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副翼是无人机的操纵面,副翼安装于无人机的翼面上,并可绕翼面上的固定轴自由转动,通过控制副翼相对于翼面的偏转角度可实现对无人机的滚转、升降、偏航的控制。
目前,无人机领域通常采用外置拉杆与副翼进行活动连接,拉杆杆机构的布置影响了机翼整体流线,影响无人机的气动性能,而且由于机翼表面凸起连接结构,给无人机产品的装箱也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解决了现有无人机采用外置拉杆与副翼进行活动连接,影响了无人机的气动性能,不便于无人机产品的装箱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应用于无人机,所述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和副翼,所述副翼转动设置于所述无人机本体,所述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包括:
舵机,所述舵机嵌入设置在所述无人机本体的内部;
铜套,所述铜套固定于所述副翼的侧端,及
舵机拔片,所述舵机拔片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舵机的驱动端,所述舵机拔片的另一端与所述铜套连接。
优选地,所述舵机拔片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套设于所述舵机的驱动端;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所述安装部远离所述舵机的驱动端的一端延伸形成;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由所述安装部及所述固定部沿垂直于所述安装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
所述固定部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铜套连接。
优选地,所述舵机拔片的固定部的周向外径自所述铜套朝向所述舵机拔片的安装部的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地,所述舵机拔片的连接部包含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的厚度自所述铜套朝向所述舵机拔片的安装部的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地,所述导向面为倾斜的曲面。
优选地,所述铜套开设有:
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为圆形通孔;
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孔为长条状通孔,所述第一导向孔与所述第二导向孔相通;
所述舵机拔片的固定部插入所述第一导向孔,所述舵机拔片的连接部插入所述第二导向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人机,包括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所述无人机本体包括:
机身,所述舵机嵌入设置在所述机身内部;
外翼,所述外翼设于所述机身的一侧,所述副翼转动设置于所述外翼的后端。
优选地,所述无人机本体还包括:
主梁,所述主梁的一端贯穿所述外翼,所述主梁的另一端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主梁将所述外翼固定于所述机身;
副梁,所述副梁与所述主梁平行设置,所述副梁的一端贯穿所述外翼,所述副梁的另一端与所述机身连接,所述副梁将所述外翼固定于所述机身。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通过舵机、铜套及舵机拔片,带动副翼相对无人机本体转动,从而完成了副翼的操纵功能。本实用新型取代了原有外置连杆的驱动方式,副翼驱动机构内藏于无人机机身及副翼,从而保持了机翼整体流线,保证了无人机的气动性能,而且由于机翼表面无凸起的连接结构,从而便于无人机产品的装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及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a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30,应用于无人机100,所述无人机100包括无人机本体10和副翼20,所述副翼20转动设置于所述无人机本体10。
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30包括舵机31、铜套32及舵机拔片33。
所述舵机31嵌入设置在所述无人机本体10的内部,所述副翼20的侧端设有安装槽,所述铜套32嵌入设置在所述安装槽中。所述舵机拔片33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舵机31的驱动端311,所述舵机拔片33的另一端伸出无人机本体10,并与所述铜套32连接。
具体地,舵机31的驱动端311转动,舵机拔片33与舵机31的驱动端311一起转动,舵机拔片33驱动铜套32转动,铜套32带动副翼20转动。舵机31的驱动端311通过舵机拔片33和铜套32将扭矩传递到副翼20上,实现飞行过程中副翼20的上下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机副翼驱动结构30,通过舵机31、铜套32及舵机拔片33,带动副翼20相对无人机本体10转动,从而完成了副翼20的操纵功能。本实用新型取代了原有外置连杆的驱动方式,副翼驱动机构30内藏于无人机机身10及副翼20,从而保持了机翼整体流线,保证了无人机的气动性能,而且由于机翼表面无凸起的连接结构,从而便于无人机产品的装箱。
请参考图2及图3,舵机拔片33包括安装部331,安装部331内置于无人机本体10。其中,安装部331大致呈圆柱状,内部为中空结构,安装部331的内壁设有内螺纹,驱动端311大致呈圆柱状,驱动端311的外壁设有外螺纹,安装部331套设于驱动端311,安装部331与舵机31的驱动端311通过螺纹连接。
舵机拔片33还包括由安装部331远离舵机31的驱动端311的一端延伸形成的固定部332。固定部332设有第一通孔334,安装部331设有第二通孔335,第一通孔334及第二通孔335相导通,舵机31驱动端311设有螺纹孔312。锁紧螺钉40依次穿过第一通孔334及第二通孔335后与螺纹孔312连接,从而将固定部332及安装部331紧固于舵机31的驱动端311。也就是说,舵机拔片33与舵机31之间通过锁紧螺钉40紧固,防止出现舵机拔片33从舵机31上脱落的现象。
进一步地,舵机拔片33还包括由安装部331及固定部332沿垂直于安装部331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的连接部333。固定部332及连接部333伸出无人机本体10,并与铜套32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舵机拔片33与舵机3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锁紧螺钉40将舵机拔片33紧固于舵机31;拆卸时,取出锁紧螺钉40,旋转舵机拔片33,即可从舵机31上取下舵机拔片33。舵机拔片33和舵机31之间的安装和拆卸方式较为简单,便于操作实施。
请再次参考图3,铜套32开设有第一导向孔321及第二导向孔322。其中第一导向孔321为圆形通孔,第二导向孔322为长条状通孔,第一导向孔321与第二导向孔322相通。舵机拔片33的固定部332插入第一导向孔321,舵机拔片33的连接部333插入第二导向孔322,从而连接舵机拔片33与铜套32。
进一步地,舵机拔片33具有导向外形,具体地,固定部332的周向外径自铜套32朝向舵机拔片33的安装部331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固定部332靠近铜套32的一端的周向外径较小,且小于第一导向孔321的内径,便于固定部332的一端插入第一导向孔321中。固定部332的另一端的周向外径较大,等于或大于第一导向孔321的内径,固定部332的一端插入第一导向孔321中后,固定部332的另一端卡紧在第一导向孔321中。
舵机拔片33的连接部333包含导向面336,导向面336为倾斜的曲面,导向面336的厚度自铜套32朝向舵机拔片33的安装部331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导向面336靠近铜套32的一侧的厚度较小,且小于第二导向孔322的孔径,便于导向面336插入第二导向孔322中。导向面336的另一侧的厚度较大,等于或大于第二导向孔322的孔径,导向面336的一侧插入第二导向孔322中后,导向面336的另一端卡紧在第二导向孔322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铜套32与舵机拔片33之间通过插接方式连接,便于拆卸和安装。舵机拨片33和铜套32自身带有导向的外形和尺寸设计,用户在野外作业组装无人机时,舵机拨片33和铜套32的导向设计便于舵机拔片33快速插入铜套32中,从而完成舵机拨片33和铜套32的安装,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请参考图1-2,无人机本体10包括机身11及外翼12。其中,舵机31嵌入设置在机身11内部。外翼12设于机身11的一侧,副翼20转动设置于外翼12的后端,副翼20可以通过铰链连接的方式与外翼12连接,也可以通过转轴连接的方式与外翼12连接。
进一步地,无人机本体10还包括主梁13及副梁14。主梁13的一端贯穿外翼12,主梁13的另一端与机身11连接。副梁14与主梁13平行设置,副梁14的一端贯穿外翼12,副梁14的另一端与机身11连接。安装时,主梁13及副梁14分别插入机身11,舵机拔片33插入铜套32中,将外翼12固定于无人机机身11。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