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落水后的自动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落水后的自动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工具的发展,尤其是汽车行业的发展。当今社会,各种新技术在汽车领域广泛应用,使汽车性能越来越完善。但是,汽车在方便我们出行的同时,也会引起许多交通事故,给许多家庭带来重大悲剧,给社会带来严重损失。其中,在各种意外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汽车落水后得不到及时救援而引起的。众所周知,汽车落水后,车外水会快速涌进车内,对驾驶员和乘客产生冲击,而且由于车内空气越来越少,车辆又处于不断下沉的状态,极易导致落水人员紧张、恐慌甚至昏迷,这就使得驾乘人员在汽车落水后一般想要自救十分困难,通常会溺水而亡,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是溺水事故中死亡率远高于其它类型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还会由于台风天气而频繁引发强降雨,在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够顺畅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积水堵塞形成城市内涝,从而使过往、停靠的车辆因不同程度的浸水而导致其内部结构发生故障,甚至洪水会直接将车辆卷走,给汽车、车上人员及物品带来极大的损失。
然而,目前市面上在售的普通汽车在设计制造及使用方面均是以陆地实用为主,并不能在突遇强降雨以及未知水域时做好应急方案来减少车辆及人员的损害。因此,研发一种用于汽车落水后的自动救生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落水后的自动救生装置,包括储气罐及气囊,气囊通过管路与储气罐相连,所述储气罐配设有用于控制气体释放的阀门;所述阀门包括定板和动板,定板通过固定座安装在储气罐上,动板与定板呈角度设置,且动板一端与定板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拉伸弹簧与定板相连,所述动板在与定板相背一侧设有控制板,控制板在与第一拉伸弹簧相对应一端与动板转动连接,所述动板和定板之间还设有限位板,限位板与控制板相卡接,且所述限位板通过第二拉伸弹簧与固定座相连;所述控制板在与第一拉伸弹簧相背一端通过拉绳连有触发机构,触发机构用于通过拉绳带动控制板转动,以解锁限位板与控制板之间的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上开设有与动板相匹配的通槽,所述限位板套设在动板上,限位板与控制板相对应一侧连有卡块,所述控制板设有与卡块相匹配的卡孔,所述限位板另一侧设置在定板与动板之间,用于限制动板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动板的端部通过第一转轴与定板实现转动连接;所述动板在与第一拉伸弹簧相背一侧设有连接柱,所述控制板通过第二转轴与连接柱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板在与第一拉伸弹簧相背一端还设有手动引发机构,所述手动引发机构包括拉杆和拉环,所述拉杆一端与控制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拉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机构包括盒体,所述盒体顶部设有进水孔,盒体内安装有与进水孔相对设置且具有形变能力的隔板,所述盒体在与隔板两端相对应位置分别设有支撑片,支撑片与隔板边缘底部相抵接;所述隔板上设有限位孔,限位孔内插有限位柱,限位柱一端插接在限位孔内,另一端与盒体转动连接,限位柱上套设有第一环形扣件,第一环形扣件一侧与拉绳相连,另一侧通过第三拉伸弹簧与盒体底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在与进水孔相背一侧连有u型座,u型座设置在靠近隔板端部的位置,u型座底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隔板通过u型座与限位柱实现插接;所述限位柱在与u型座相背一端连有第二环形扣件,所述盒体内设有与第二环形扣件相匹配的连接杆,所述第二环形扣件套设在连接杆上以实现限位柱与盒体的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在与进水孔相背一侧连有第三环形扣件,第三环形扣件设置在靠近u型座的一侧,所述盒体内设有与第三环形扣件相匹配的柱体,所述第三环形扣件套设在柱体上以实现隔板与盒体的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内还设有液体容纳袋,所述液体容纳袋设置在盒体顶部与隔板之间,且液体容纳袋的开口端与盒体顶部边缘密封连接,以用于容纳由进水孔进入盒体内的液体。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底部设有排气孔,所述盒体在与排气孔相对应位置贴设有防水透气膜。
本实用新型所起到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落水后的自动救生装置,该救生装置通过巧妙的机械结构设计,实现了气体在水下的自动释放,无需依赖任何电子设备,整个气体释放过程快速、稳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救生效果明显,且生产成本较低。此外,该救生装置还配设有手动引发机构,便于在发生危险的时候使车辆内的驾乘人员及时自救,以进一步降低驾乘人员的逃生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用于汽车落水后的自动救生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固定座、定板、动板、控制板及限位板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固定座、定板、动板、控制板及限位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触发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触发机构的内部连接结构正视图。
图6为实施例1中触发机构的内部连接结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1中限位柱、第一环形扣件、拉绳、第三拉伸弹簧、第二环形扣件及连接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储气罐,2-气囊,3-管路,4-定板,5-动板,6-固定座,7-第一拉伸弹簧,8-控制板,9-限位板,10-第二拉伸弹簧,11-拉绳,12-拉杆,13-拉环,14-通槽,15-固定块,16-卡孔,17-卡块,18-连接柱,19-第二转轴,20-盒体,21-进水孔,22-隔板,23-支撑片,24-限位柱,25-第一环形扣件,26-第三拉伸弹簧,27-u型座,28-第二环形扣件,29-连接杆,30-第三环形扣件,31-柱体,33-液体容纳袋,34-排气孔,35-环形凸起,36-防水透气膜。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更易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的界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落水后的自动救生装置,包括储气罐1及气囊2,储气罐1内装有压缩气体,储气罐1的出气口通过管路3与气囊2相连通,用于向气囊2内部充入气体。储气罐1的出气口配设有用于控制气体释放的阀门,阀门能够控制气体是否释放以及气体的释放速度,阀门的内部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可参考消防灭火器的阀门结构,在此不做赘述。具体的,阀门包括定板4和动板5,定板4通过固定座6安装在储气罐1上,动板5与定板4呈角度设置,且动板5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定板4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拉伸弹簧7与定板4相连。动板5在与定板4相背一侧设有控制板8,控制板8在与第一拉伸弹簧7相对应一端与动板5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动板5在与第一拉伸弹簧7相背一侧设有连接柱18,连接柱18与定板4垂直,连接柱18设有孔结构,孔结构的轴线与连接柱18轴线垂直,控制板8上开设有与连接柱18相匹配的通孔,连接柱18插接在通孔内,且通过第二转轴19与控制板8转动连接。为了使控制板8只能由水平位置向上转动,还可以在连接柱18上增设限位块,限位块设置在控制板8的下方,以限制控制板8向下转动,即使控制板8只能保持水平状态或者向上转动的状态。
如图1-图3所示,所述动板5和定板4之间还设有限位板9,限位板9与控制板8相卡接,且限位板9通过第二拉伸弹簧10与固定座6相连,第二拉伸弹簧10设置在限位板9与第一拉伸弹簧7相背一侧。所述限位板9在与第一拉伸弹簧7相对应一侧还配设有固定块15,所述固定块15与定板4固定连接,固定块15用于限制限位板9向第一拉伸弹簧7所在一侧滑动。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拉伸弹簧7施加在了动板5向下的拉力,为阀门自动打开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设置在定板4和动板5之间的限位板9又为动板5提供了向上的支撑力,以限制动板5的移动,这样两者施加在动板5上的作用力就形成了平衡,以维持动板5位置的不变。而限位板9与控制板8的卡接将控制板8拉至了水平位置,同时,与控制板8之间的卡接也能够使限位板9位置实现固定。而设置在限位板9与固定座6之间的第二拉伸弹簧10则用于为限位板9的后续位置变化提供动力,即一旦限位板9与控制板8解锁后,第二拉伸弹簧10便可以带动限位板9发生位移,从而撤销对动板5的向上支撑作用,使动板5在第一拉伸弹簧7作用下向下移动,进而打开阀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板9通过两个第二拉伸弹簧10与固定座6相连,且两个第二拉伸弹簧10分别设置在动板5的两侧。控制板8在与第一拉伸弹簧7相背一端通过拉绳11连有触发机构,触发机构用于通过拉绳11带动控制板8转动,以解锁限位板9与控制板8之间的卡接。本实施例中的拉绳11可以选用高强度绳体、铁丝或钢丝等。
作为优选的,所述限位板9上开设有与动板5相匹配的通槽14,即限位板9整体类似于口字型结构。限位板9套设在动板5上。口字型结构的限位板9在与控制板8相对应一侧连有卡块17,所述控制板8设有与卡块17相匹配的卡孔16,卡块17卡接在卡孔16内以实现控制板8与限位板9的卡接。口字型结构的限位板9的另一侧设置在定板4与动板5之间,即卡在定板4和动板5之间,对动板5形成支撑作用,以限制动板5向下转动。第二拉伸弹簧10一端设置在口字型结构的顶部,另一端与固定板6相连。
作为优选的,所述控制板8在与第一拉伸弹簧7相背一端还设有手动引发机构,所述手动引发机构包括拉杆12和拉环13,所述拉杆12一端与控制板8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拉环13相连。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驾乘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用手拉动拉环13,进而通过拉杆12带动控制板8向上转动,以使卡块17从卡孔16中脱离,实现控制板8与限位板9之间的解锁。当然,这里的拉杆12也可以用绳体或钢丝等代替,只要能够实现对控制板8的拉动即可,在此不做唯一限制。
作为优选的,如图4-图7所示,所述触发机构包括盒体20,所述盒体20顶部设有多个进水孔21,多个进水孔21均匀分布在盒体20顶部。盒体20内安装有与进水孔21相对设置且具有形变能力的隔板22,即控制隔板22与进水孔21轴线相垂直。本实施例中,隔板22可采用具有微形变能力的橡胶板或塑料板。盒体20内部在与隔板22两端相对应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支撑片23,支撑片23与盒体20内侧壁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盒体20为方形盒体,隔板22为长方形板状结构,盒体20内部在与长方形板状结构的两短边相对应位置分别设有两个支撑片23,各支撑片23与隔板22边缘底部相抵接,即隔板22两端分别放置在支撑片23上,以将隔板22安装在盒体20内。隔板22上设有限位孔,限位孔设置在靠近隔板22端部位置,即限位孔与长方形板状结构的其中一短边相近。限位孔内插有限位柱24,限位柱24一端插接在限位孔内,另一端与盒体20转动连接。限位柱24上套设有第一环形扣件25,第一环形扣件25可围绕限位柱24转动,第一环形扣件25一侧与拉绳11相连,另一侧通过第三拉伸弹簧26与盒体20底部相连。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当限位柱24从限位孔中脱离后,第三拉伸弹簧26会通过第一环形扣件25拉动拉绳11,进而带动控制板8向上转动,实现解锁。当然,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在第一环形扣件25上连接现有技术中的破窗器,进而在第三拉伸弹簧26通过第一环形扣件25拉动拉绳11的同时带动破窗器同步移动,实现对车辆窗户的破除,以帮助驾乘人员自行逃出车辆,提高生还率。破窗器与第一环形扣件25的连接根据具体选用的破窗器结构而定,只要能够使破窗器随第一环形扣件25移动过程中实现窗体的破碎即可。
作为优选的,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隔板22在与进水孔21相背一侧连有u型座27,u型座27两端与隔板22底部固定连接,u型座27靠近长方形板状结构的其中一短边设置,u型座27底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隔板22通过u型座27与限位柱24实现插接,其中限位柱24穿过限位孔延伸至u型座27内的长度小于u型座27的深度。限位柱24在与u型座27相背一端连有第二环形扣件28,所述盒体20内设有与第二环形扣件28相匹配的连接杆29,连接杆29与长方形隔板22的短边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扣件28套设在连接杆29上以实现限位柱24与盒体20的转动连接。
当然,也可以选择在限位柱24上设置环形凸起35,使环形凸起35卡在u型座27的底部外侧,即环形凸起35设置在u型座27与隔板22相背一侧。用环形凸起35代替靠近u型座27一端的支撑片23,实现对隔板22端部的支撑作用。
作为优选的,所述隔板22在与进水孔21相背一侧连有第三环形扣件30,第三环形扣件30设置在靠近u型座27的位置。所述盒体20内设有与第三环形扣件30相匹配的柱体31,柱体31与长方形隔板22的短边相平行。所述第三环形扣件30套设在柱体31上以实现隔板22与盒体20的转动连接,以避免隔板22受颠簸向上移动脱离支撑片23,影响自动救生装置的正常使用。
作为优选的,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盒体20内还设有液体容纳袋33,液体容纳袋33可采用透明的塑料袋也可以采用非透明的防水布袋。液体容纳袋33设置在盒体20顶部与隔板22之间,且液体容纳袋33的开口端与盒体20顶部边缘密封连接,以用于容纳由进水孔21进入盒体20内的液体。即由进水孔21进入盒体20内的液体会完全进入液体容纳袋33内,盛有水的液体容纳袋33会对隔板22产生压力,使隔板22发生形变,形成凹型结构,特别是远离u型座27和第三环形扣件30的一端受压后会极易向上翘起,从而与支撑片23相分离,并在压力驱动下,使隔板22围绕柱体31发生转动,进而致使限位孔与限位柱24相分离,实现限位柱24的解锁。当然,如果没有液体容纳袋33,进入盒体20内的较强水流也会直接对隔板22产生冲击,使其变形,同样也能够达到解锁效果,只是盒体20内部无法实现密封防水效果,影响救生装置的重复使用以及各零部件的回收,不利于降低成本。
作为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盒体20底部设有排气孔34,所述盒体20在与排气孔34相对应位置贴设有防水透气膜36。当水通过进水孔21达到液体容纳袋33后,液体容纳袋33的体积会随之变大,进而对盒体20内的空气形成一定压缩作用,被压缩的空气若无法及时排出,极易引起盒体20的损坏,影响正常使用。而排气孔34以及防水透气膜36的设置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液体容纳袋33的体积逐渐增加的同时,盒体20内的气体受排挤会穿过防水透气膜36,由排气孔34达到盒体外部,从而及时为液体容纳袋33提供了更多的内部使用空间。当然,防水透气膜也可以包设在排气孔外侧,在此不做限制。
一种用于汽车落水后的自动救生装置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
当安装有上述自动救生装置的车辆掉落水中后,液体水便会通过进水孔21到达液体容纳袋33内,装有水的液体容纳袋33会在对隔板22产生一定压力,使隔板22发生变形,形成凹型结构,特别是远离u型座27和第三环形扣件30的一端受压后会向上翘起,从而与支撑片23相分离。当隔板22端部与支撑片23分离后,便会在压力驱动下,使隔板22围绕柱体31转动,从而远离u型座27的一端向下移动,靠近u型座27的一端向上移动,致使限位柱24从u型座27底部的限位孔内脱离出来。一旦限位柱24从限位孔内脱离后,第三拉伸弹簧26便会通过第一环形扣件25带动限位柱24转动,转动方向为第三拉伸弹簧26所在一侧,与此同时,第三拉伸弹簧26便会通过第一环形扣件25拽动拉绳11。当拉绳11被拽动后,拉绳11便会带动控制板8向上转动,进而使卡块17从卡孔16内脱离出来。一旦卡块17脱离卡孔16后,第二拉伸弹簧10便会将限位板9拉倒,使限位板9平行设置在定板4上,从而失去对动板5的支撑作用。此时,动板5会在第一拉伸弹簧7的作用下,向定板4所在一侧移动,进而打开阀门,使储气罐1通过管路3相气囊2内充入气体。当气囊2的气体达到一定量后,气囊2产生的浮力便会克服车辆的的重力,进而带动车辆付出水面,实现对车内驾乘人员的及时救援。本实施例公开的自动救生装置通过对机械结构的巧妙设计,实现了对储气罐阀门的自动控制,使其在水下能够快速向气囊补充气体,响应及时,且不依赖任何电路设计,安全性高,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