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抗洪救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
现有的救生圈在使用时,待救人员由于长时间的漂浮,容易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从而导致待救人员没有足够的力气抓住救生圈,致使待救人员从救生圈上滑落而溺水,降低了现有的救生圈的安全性,不仅如此,现有的救生圈没有有效的提示装置,导致救援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增加了救援难度,增加了搜救时间,从而降低了救援成功的几率,降低了现有的救生圈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包括主体、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主体的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安全机构设置在主体上,两个提示机构关于主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连接;
所述提示机构包括固定盒、浮板、第一弹簧、齿轮、齿条、转轴、连杆、第二弹簧、两个偏心轮、两个第二轴承和两个提示组件,所述主体的下方设有开口,所述齿条的一端与浮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齿条的另一端穿过开口设置在固定盒的内部,两个第一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的两侧的内壁上,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齿轮固定在转轴上,所述齿轮与齿条的另一端啮合,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浮板的上方和固定盒的下方连接,两个偏心轮分别固定在转轴的两端上,所述固定盒的两侧均设有凹槽,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凹槽的内部,所述连杆与凹槽匹配,所述连杆与凹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盒内的顶部和连杆的上方连接,所述偏心轮与连杆的下方抵靠,两个提示组件分别设置在连杆的上方的两端,所述提示组件包括移动块和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在固定盒内的顶部,所述移动块固定在连杆的上方,所述固定块与移动块正对设置,所述连杆的上方与安全机构连接;
所述安全机构包括环形气囊和两个充气组件,所述环形气囊与主体同轴设置,所述环形气囊的外周与主体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一一对应,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连接;
所述充气组件包括气筒、活塞、支杆、移动杆、进气管、出气管、连接管、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所述气筒固定在主体的上方,所述活塞设置在气筒的内部,所述活塞与气筒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气筒的上方和固定盒的上方均设有通孔,所述支杆的一端与连杆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形状为l形,所述移动杆的一端与活塞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和支杆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与支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筒的靠近固定盒的一侧与进气管连通,所述气筒的另一侧与出气管连通,所述出气管通过连接管与环形气囊连通,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环形气囊上,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出气管的内部;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固定环、盖板、封板、把手、第三弹簧、限位单元和控制杆,所述盖板设置在出气管和连接管的连接处,所述固定环的外周与出气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设置在盖板的远离气筒的一侧,所述控制杆的形状为l形,所述控制杆的一端与盖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环的环孔与封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封板和固定环连接,所述把手与封板的远离固定环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单元设置在把手的靠近封板的一端;
所述限位单元包括限位杆、滚珠和第四弹簧,所述把手的靠近封板的一端设有盲孔,所述限位杆的一端设置在盲孔的内部,所述限位杆与盲孔匹配,所述第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杆的一端与盲孔的内壁连接,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设有缺口,所述滚珠的球心设置在缺口的内部,所述滚珠与出气管的内壁抵靠,所述出气管的内壁上设有凹口,所述凹口与滚珠匹配;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管、检测板、驱动杆、第五弹簧和固定板,所述检测管的一端与环形气囊连通,所述固定板与检测管的另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板设置在检测管的内部,所述检测板与检测管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小孔,所述出气管上设有第二小孔,所述第二小孔与凹口连通,所述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同轴设置,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检测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小孔设置在第二小孔的内部,所述第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检测板的上方和固定板的下方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加热进气管内的空气,所述安全机构还包括聚光板,所述聚光板固定在主体的上方,所述聚光板设置在进气管的下方。
作为优选,为了限制封板的移动方向,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两个限位块,所述封板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与两个限位块固定连接,所述出气管上设有两个条形槽,两个限位块分别设置在两个条形槽的内部,所述限位块与条形槽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限制齿条的移动方向,所述提示机构还包括两个凸块,两个凸块关于开口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凸块固定在开口的内壁上,所述齿条上设有两个滑槽,所述凸块与滑槽一一对应,所述凸块设置在滑槽的内部,所述凸块与滑槽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腐蚀,所述齿条上涂有防腐镀锌层。
作为优选,为了避免连杆移动时发生晃动,所述凹槽为燕尾槽。
作为优选,为了限制限位杆的移动方向,所述盲孔的截面形状为方形。
作为优选,为了减小摩擦力,所述偏心轮的外周涂有润滑脂。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驱动杆插入凹口内,所述驱动杆的远离检测板的一端设有倒角。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夜间提示,所述主体的外周涂有荧光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通过提示机构,实现了间断敲击固定块而产生较大声音的功能,使得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声音来判别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提示的功能,为救援工作降低了难度,从而增加了救援成功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与现有的提示机构相比,该提示机构无需电力驱动,更加的节能环保,通过安全机构,可以通过向环形气囊充气来固定待救人员,避免在漂浮时待救人员因体力不支而与主体脱离,从而减小了主体与待救人员分离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与现有的安全机构相比,该安全机构与提示机构为一体联动机构,还可以向待救人员喷热气,实现供暖的功能,实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的提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b部放大图;
图中:1.主体,2.固定盒,3.浮板,4.第一弹簧,5.齿条,6.齿轮,7.转轴,8.偏心轮,9.连杆,10.第二弹簧,11.固定块,12.移动块,13.支杆,14.移动杆,15.活塞,16.气筒,17.进气管,18.出气管,19.连接管,20.环形气囊,21.盖板,22.控制杆,23.封板,24.把手,25.第三弹簧,26.固定环,27.第四弹簧,28.限位杆,29.滚珠,30.检测管,31.检测板,32.第五弹簧,33.固定板,34.驱动杆,35.限位块,36.凸块,37.聚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包括主体1、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主体1的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安全机构设置在主体1上,两个提示机构关于主体1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连接;
该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通过提示机构,实现了间断敲击固定块11而产生较大声音的功能,使得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声音来判别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提示的功能,为救援工作降低了难度,从而增加了救援成功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通过安全机构,可以通过向环形气囊20充气来固定待救人员,避免在漂浮时待救人员因体力不支而与主体1脱离,从而减小了主体1与待救人员分离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如图2所示,所述提示机构包括固定盒2、浮板3、第一弹簧4、齿轮6、齿条5、转轴7、连杆9、第二弹簧10、两个偏心轮8、两个第二轴承和两个提示组件,所述主体1的下方设有开口,所述齿条5的一端与浮板3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齿条5的另一端穿过开口设置在固定盒2的内部,两个第一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2的两侧的内壁上,所述转轴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齿轮6固定在转轴7上,所述齿轮6与齿条5的另一端啮合,所述第一弹簧4的两端分别与浮板3的上方和固定盒2的下方连接,两个偏心轮8分别固定在转轴7的两端上,所述固定盒2的两侧均设有凹槽,所述连杆9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凹槽的内部,所述连杆9与凹槽匹配,所述连杆9与凹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0的两端分别与固定盒2内的顶部和连杆9的上方连接,所述偏心轮8与连杆9的下方抵靠,两个提示组件分别设置在连杆9的上方的两端,所述提示组件包括移动块12和固定块11,所述固定块11固定在固定盒2内的顶部,所述移动块12固定在连杆9的上方,所述固定块11与移动块12正对设置,所述连杆9的上方与安全机构连接;
使用设备时,待救人员通过主体1漂浮在水面上,浮板3也漂浮在水面上,通过水的流动,使得浮板3上下移动,从而带动齿条5上下移动,通过齿条5与齿轮6的啮合,使得齿轮6来回的转动,从而带动转轴7来回的转动,使得偏心轮8来回的转动,从而可以使得连杆9上下移动,使得移动块12上下移动,从而可以使得移动块12间断的敲击固定块11,移动块12敲击固定块11时会产生较大的声音,从而发出求救的信息,使得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声音来判别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提示的功能,为救援工作降低了难度,从而增加了救援成功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如图2-3所示,所述安全机构包括环形气囊20和两个充气组件,所述环形气囊20与主体1同轴设置,所述环形气囊20的外周与主体1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9一一对应,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9连接;
所述充气组件包括气筒16、活塞15、支杆13、移动杆14、进气管17、出气管18、连接管19、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所述气筒16固定在主体1的上方,所述活塞15设置在气筒16的内部,所述活塞15与气筒16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气筒16的上方和固定盒2的上方均设有通孔,所述支杆13的一端与连杆9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14的形状为l形,所述移动杆14的一端与活塞15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14的另一端和支杆13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所述移动杆14的另一端与支杆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筒16的靠近固定盒2的一侧与进气管17连通,所述气筒16的另一侧与出气管18连通,所述出气管18通过连接管19与环形气囊20连通,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环形气囊20上,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出气管18的内部;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固定环26、盖板21、封板23、把手24、第三弹簧25、限位单元和控制杆22,所述盖板21设置在出气管18和连接管19的连接处,所述固定环26的外周与出气管18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26设置在盖板21的远离气筒16的一侧,所述控制杆22的形状为l形,所述控制杆22的一端与盖板21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22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环26的环孔与封板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25的两端分别与封板23和固定环26连接,所述把手24与封板23的远离固定环26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单元设置在把手24的靠近封板23的一端;
所述限位单元包括限位杆28、滚珠29和第四弹簧27,所述把手24的靠近封板23的一端设有盲孔,所述限位杆28的一端设置在盲孔的内部,所述限位杆28与盲孔匹配,所述第四弹簧27的两端分别与限位杆28的一端与盲孔的内壁连接,所述限位杆28的另一端设有缺口,所述滚珠29的球心设置在缺口的内部,所述滚珠29与出气管18的内壁抵靠,所述出气管18的内壁上设有凹口,所述凹口与滚珠29匹配;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管30、检测板31、驱动杆34、第五弹簧32和固定板33,所述检测管30的一端与环形气囊20连通,所述固定板33与检测管30的另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板31设置在检测管30的内部,所述检测板31与检测管30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固定板33上设有第一小孔,所述出气管18上设有第二小孔,所述第二小孔与凹口连通,所述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同轴设置,所述驱动杆34的一端与检测板31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34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小孔设置在第二小孔的内部,所述第五弹簧32的两端分别与检测板31的上方和固定板33的下方连接。
连杆9上下移动时,可以通过支杆13带动移动杆14上下移动,使得活塞15在气筒16内上下的移动,从而可以将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管17导入气筒16的内部,再导入出气管18内,向待救人员喷气,当待救人员将主体1套在身上后,可以带动把手24移动,使得封板23向靠近固定环26的方向移动,压缩第三弹簧25,同时带动限位杆28移动,当封板23与固定环26抵靠时,通过第四弹簧27的回复力,使得滚珠29嵌在凹口的内部,从而限制了封板23的位置,使得封板23堵住固定环26的环孔,封板23移动时的同时通过控制杆22带动盖板21移动,使得盖板21不再堵住连接管19,使得气筒16内的空气通过出气管18进入连接管19的内部,再导入环形气囊20内,实现了向环形气囊20充气的功能,使得环形气囊20膨胀,从而使得环形气囊20的内侧与待救人员抵靠,从而实现固定待救人员的功能,避免在漂浮时待救人员因体力不支而与主体1脱离,从而减小了主体1与待救人员分离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当环形气囊20与待救人员抵靠后,仍然向环形气囊20内部充气,使得检测板31向上移动,压缩第五弹簧32,使得检测杆向上移动,从而将嵌在凹口内的滚珠29向上顶起,从而通过第三弹簧25的回复力,使得封板23回复至原位,从而使得封板23与固定环26分离,同时带动盖板21堵住连接管19,从而不再对环形气囊20充气,实现了自动切换的功能,无需再人为控制,提高了设备的便捷性。
作为优选,为了加热进气管17内的空气,所述安全机构还包括聚光板37,所述聚光板37固定在主体1的上方,所述聚光板37设置在进气管17的下方。
通过设置聚光板37,可以将太阳光聚在一起,从而对进气管17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工作,从而从出气管18喷出的空气的温度较高,从而向待救人员喷热气,实现供暖的功能。
作为优选,为了限制封板23的移动方向,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两个限位块35,所述封板23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与两个限位块35固定连接,所述出气管18上设有两个条形槽,两个限位块35分别设置在两个条形槽的内部,所述限位块35与条形槽滑动连接。
封板23移动时,带动限位块35沿着条形槽移动,从而限制了封板23的移动方向,使得封板23移动时更加的稳定。
如图4所示,所述提示机构还包括两个凸块36,两个凸块36关于开口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凸块36固定在开口的内壁上,所述齿条5上设有两个滑槽,所述凸块36与滑槽一一对应,所述凸块36设置在滑槽的内部,所述凸块36与滑槽滑动连接。
齿条5移动时,开口上的凸块36嵌在齿条5的滑槽内,使得齿条5上下移动时不会发生转动,从而避免齿条5的位置发生偏移,从而避免齿条5无法与齿轮6啮合。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腐蚀,所述齿条5上涂有防腐镀锌层。
作为优选,为了避免连杆9移动时发生晃动,所述凹槽为燕尾槽。
作为优选,为了限制限位杆28的移动方向,所述盲孔的截面形状为方形。
通过将盲孔设置为方形孔,使得限位杆28沿着盲孔移动时不会发生转动,从容提高了限位杆28移动时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为了减小摩擦力,所述偏心轮8的外周涂有润滑脂,减小了偏心轮8与连杆9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小了偏心轮8和连杆9的磨损,延长了偏心轮8和连杆9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驱动杆34插入凹口内,所述驱动杆34的远离检测板31的一端设有倒角。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夜间提示,所述主体1的外周涂有荧光粉。
使用设备时,待救人员通过主体1漂浮在水面上,浮板3也漂浮在水面上,通过水的流动,使得浮板3上下移动,从而带动齿条5上下移动,通过齿条5与齿轮6的啮合,使得齿轮6来回的转动,从而带动转轴7来回的转动,使得偏心轮8来回的转动,从而可以使得连杆9上下移动,使得移动块12上下移动,从而可以使得移动块12间断的敲击固定块11,移动块12敲击固定块11时会产生较大的声音,从而发出求救的信息,使得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声音来判别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提示的功能,为救援工作降低了难度,从而增加了救援成功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连杆9上下移动时,可以通过支杆13带动移动杆14上下移动,使得活塞15在气筒16内上下的移动,从而可以将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管17导入气筒16的内部,再导入出气管18内,向待救人员喷气,当待救人员将主体1套在身上后,可以带动把手24移动,使得封板23向靠近固定环26的方向移动,压缩第三弹簧25,同时带动限位杆28移动,当封板23与固定环26抵靠时,通过第四弹簧27的回复力,使得滚珠29嵌在凹口的内部,从而限制了封板23的位置,使得封板23堵住固定环26的环孔,封板23移动时的同时通过控制杆22带动盖板21移动,使得盖板21不再堵住连接管19,使得气筒16内的空气通过出气管18进入连接管19的内部,再导入环形气囊20内,实现了向环形气囊20充气的功能,使得环形气囊20膨胀,从而使得环形气囊20的内侧与待救人员抵靠,从而实现固定待救人员的功能,避免在漂浮时待救人员因体力不支而与主体1脱离,从而减小了主体1与待救人员分离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当环形气囊20与待救人员抵靠后,仍然向环形气囊20内部充气,使得检测板31向上移动,压缩第五弹簧32,使得检测杆向上移动,从而将嵌在凹口内的滚珠29向上顶起,从而通过第三弹簧25的回复力,使得封板23回复至原位,从而使得封板23与固定环26分离,同时带动盖板21堵住连接管19,从而不再对环形气囊20充气,实现了自动切换的功能,无需再人为控制,提高了设备的便捷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通过提示机构,实现了间断敲击固定块11而产生较大声音的功能,使得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声音来判别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实现了提示的功能,为救援工作降低了难度,从而增加了救援成功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与现有的提示机构相比,该提示机构无需电力驱动,更加的节能环保,通过安全机构,可以通过向环形气囊20充气来固定待救人员,避免在漂浮时待救人员因体力不支而与主体1脱离,从而减小了主体1与待救人员分离的几率,提高了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与现有的安全机构相比,该安全机构与提示机构为一体联动机构,还可以向待救人员喷热气,实现供暖的功能,实用性更高。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