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底坑梯子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位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其具备底坑梯子和支承底坑梯子的支承装置,支承装置支承底坑梯子,以使得底坑梯子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位。在作业人员要进入底坑的情况下,作业人员使底坑梯子从收纳位置移位到使用位置。在作业人员从底坑去到了外部的情况下,作业人员使底坑梯子从使用位置移位到收纳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467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作业人员进出底坑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必须从层站出入口伸出手来把持底坑梯子,从而使底坑梯子移位。由此,存在进出底坑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出底坑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具备:凸轮,其设置于在井道内升降的升降体,并与升降体一起在井道内升降;底坑梯子,其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位;以及移位装置,其使底坑梯子移位,移位装置具有被凸轮压下的抵接部,通过抵接部被压下,而使底坑梯子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通过抵接部被压下,底坑梯子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位。由此,作业人员不从层站出入口伸出手来把持底坑梯子,就能够使底坑梯子移位。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进出底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电梯的关键部分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的关键部分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底坑梯子移位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2的底坑梯子移位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电梯的关键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图1的电梯的关键部分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图5的底坑梯子移位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图6的底坑梯子移位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电梯的关键部分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的关键部分的侧视图。电梯具备:轿厢2,其作为在井道1中升降的升降体;对重3,其作为相对于轿厢2向相反方向在井道1中升降的升降体;以及底坑梯子装置4A,其设置于井道1的底坑11。图2中示出了从图1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时的电梯的关键部分。另外,在图2中未示出对重3。
此外,电梯具备引导轿厢2的一对轿厢用导轨5和引导对重3的一对对重用导轨6。轿厢2配置在一对轿厢用导轨5之间。轿厢2沿着一对轿厢用导轨5在井道1中升降。对重3配置在一对对重用导轨6之间。对重3沿着一对对重用导轨6在井道1内升降。
底坑梯子装置4A具备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底坑梯子7和使底坑梯子7移位的移位装置8A。在图1及图2中示出了底坑梯子7的位置为收纳位置的状态。在底坑梯子7的位置是收纳位置的情况下,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底坑梯子7从轿厢2偏移配置。换言之,在底坑梯子7的位置是收纳位置的情况下,底坑梯子7被配置在轿厢2的投影面的外侧。此外,在底坑梯子7的位置是收纳位置的情况下,底坑梯子7被配置成从作为底坑11的底面的底坑面111向上方离开。
图3是示出图1的底坑梯子7移位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图2的底坑梯子7移位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在图3及图4中示出了底坑梯子7的位置为使用位置的状态。在底坑梯子7的位置是使用位置的情况下,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底坑梯子7与轿厢2重叠配置。换言之,在底坑梯子7的位置是使用位置的情况下,底坑梯子7被配置在轿厢2的投影面的内侧。此外,在底坑梯子7的位置是使用位置的情况下,底坑梯子7从上方碰到底坑面111。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底坑梯子7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移位装置8A使底坑梯子7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
移位装置8A具备:多个安装件801,它们固定于井道1的壁12;多个轴802,它们设置于各个安装件801;以及多个安装臂803,它们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各个轴802。
多个安装件801沿高度方向排列配置。安装件801具有:固定板804,其固定于壁12;和一对臂部805,它们固定于固定板804。一对臂部805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一对臂部805从固定板804向远离固定有固定板804的壁12的部分的方向延伸配置。
多个轴802沿高度方向排列配置。多个轴802一个一个地安装于多个安装件801。各个轴802横跨一对臂部805配置。各个轴802沿井道1的进深方向延伸配置。
多个安装臂803沿高度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安装臂803两个两个地安装于多个轴802。安装于同一轴802上的一对安装臂803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安装臂803的安装于轴802的部分成为安装臂80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
在安装臂803的一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有底坑梯子7。通过安装臂803以轴802为中心转动,底坑梯子7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底坑梯子7在底坑梯子7的长度方向与高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
此外,移位装置8A具备:安装件806,其在比底坑梯子7靠上方的位置处固定于壁12;杆807,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安装件806;以及作为抵接部的辊808,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杆807。杆807的安装于安装件806的部分成为杆807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在杆807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有辊808。
此外,移位装置8A具备:滑轮809,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底坑面111;以及线缆810,其横跨杆807和各个安装臂803而设置。线缆810的一端部与杆807的另一端部连接。线缆810卷挂于滑轮809。在线缆810中的比卷挂于滑轮809的部分更靠线缆810的另一端部侧的部分,连接有各个安装臂803的另一端部。
此外,移位装置8A具备设置于轿厢2的凸轮811。凸轮811配置在轿厢2的外侧。凸轮811与轿厢2一起在井道1中升降。在底坑梯子7的位置是使用位置的情况下,辊808配置在凸轮811的可移动区域。此外,在底坑梯子7的位置是收纳位置的情况下,辊808从凸轮811的可移动区域脱离。
接着,对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4A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轿厢2位于比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3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凸轮811被配置成从辊808向上方离开。在此情况下,底坑梯子7的位置因底坑梯子7的自重而成为使用位置。
之后,当轿厢2接近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3时,如图2所示,凸轮811从上方碰到辊808。由此,辊808被凸轮811压下。换言之,辊808利用轿厢2的动力被压下。由此,辊808从凸轮811的可移动区域脱离。被凸轮811压下的辊808在凸轮811上滚动。
通过压下辊808,杆807向如下方向转动,该方向是杆807的另一端部向上方移动的方向。通过杆807的另一端部向上方移动,线缆810的一端部向上方移动。通过线缆810的一端部向上方移动,线缆810中的比卷挂于滑轮809的部分更靠线缆810的另一端部侧的部分向下方移动。
通过线缆810中的比卷挂于滑轮809的部分更靠线缆810的另一端部侧的部分朝下方移动,安装臂803向如下方向转动,该方向是安装臂803的一端部向上方移动的方向。通过安装臂803的一端部向上方移动,底坑梯子7从使用位置移位到收纳位置。
另一方面,当轿厢2从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3向上方移动时,如图4所示,凸轮811从辊808向上方离开。由此,辊808对凸轮811的压下被解除。
通过解除辊808对凸轮811的压下,底坑梯子7因底坑梯子7的自重而从收纳位置移位到使用位置。通过底坑梯子7从收纳位置移位到使用位置,安装臂803向如下方向转动,该方向是安装臂803的一端部向下方移动的方向。通过安装臂803的一端部向下方移动,线缆810中的比卷挂于滑轮809的部分更靠线缆810的另一端部侧的部分向上方移动。
通过线缆810中的比卷挂于滑轮809的部分更靠线缆810的另一端部侧的部分朝上方移动,线缆810的一端部朝下方移动。通过线缆810的一端部向下方移动,杆807的另一端部向下方移动。通过杆807的另一端部向下方移动,辊808向上方移动。由此,辊808被配置到凸轮811的可移动区域。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4A,通过辊808被压下,底坑梯子7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位。由此,作业人员不从层站出入口13伸出手来把持底坑梯子7,就能够使底坑梯子7移位。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进出底坑11。
此外,使底坑梯子7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位。由此,在井道1中设置底坑梯子7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井道1大型化。
此外,凸轮811设置于轿厢2。在辊808被凸轮811压下的情况下,底坑梯子7从使用位置移位到收纳位置,在凸轮811对辊808的压下被解除的情况下,底坑梯子7从收纳位置移位到使用位置。由此,通过使轿厢2移动,能够使底坑梯子7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被凸轮811压下的抵接部,以在凸轮811上滚动的辊808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被凸轮811压下的抵接体也可以是相对于凸轮811滑动的滑动体。
实施方式2.
图5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电梯的关键部分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图1的电梯的关键部分的主视图。电梯还具备设置于底坑11的对重用缓冲器9。另外,图5中没有示出对重用缓冲器9。对重用缓冲器9被配置成在从上方观察时与对重3重叠。电梯维护检修时的对重3能够移动到比电梯正常运行时的对重3的可移动区域靠下方的位置。
底坑梯子装置4B具备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底坑梯子7和使底坑梯子7移位的移位装置8B。在图5及图6中,示出了底坑梯子7的位置为收纳位置的状态。
图7是示出图5的底坑梯子7移位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图6的底坑梯子7移位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在图7及图8中,示出了底坑梯子7的位置是使用位置的状态。
如图5、图6、图7及图8所示,底坑梯子7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移位装置8B使底坑梯子7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
移位装置8B具备:多个安装件812,它们固定于壁12;多个轴813,它们设置于各个安装件812;多个安装臂814,它们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各个轴813;以及扭簧815,其设置于各个轴813。
多个安装件812沿高度方向排列配置。多个轴813沿高度方向排列配置。多个轴813一个一个地安装于多个安装件812。各个轴813沿井道1的进深方向延伸配置。
多个安装臂814沿高度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安装臂814两个两个地安装于多个轴813。安装于同一轴813上的一对安装臂814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
在安装臂814的一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有底坑梯子7。通过安装臂814以轴813为中心转动,底坑梯子7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底坑梯子7在底坑梯子7的长度方向与高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
扭簧815使弹性力作用于轴813,以使得底坑梯子7的位置成为收纳位置。
此外,移位装置8B具备:作为抵接部的辊816,其设置于底坑梯子7;和凸轮817,其设置于对重3。凸轮817与对重3一起在井道1内升降。在底坑梯子7的位置为使用位置的情况下,辊816配置在凸轮817的可移动区域。此外,在底坑梯子7的位置为收纳位置的情况下,辊816从凸轮817的可移动区域脱离。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着,对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4B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对重3位于电梯正常运行时的对重3的可移动区域内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凸轮817被配置成从辊816向上方离开。在该情况下,底坑梯子7的位置因扭簧815的弹性力而成为收纳位置。
之后,若对重3移动到比电梯正常运行时的对重3的可移动区域靠下方的位置,则如图7所示,凸轮817从上方碰到辊816。由此,辊816被凸轮817压下。换言之,辊816利用对重3的动力而被压下。由此,辊816从凸轮817的可移动区域脱离。被凸轮817压下的辊816在凸轮817上滚动。此外,在该情况下,对重3从上方碰到对重用缓冲器9。
通过压下辊816,底坑梯子7克服扭簧815的弹性力,而从收纳位置移位到使用位置。
另一方面,若对重3返回到电梯正常运行时的对重3的可移动区域,则如图5所示,凸轮817从辊816向上方离开。由此,辊816对凸轮817的压下被解除。此外,在该情况下,对重3从对重用缓冲器9向上方离开。
通过解除辊816对凸轮817的压下,底坑梯子7利用扭簧815的弹性力从使用位置移位到收纳位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4B,凸轮817设置于对重3。在辊816被凸轮817压下的情况下,底坑梯子7从收纳位置移位到使用位置,在凸轮817对辊816的压下被解除的情况下,底坑梯子7从使用位置移位到收纳位置。由此,通过使对重3移动,能够使底坑梯子7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位。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被凸轮817压下的抵接部,以在凸轮817上滚动的辊81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被凸轮817压下的抵接体也可以是相对于凸轮817滑动的滑动体。
标号说明
1:井道;2:轿厢;3:对重;4A、4B:底坑梯子装置;5:轿厢用导轨;6:对重用导轨;7:底坑梯子;8A、8B:移位装置;9:对重用缓冲器;11:底坑;12:壁;13:层站出入口;111:底坑面;801:安装件;802:轴;803:安装臂;804:固定板;805:臂部;806:安装件;807:杆;808:辊;809:滑轮;810:线缆;811:凸轮;812:安装件;813:轴;814:安装臂;815:扭簧;816:辊;817:凸轮。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