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三层塑料复合的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2-23 09:02:01|355|起点商标网
一种三层塑料复合的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载带生产领域,特别涉及由三层塑料复合形成载带的流道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载带主要应用于电子元器件贴装工业,它配合盖带使用,将电阻、电容等电子元器件承载收纳在载带的口袋中,并通过在载带上封合盖带形成闭合式的包装,用于保护电子元器件在运输途中不受污染和损坏;电子元器件在贴装时,盖带被剥离,贴装设备通过载带索引孔的精确定位,将口袋中盛放的电子元器件依次取出,并贴放在集成电路板(pcb)上。然而,针对三层塑料复合形成的载带(如上下表层材质为ps,中间层材质为pc:ps+pc+ps)来说,现阶段在生产载带时,生产效率低,如若高速运行生产,则会导致载带质量的不稳定,且现有生产载带的流道结构无法降低载带表层导电材料的使用量,导致载带的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且生产成本低的用于载带生产的三层塑料复合的流道结构。
[0004]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三层塑料复合的流道结构,包括与挤出机连接的入料模,在入料模的出料端连接有复合模;所述入料模上设置有表层入料口和中间层入料口,表层入料口和中间层入料口分别与挤出机连接,所述入料模的内部设置有表层流道a、表层流道b以及中间流道m,且中间流道m在表层流道a 和表层流道b之间,所述表层入料口同时与入料模内的表层流道a和表层流道 b连通,所述中间层入料口与中间流道m连通,在入料模的尾端设置有梯形凸起,所述中间流道m的出料端贯穿所述梯形凸起,所述表层流道a以及表层流道b的出料端贯穿入料模的尾端;所述复合模与入料模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与入料模尾端上的表层流道a的出料端、表层流道b的出料端以及梯形凸起相对应的凹槽,在凹槽内且与梯形凸起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梯形凸起结构相配合的梯形槽体,所述梯形凸起伸入到所述梯形槽体内,且梯形凸起表面与梯形槽体表面之间有间隙,在复合模内部设置有复合流道,所述复合流道的一端贯穿梯形槽体的底面且与中间流道m相对,另一端与复合模的出料口连通,所述复合流道尺寸大于中间流道m的尺寸。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三层塑料复合的流道结构,形成载带表层的物料由入料口流入表层流道a和表层流道b,形成载带中间层的物料由入料口流入中间流道m,由于复合模的尾端设置有与入料模尾端上的表层流道a的出料端、表层流道b的出料端以及梯形凸起相对应的凹槽,在凹槽内且与梯形凸起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梯形凸起结构相配合的梯形槽体,梯形凸起伸入到所述梯形槽体内,且梯形凸起表面与梯形槽体表面之间有间隙,因而,复合模在凹槽即梯形槽体部分均与入料模尾端及梯形凸起之间有间隙,所有物料均在入料模的尾端流入上述间隙内,由于表层流道a与表层流道b分位于中间流道m两侧,因而在复合流道中直接复合成三层结构的载带材质,并通过复合模尾端的出料口进入到后方的成型模
中形成载带;由于在入料模尾端设置梯形结构的凸起,且在复合模的凹槽内设置与梯形凸起相配合的梯形凹槽,因而可使表层流道a以及表层流道b流出的物料在间隙中受挤压以及缓冲而提高复合的稳定性及生产效率,提升后期形成的载带的质量,同时因表层流道a和表层流道b流出的物料在较小的间隙中受挤压,因而可有效降低表层导电材料的使用量,降低载带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0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07]
图2为入料模主视图。
[0008]
图3为入料模的后视图。
[0009]
图4为入料模的俯视图。
[0010]
图5为入料模的左视图。
[0011]
图6为复合模的主视图。
[0012]
图7为复合模的右视图。
[0013]
图8为复合模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一种三层塑料复合的流道结构,如图1至图8所示,包括与挤出机连接的入料模1,在入料模1的出料端连接有复合模2;所述入料模1上设置有表层入料口12和中间层入料口3,表层入料口12和中间层入料口3分别与挤出机连接,所述入料模1的内部设置有表层流道a 4、表层流道b 5以及中间流道m 6,且中间流道m 6在表层流道a 4和表层流道b 5之间,所述表层入料口12同时与入料模1内的表层流道a 4和表层流道b 5连通,所述中间层入料口3与中间流道m 6连通,在入料模1的尾端设置有梯形凸起7,所述中间流道m 6的出料端贯穿所述梯形凸起7,所述表层流道a 4以及表层流道b 5的出料端贯穿入料模1的尾端;所述复合模2与入料模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与入料模1尾端上的表层流道a 4的出料端、表层流道b 5的出料端以及梯形凸起7相对应的凹槽8,在凹槽8内且与梯形凸起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梯形凸起7结构相配合的梯形槽体9,所述梯形凸起7伸入到所述梯形槽体9内,且梯形凸起7表面与梯形槽体9表面之间有间隙,在复合模2内部设置有复合流道10,所述复合流道10的一端贯穿梯形槽体9的底面且与中间流道m 6相对,另一端与复合模2的出料口11连通,所述复合流道10尺寸大于中间流道m 6的尺寸。如图2所示,表层流道a 4的一端以及表层流道b 5的一端均连接在表层入料口12上,且中间流道m 6在表层流道a 4和表层流道b 5之间,以使最终复合出的产品形成 ps+pc+ps的结构。
[0015]
位于梯形槽体9的两侧且于凹槽8的底面设置有朝向入料模1倾斜的斜面,可进一步保持复合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如生产速度可达到25m/min),提升后期成型载带的产品质量。
[0016]
所述斜面与入料模1尾端之间的最大间隙d为2mm~3mm,如2mm、2.1 mm、2.2mm、2.3mm、2.4mm、2.5mm、2.6mm、2.7mm、2.8mm、2.9mm 或3mm等,本实施例中采用2.54mm,所述最大间隙d即为物料由表层流道a 4 及表层流道b 5流出后的缓冲深度,可进一步确保复合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
[0017]
表层材料复合前的挤压深度h为0.8mm~1.2mm,如0.8、0.9、1、1.1或 1.2等,本实施例中采用0.98mm,表层材料复合前的挤压间隙g为 0.25mm~0.45mm,如0.25mm、0.26mm、0.27mm、0.28mm、0.29mm、0.3mm、 0.31mm、0.32mm、0.33mm、0.34mm、0.35mm、0.36mm、0.37mm、0.38mm、 0.39mm、0.4mm、0.41mm、0.42mm、0.43mm、0.44mm或者0.45mm等,本实施例中采用0.35mm。其中,挤压深度h即为复合模2上的凹槽8的最小深度尺寸与入料模1形成的空隙,该尺寸比挤压间隙g大,表层料在此处形成挤压进入复合;挤压间隙g即为梯形凸起7表面与梯形槽体9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表层材料在此处形成挤压后与中间层材料进行复合。在此挤压深度及挤压间隙下,可进一步降低表层材料的使用量,大幅降低载带的生产成本。
[0018]
复合模2的出料口11呈凸出于复合模2尾端表面的凸台结构,所述出料口11的宽度l为25mm~35mm,如25mm、26mm、27mm、28mm、29mm、30mm、 31mm、32mm、33mm、34mm或者35mm等,本实施例中采用30mm,出料口 11的高度w为5mm~7mm,如5mm、5.1mm、5.2mm、5.3mm、5.4mm、5.5mm、 5.6mm、5.7mm、5.8mm、5.9mm、6mm、6.1mm、6.2mm、6.3mm、6.4mm、 6.5mm、6.6mm、6.7mm、6.8mm、6.9mm或7mm等,本实施例中采用6mm。在此宽度及高度的出料口11下,可使本实用新型同时适用于常规的8mm宽度载带或者12mm宽度载带,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通用性,大幅降低载带的生产成本。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间隙配合梯形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