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顶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2-22 12:02:20|287|起点商标网
顶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顶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产品,尤其是窄边产品由于结构空间受限,只能沿窄边产品排布斜顶、扁顶以及顶针来实现顶出,但将产品顶出后,由于产品抱紧斜顶导致产品不能完全取出,需要通过二次顶出才能实现产品完全脱膜,然后机械手将产品取出。现有技术中,顶针与窄边产品处于接触状态,且由于窄边产品结构受限,只能通过细顶杆将窄边产品顶出,细顶杆的接触面小,受力集中,在注塑过程中,顶针主要稍微受力就会使得产品表面出现顶白,从而导致产品不合格,不能满足客户要求,需要重复试模,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顶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窄边产品顶出过程中,采用小顶针使得窄边产品易出现顶白导致成本增加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顶出装置,所述顶出装置包括:
[0005]
模具,所述模具用于注塑形成产品;
[0006]
包括顶出组件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位于所述模具下方,所述顶出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顶出组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模具并与所述产品抵接;
[0007]
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杆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一底板下方,所述顶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所述顶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模具并靠近所述产品;
[0008]
驱动件,用于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相对所述模具升降。
[0009]
优选地,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过渡件和延迟杆,所述第一底板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过渡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过渡件通过转轴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壁连接,所述过渡件的两端分别为活动端和支点端,且所述活动端以及所述支点端均能绕所述转轴旋转,所述延迟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所述延迟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端的下侧连接,所述顶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动端的上侧连接,所述模具内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与所述支点端抵接。
[0010]
优选地,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顶杆的下端通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活动端的上侧连接。
[0011]
优选地,所述支点端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用于与所述限位块抵接并沿所述限位块表面滑动,所述活动端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过渡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过渡板,两个所述过渡板通过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滚轮位于两个所述过渡板之间并与所述过渡板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块位于两个所述过渡板之间并与所述过渡板固定。
[0012]
优选地,所述过渡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容置槽的底槽壁上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位于两个所述过渡板之间并与所述转轴连接。
[0013]
优选地,所述过渡板呈l形,所述过渡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的连接处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远离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形成所述支点端,所述第二转动臂远离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形成所述活动端。
[0014]
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动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转动臂的长度。
[0015]
优选地,所述顶杆包括连接段和顶出段,所述连接段和顶出段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杆的上下两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连接段的直径大于所述顶出段的直径。
[0016]
优选地,所述模具内还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开设有导向槽,所述斜顶与所述导向槽滑动接触配合。
[0017]
所述顶出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斜顶和扁顶,所述扁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扁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模具并与所述产品抵接;所述斜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斜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模具并与所述产品抵接。
[0018]
本实用新型的顶出装置用于顶出窄边类产品,第二底板位于第一底板下方,顶出装置将产品顶出时,驱动件驱动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同时向上运动,第一底板推动顶出组件向上运动,顶出组件将窄边产品从模具上顶出,实现第一次顶出,第一次顶出过程中第二底板也同时推动顶杆向上运动,且顶杆不与窄边产品直接接触,当第一底板接触到模具时,第一底板停止运动,此时第二底板继续推动顶杆向上运动,直到顶杆将窄边产品顶出脱离顶出组件,实现第二次顶出,最后机械手将产品取出。本实用新型的顶出装置,在窄边产品注塑过程中,顶针不与窄边产品直接接触,避免了窄边产品表面产生顶白,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防止重复试模,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顶出装置的正面剖视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顶出装置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顶出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顶出装置中过渡件的立体示意图。
[0024]
附图标号说明:
[0025][0026][0027]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9]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0]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1]
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和图2中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和图2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2]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顶出装置。
[0033]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顶出装置包括模具6、一次顶出机构,二次顶出机构和驱动件(图未示),其中,模具6用于注塑形成产品;一次顶出机构包括顶出组件(图未示)和第一底板4,第一底板4位于模具6下方,顶出组件的下端与第一底板连接,顶出组件的另一端穿过模具6并与产品抵接;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杆3和第二底板5,第二底板5位于第一底板4下方,顶杆3的一端与第二底板5连接,顶杆3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底板4及模具6并靠近产品;驱动件用于第一底板4和第二底板5相对模具6升降。
[0034]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顶出装置用于顶出窄边类产品,第一底板4和第二底板5之间具有间隔,顶出装置将产品顶出时,驱动件驱动第一底板4和第二底板5同时向上运动,第一底板4推动顶出组件向上运动,顶出组件将窄边产品100从模具6上顶出,实现第一次顶出,第一次顶出过程中第二底板5也同时推动顶杆3向上运动,且顶杆3不与窄边产品100直接接触,当第一底板4接触到模具6时,第一底板4停止运动,此时第二底板5继续推动顶杆3向上运动,直到顶杆3将窄边产品100顶出脱离顶出组件,实现第二次顶出,最后机械手将产品取出。本实施例的顶出装置,在窄边产品100注塑过程中,顶针不与窄边产品100直接接触,避免了窄边产品100表面产生顶白,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防止重复试模,降低了生产成本。
[0035]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二次顶出机构包括过渡件32和延迟杆31,第一底板4开设有容置槽41,过渡件32设置于容置槽41内,过渡件32通过转轴322与容置槽41的槽壁连接,过渡件32的两端分别为活动端328和支点端329,且活动端328及支点端329均能绕转轴322旋转,延迟杆31的一端与第二底板5连接,延迟杆31的另一端与活动端328的下侧连接,顶杆3的一端与活动端328的上侧连接,模具6内设置有限位块34,限位块34用于与支点端329抵接。第一次顶出过程完成后,第一底板4和第二底板5继续向上运动一定的距离当过渡件32的支点端329与限位块34抵接时,第一底板4停止运动,第二底板5推动延迟杆31向上运动,使得延迟杆31推动活动端328绕转轴322向上运动,且同时支点端329绕转轴322向下运动,通过杠杆原理,使得活动端328加速推动顶杆3将窄边产品100顶出脱离顶出组件,避免了第一底板4直接与模具6接触,同时通过设置过渡件32,采用杠杆原理,使得顶杆3顶出窄边产品100时的力更大,实现了二次顶出的初始阶段窄边产品100不受二次顶出顶杆3力的作用,当第一底板4和第二底板5向上运动一定距离后,顶杆3在很小力的作用下达到了二次顶出的效果,使得第二次顶出过程更方便。
[0036]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弹性件33,顶杆3的下端通过弹性件33与活动端328的上侧连接。在第二次顶出过程中,延迟杆31向上推动活动端328向上挤压弹性件33,弹性件33受到挤压,会产生向上的反弹力作用到顶杆3上,顶杆3获得一个额外向上的力,使得顶杆3加速将窄边产品100顶出脱离顶出组件,进一步提升了第二次顶出过程的便捷性。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3可为弹簧,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取材和成本低廉的优点。
[0037]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点端329设置有滚轮323,滚轮323用于与限位块34抵接并沿限位块34表面滑动,活动端328设置有连接块325,过渡件3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过渡板321,两个过渡板321通过转轴322连接,滚轮323位于两个过渡板321之间并与过渡板321转动连接,连接块325位于两个过渡板321之间并与过渡板321固定。当支点端329抵接限位块34表面时,支点端329位置的滚轮323能在限位块34表面滑动,减小了支点端329与限位块34表面的滑动摩擦力。
[0038]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过渡件32还包括固定在容置槽41的底槽壁上的固定块
324,固定块324位于两个过渡板321之间并与转轴322连接。固定块324固定在容置槽41内,两个过渡板321通过转轴322与固定块324连接,结构设计合理,保证了两个过渡板321与第一底板4的连接稳定性。
[0039]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过渡板321呈夹角为钝角的l形,过渡板32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转动臂326和第二转动臂327,第一转动臂326和第二转动臂327的连接处与转轴322连接,第一转动臂326远离第二转动臂327的一端形成支点端329,第二转动臂327远离第一转动臂326的一端形成活动端328。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转动臂326的左端为支点端329,第二转动臂327的右端为活动端328,第一转动臂326与第二转动臂327之间呈一定夹角,优选地,第一转动臂326与第二转动臂327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保证了在支点端329与限位块34抵接后,活动端328能够更平滑的绕转轴322转动。
[0040]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转动臂327的长度大于第一转动臂326的长度,使得第二转动臂327转动时的力矩更大,方便了第二转动臂327的转动。
[0041]
本实施例中,顶杆3包括连接段36和顶出段35,顶出段35和连接段36分别设置在顶杆3的上下两段,连接段36与弹性件33连接,连接段36的直径大于顶出段35的直径。由于窄边产品100的结构限制,顶杆3上端设置成细杆,下端设置成粗杆,既保证顶杆3下端的受力,又同时使得顶杆3上端与窄边产品100配合,将窄边产品100顶出。
[0042]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模具6内还设置有导向块21,导向块21开设有导向槽,斜顶2与导向槽滑动接触配合。导向块21有效避免了第一底板4推动斜顶2向上运动时斜顶2发生错位的情形。
[0043]
本实施例中,顶出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斜顶和扁顶,扁顶1的一端与第一底板连接,扁顶1的另一端穿过模具6并与产品抵接;斜顶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4连接,斜顶2的另一端穿过模具6并与所述产品抵接。如图1所示,扁顶1与斜顶2同时向上运动将窄边产品顶出,有效防止窄边产品在一次顶出过程中出现倾斜。
[0044]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