脱圈与内环火盖33一同安装于中环火盖32时,由于防脱圈卡接于卡位槽3364内,可对防脱圈进行初步限位,以降低安装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部3363连接环形盖体334的下表面与第一支撑凸部3361的朝向防脱圈的侧面,以提高第一卡勾336的结构强度。

当然,也可以将防脱圈通过其他结构先行固定在内火火盖或中环火盖32上,如可将限位凸部3363设于第二支撑凸部3271上,以在所述限位凸部3363与第二卡位凸部3272之间形成卡位槽3364;等等,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具体的,所述第一卡勾336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个,且小于或等于10个,如可取3个、4个、5个、6个、7个和8个等。

具体的,所述第二卡勾327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个,且小于或等于10个,如可取3个、4个、5个、6个、7个和8个等。

具体的,所述防脱圈为耐高温件,以防止在高温时变形。可选地,所述防脱圈为金属件,如钢圈等。

进一步地,如图11-14、及18-20所示,所述第一卡勾336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卡勾327的数量。如此,既可以保证连接强度,也可以降低安装难度。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防脱结构设置为其他结构形式,如在一部分实施例中,可使防脱结构包括凸设于所述环形盖体334的下表面的且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防脱件、及凸设于所述中环顶壁325的上表面的且沿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二防脱件,多个第一防脱件与多个第二防脱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防脱件朝向第二防脱件的侧面与第二防脱件朝向第一防脱件的侧面,其中之一设有沿周向延伸的限位旋槽,另一图设有限位旋凸,所述限位旋凸卡接在限位旋槽内,安装时,使第一防脱件与第二防脱件错位设置,然后旋转内环火盖33,以使限位旋凸旋接入限位旋槽内;又如,在另一部分实施例中,可使防脱结构包括凸设于所述环形盖体334的下表面的且沿周向分布的多个倒扣、及设于所述中环顶壁325的上表面的且沿周向分布的多个卡槽,多个第一倒扣与多个卡槽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倒扣卡接于卡槽内;再如,可使防脱结构设置为螺钉锁附结构,如所述环形盖体334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中环顶壁32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螺钉穿过第一连接孔而与第二连接孔螺纹连接;等等。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防脱结构设置在其他位置,如中环外环壁324的上端与所述环形盖体334的周缘之间,等。

以下对炉头组件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所述炉头组件10包括炉头11和可拆引射管18,所述炉头11具有通用进气通道和中心通孔135,所述可拆引射管18安装于炉头11的底部,可拆引射管18与所述中心通孔135连通,以用于形成中心进气通道1c。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所述炉头11包括第一引射管接头12、及具有内环进气环槽134和中心通孔135的内环环形部13,所述内环环形部13的底部部分向下凸出,以形成内环半环进气凸部131,所述第一引射管接头12连接于内环半环进气凸部131的外侧面,所述内环环形部13的底部设有位于所述内环半环进气凸部131的一侧的可拆安装位,所述可拆引射管18可拆卸地连接于可拆安装位,以使所述可拆引射管18与中心通孔135连通。

具体的,所述中心进气通道1c包括可拆引射管18的管道和中心通孔135,所述中环进气通道1b包括第一引射管接头12的管道和内环进气环槽134。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所述可拆引射管18包括竖向安装部181和设于所述竖向安装部181的下端的横向进气部182;所述竖向安装部181通过可拆安装位安装于所述内环环形部13的底部,所述横向延伸部于所述内环半环进气凸部131的一侧向远离内环环形部13的方向延伸。横向进气部182具有燃气进口,燃气可从燃气进口进入可拆引射管18内。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所述内环环形部13的底部设有多个安装凸部132,多个安装凸部132沿所述中心通孔135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可拆安装位包括设于所述安装凸部132的安装孔1321。

如图1-8所示,所述可拆引射管18包括多个连接凸耳183,多个所述连接凸耳183与多个所述安装凸部13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连接凸耳183上设有连接孔1831,所述连接孔1831与安装孔1321通过螺钉连接,以使所述可拆引射管18可拆卸地连接于可拆安装位。

具体的,如图1-8所示,多个所述连接凸耳183设于竖向安装部181的周面的上端,并沿周向间隔分布。

具体的,所述安装凸部13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个,且小于或等于5个,如可取2个或3个等。

具体的,所述内环环形部13的底部于所述中心通孔135的周缘设有延伸环凸133。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所述炉头11还包括第二引射管接头16、内外连接部14、及具有外环进气环槽151的外环环形部15,所述内环环形部13设于外环环形部15的内侧,所述内外连接部14连接内环环形部13与外环环形部15。

可选地,所述内外连接部14设有多个。

具体的,如图1-8所示,其中一所述内外连接部14还连接于其中一所述安装凸部132。

具体的,如图1-8所示,所述外环环形部15的底部部分向下凸出,以形成外环半环进气凸部152,第二引射管接头16连接于外环半环进气凸部152,所述第二引射管接头16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射管接头12的延伸方向相同。

具体的,所述外环进气通道1a包括第二引射管接头16的管道和外环进气环槽151。

具体的,所述第一引射管接头12连接有第一通用引射管50,第二引射管接头16连接有第二通用引射管6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燃烧器,该燃烧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实用新型燃气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