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2021-01-07 16:01:25|200|起点商标网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产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市场上大多数手环手表类产品,主体和表带的连接多采用生耳连接方式。在连接时,需将生耳先插入表带内部,再搭配使用专业工具将整体安装进入主体,同时,拆卸表带时也需要使用专用工具。这样,表带连接方式拆装困难,难以实现表带的快速拆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表带连接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表带从生耳上拆装困难的问题,实现表带便于拆装,提高拆装便捷性及快速性。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部,其设置在表带与表盘连接的一端,所述安装部具有容纳空间,且其上形成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贯通的开口部;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其分别通过所述开口部背向限位在所述安装部内,且所述第一按压部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的端部从所述容纳空间伸出;弹性部,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之间;在所述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均被按压时,所述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分别与所述表盘一侧的相对表耳断开连接,在所述弹性部复位时,所述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分别与所述表盘一侧的所述相对表耳接合。

如上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按压板、按压柱和转轴,所述按压柱和转轴平行设置在所述按压板同一表面上;所述弹性部抵靠所述第一按压部的按压板和所述第二按压部的按压板之间。

如上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所述安装部上一端开设有均与所述容纳空间贯通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所述第一按压部的按压柱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孔伸出所述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按压部的转轴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孔伸出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开设有均与所述容纳空间贯通的第三开孔和第四开孔,所述第二按压部的按压柱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三开孔伸出所述容纳空间,所述第二按压部的转轴的端部通过所述第四开孔伸出所述容纳空间。

如上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按压部的按压柱的长度与其转轴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按压部的按压柱的长度与其转轴的长度相等。

如上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按压部或所述第二按压部中的按压柱的横截面积大于其转轴的横截面积。

如上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表带一体注塑成型,且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表带的一端的外部。

如上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所述表带与表盘连接的一端开设有贯通部,其沿所述表带与表盘连接的一端的宽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安装部过盈插入所述贯通部内;其中所述皮带为可变形的软材质。

如上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所述安装部的外观形状及大小分别与所述贯通部的形状及大小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手表,用于克服现有智能手表中表带从生耳上拆装困难的问题,实现表带便于拆装,提高拆装便捷性及快速性。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智能手表,其包括表盘、表带和如上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所述表带连接装置与所述表盘配合。

如上所述的智能手表,所述表盘与表带连接的一侧的相对表耳上分别凹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按压部中转轴的端部伸入所述第一凹槽或从所述第一凹槽中脱出,所述第二按压部中转轴的端部伸入所述第二凹槽或从所述第二凹槽中脱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安装部设置在表带与表盘连接的一端上,且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通过安装部上的开口部背向置于容纳空间内,且第一按压部的端部和第二按压部的端部均从容纳空间中伸出,在按压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的端部时,端部与表盘断开连接,实现表带从表盘上拆卸,在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的端部由弹性部推出时,与表盘接合,容易通过表带连接装置连接表带和表盘,连接方式简单且快速,提高表带拆装效率。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手表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手表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表带连接装置的结构图,其中未示出弹性部;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表带连接装置一种实施例与表带连接的结构图,其中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均复位;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表带连接装置一种实施例与表带连接的剖视图,其中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均复位;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表带连接装置一种实施例与表带连接的结构图,其中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均被按压;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表带连接装置一种实施例与表带连接的剖视图,其中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均被按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了方便且快速地将表带从表盘上拆装,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表带连接装置。

如图1所示,其示出智能手表,智能手表包括表带连接装置100、表带200、表盘300及表耳310和320。表耳310和320相对形成在表盘300与表带200连接的一侧,且如图2所示,该相对的表耳310和320上分别形成有凹槽311和321。出于佩戴舒适性,本实施例表带200为可变形软材料,例如皮质或硅胶。

如图3至图7所示,表带连接装置100包括安装部110、第一按压部120、第二按压部130和弹性部140。通过表带连接装置100实现表带200与表盘300的表耳310和320的连接。

表带连接装置100可以与表带200一体注塑形成,且表带连接装置100位于表带200与表盘300连接的一端的外部。

替代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表带连接装置100嵌入至表带200与表盘300连接的一端的内部。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表带连接装置100中安装部110具有容纳空间111,且该容纳空间111的侧壁上形成有开口部112,具体该开口部112位于安装部110的中间位置,该开口部112与容纳空间111贯通。该开口部112将容纳空间111分为一侧的第一容纳空间和另一侧的第二容纳空间,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对称,用于分别容纳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

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分别通过开口部112相对限位在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内,且第一按压部120的端部从第一容纳空间的远离第二容纳空间的一侧伸出,第二按压部130的端部从第二容纳空间的远离第一容纳空间的一侧伸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的结构相同。因此,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对称设置在容纳空间111内。

继续参考图5和图7,弹性部140通过开口部112置于容纳空间111内且位于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之间。

本实施例弹性部140选择为弹簧,当然也可以选择为具有弹性形变的其他结构,例如硅胶块。

在按压第一按压部120和/或第二按压部130时,弹性部140被压缩,此时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的端部均朝向安装部110内缩回,而在松开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时,弹性部140弹性复位向两侧推动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使第一按压部120的端部和第二按压部130的端部从容纳空间111中伸出。

以第一按压部120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第一按压部120包括按压板121、按压柱122和转轴123,按压柱122和转轴123平行设置在按压板121的同一表面上,使该第一按压部120形成u型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柱122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转轴12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按压柱122的横截面面积大于转轴123的横截面面积。

为了实现将第一按压部120的端部从容纳空间111中伸出,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安装部110上一端开设有第一开孔113和第二开孔114,第一开孔113和第二开孔114分别与容纳空间111贯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孔113的开孔形状为椭圆形,其形状大小基本等于按压柱122的横截面大小,第二开孔114的开孔形状为圆形,其形状大小基本等于转轴123的横截面大小。

同理地,如图4和图5所示,可以获知第二按压部130包括按压板131、按压柱132和转轴133,以及安装部110另一端上开设的第三开孔115和第四开孔116的形状和大小。

如图3所示,在组装表带连接装置100时,第一按压部120通过开口部112置于第一容纳空间内并进一步朝向安装部110的一端推进,使第一按压部120的按压柱122的端部从第一开孔113伸出且转轴123的端部从第二开孔114伸出。

类似地,再参考图5,第二按压部130通过开口部112置于第二容纳空间内并进一步朝向安装部110的另一端推进,使第二按压部130的按压柱132的端部从第三开孔115伸出且转轴133的端部从第四开孔116伸出。

弹簧抵靠在第一按压部120的按压板121和第二按压部130的按压板131之间。

在将表带连接装置100置于表带200与表盘300连接的一端外时,可以将弹簧的一端例如粘贴固定至按压板121的与设置按压柱122和转轴123的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弹簧的另一端例如粘贴固定至按压板131的与设置按压柱132和转轴133的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上。此外,可以在该开口部112处铰接设置有用于开闭该开口部112的装饰盖(未示出),以增强该表带连接装置100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表带连接装置100外露,影响智能手表的整体美观性,如图5所示,表带200与表盘300连接的一端开设有贯通部210,该贯通部210在表带200的宽度方向上贯通。

在将第一按压部120、第二按压部130和弹簧如上所述的组装至安装部110内时,将组装好的表带连接装置100整体塞入该贯通部210内,由于表带200为可变形的软材料,因此,该表带连接装置100可以过盈插入该贯通部210内,保证表带连接装置100与表带200的固定连接。

该贯通部210的形状及大小分别与安装部110的外观形状及大小相适配,即该贯通部210的形状与安装部110的外观形状相适配,且贯通部210的长度与安装部110的长度相等,提升表带连接装置100安装至表带200后的整体美观性。

此外,第一按压部120的按压柱122的长度和转轴123的长度均相等,第二按压部130的按压柱132的长度和转轴133的长度均相等,进一步提升表带连接装置100安装至表带200后的整体美观性。

这样,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处于初始位置时,即弹簧处于初始松弛状态,第一按压部120的按压柱122的端部和转轴123的端部均凸出于表带200的一侧,第二按压部130的按压柱132的端部和转轴133的端部均凸出于表带200的另一侧。

为了提升美观性,该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均为金属件。

为了方便将表带连接装置100安装至表带200的贯通部210内,如图3所示,该安装部110的的外周向壁为弧形,例如外周向壁形成椭圆形,降低在安装时安装部110外周向壁对贯通部210内壁的摩擦,避免对贯通部210内壁的摩擦损伤。

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表带连接装置100安装至表带200与表盘300连接一端的内部后,通过表带连接装置100将表带200与表盘300连接。

具体地,待连接的表盘300的一侧的相对表耳310和320的相对内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311和第二凹槽321,在安装时用户同时手动按压第一按压部120的按压柱122和第二按压部130的按压柱132,如图6和图7所示,按压柱122带动转轴123也朝向安装部110的一端按压,按压柱132带动转轴133朝向安装部110的另一端按压。

待将转轴123的端部对准第一凹槽311且转轴133的端部对准第二凹槽321时,松开对按压柱122和按压柱132的按压,此时第一按压部120和第二按压部130在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被弹出,使转轴123的端部伸入第一凹槽311内且转轴133的端部伸入第二凹槽321内,如图2所示,实现通过表带连接装置100将表带200与表盘300连接。

且由于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使得转轴123的端部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始终保持在第一凹槽311内,且转轴133的端部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始终保持在第二凹槽321内。

若要将表带200从表盘300上取下时,用户同时手动按压第一按压部120的按压柱122和第二按压部130的按压柱132,如图6和图7所示,按压柱122带动转轴123也朝向安装部110的一端按压,按压柱132带动转轴133朝向安装部110的另一端按压,则转轴123的端部从第一凹槽311内脱出,转轴133的端部从第二凹槽321内脱出,实现表带200从表盘300上取下。

本实施例中表带连接装置100结构简单,通过同时按动第一按压部120的按压柱122和第二按压部130的按压柱132即可实现拆装,操作便捷,佩戴者可独立完成,且拆装迅速,节省拆装时间。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转轴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