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式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基础设施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浮式平台。
背景技术:
海洋与陆地相比,有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可开发的海岸线越来越少,有必要大力发展近海浮式基础设施,拓展“海上陆地”,以满足和替代日益增长的海岸线需求。常见的浮式基础有驳船式和半潜式平台,驳船式平台稳定性好,但受波浪冲击的载荷较大;半潜式平台来源于油气开采行业,在波浪中的运动性能较好,但一般吃水较大,适用于较深的海域,近海区域不适用。
近岸小型浮式基础一般是利用小尺寸钢桩或者锚来固定,大型浮式基础由于受波浪和风的载荷较大,所需的固定措施复杂,造价成本高,不易于推广利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适合浅水区域的大面积甲板浮式基础,并考虑为其提供牢靠的、易于实施的固定方式。
以上问题,值得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式平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浮式平台,包括下浮体、立柱和甲板,所述立柱连接所述下浮体和所述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下浮体上表面均匀排列有若干所述第一立柱,所述下浮体的两端中间部分向里凹陷形成凹陷区域,所述凹陷区域两侧设有所述第二立柱,所述凹陷区域内设有定位桩,所述定位桩的下端插入海底,上端露出海平面,所述第二立柱和位于所述下浮体两端中间处的所述第一立柱均设有卡位装置,所述下浮体通过所述卡位装置与所述定位桩连接。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装置包括撑杆和斜撑,所述撑杆连接在所述立柱的面向所述定位桩的垂直面上,所述斜撑一端连接在所述撑杆的下方,另一端连接所述立柱,所述撑杆与所述立柱的连接处和所述斜撑与所述立柱的连接处均设有垫板,所述撑杆的末端设有橡胶头。
优选的,所述撑杆、所述斜撑和所述垫板的材质均为钢材。
优选的,所述橡胶头的厚度大于10cm。
进一步的,所述卡位装置上方设有连接所述立柱和所述定位桩的锚链,所述锚链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立柱的板眼和所述定位桩的板眼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锚链的长度大于所述撑杆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桩上设有与所述卡位装置对应的钢板。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柱包括a柱和b柱,所述a柱与所述第一立柱大小一致,且与所述下浮体端边的所述第一立柱对齐,所述b柱通过螺栓连接所述a柱。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浮体包括纵横交错的条形柱,且所述条形柱内部中空,其横截面为方框形或圆环形,其材料为钢材或混凝土。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横截面为方框形或圆环形,所述立柱的材料为钢材或混凝土。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一立柱之间设有上浮体,所述上浮体的重心处于水平面。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桩为方形钢筋混凝土。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新型浮式平台,与传统半潜式平台相比吃水较小,适用于浅水区域;下浮体纵横交错的框架式结构,降低平台的运动响应,提高舒适度,同时可以减轻系泊所需的承载力;利用卡位装置与定位桩的连接及固定方式,不仅取代了传统的刚性连接方式,避免结构被破坏,增加了浮式平台的使用寿命;而且安装方式简易灵活,为大量浮式基础串接提供了可能,提高了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局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连接示意图。
在图中,1、下浮体;11、凹陷区域;12、上浮体;
2、立柱;21、第一立柱;22、第二立柱;221、a柱;222、b柱;223、螺栓;
3、定位桩;31、钢板;
4、卡位装置;41、撑杆;42、斜撑;43、垫板;44、橡胶头;
5、锚链;51、板眼;
6、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说明。同时声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
如图1所示,一种浮式平台,包括下浮体1、立柱2和甲板6,立柱2连接在下浮体1上表面,立柱2的顶端连接甲板6,立柱2包括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在下浮体1上表面均匀排列有若干第一立柱21,下浮体1的两端中间部分向里凹陷,两侧向外凸出形成凹陷区域11,在凹陷区域11内设有定位桩3,定位桩3插入海底且上端露出海平面,第二立柱22面向定位桩3的垂直面上设有卡位装置4,位于下浮体1两端中间处的第一立柱21上也设有卡位装置4,同样的,也是设在面向定位桩3的垂直面上,下浮体1通过卡位装置4与定位桩3连接。
优选方案中,定位桩3为方形钢筋混凝土,且尺寸比第一立柱大两倍以上,通过自身重力和摩擦力提供固定载荷,稳固的定位桩3将下浮体1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下浮体1包括纵横交错的条形柱,且条形柱内部中空,其横截面为方框形或圆环形,材料可以是钢材也可以是混凝土。俯视观察,下浮体1呈长方形,具有一定的长宽比。下浮体1为浮式平台提供大量的浮力,下浮体1整体处于水面以下,上表面的立柱2则伸出水面,立柱2顶端连接甲板6。因此在水面处只有立柱,可以减轻波浪的冲击力和浮体的运动响应。优选的,立柱2的横截面为方框形或圆环形,其材料为钢材或混凝土。
如果浮式平台浮力不够,水线面面积过小而导致稳定性不足,可以在相邻第一立柱21之间设置上浮体12,且上浮体12的尺寸小于立柱2,此时,上浮体12的重心处于水平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新型浮式平台,与传统半潜式平台相比吃水较小,可以在浅水区域使用;下浮体框架式结构让波浪容易穿过,降低平台的运动响应,提高舒适度,同时可以减轻系泊所需的承载力。
如图3、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卡位装置4包括撑杆41和斜撑42,撑杆41连接在立柱2的面向定位桩3的垂直面上,且撑杆41水平放置,斜撑42一端连接在撑杆41的下方,一端连接在立柱2上,在撑杆41与立柱2的连接处和斜撑42与立柱2的连接处均设有垫板43,优选的,垫板、撑杆和斜撑的材质均为钢材。卡位装置4安装的位置在海平面以下,可以避开飞溅区,防止腐蚀。在撑杆41的末端设有橡胶头44,橡胶头44和撑杆41用螺栓连接。优选的,橡胶头的厚度大于10cm。撑杆41是传力装置,橡胶头44则起到缓冲作用,可以避免卡位装置与定位桩剧烈碰撞,损坏卡位装置。
卡位装置4上方还设有连接立柱2和定位桩3的锚链5,锚链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立柱2的板眼51和定位桩3的板眼51上,锚链5的长度大于撑杆41的长度,在自然状态下,锚链5呈下垂状态,撑杆41与定位桩3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下浮体1随着海浪的波动产生不定向的位移,两端的定位桩3和卡位装置4将下浮体1限制住,下浮体1只能作轻微的晃动,在卡位装置4正常工作状态下,锚链5一直保持松弛状态,只有当卡位装置4意外断裂时,锚链5拉住立柱与定位桩,防止下浮体1漂走,因此锚链是应急固定措施。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桩3上设有与卡位装置4对应的钢板31,钢板31需要平整地贴在定位桩上,钢板的高度根据当地海域的最大潮差来确定,同时保证卡位装置的撑杆指着钢板处。下浮体随着潮汐上下移动,卡位装置会与定位桩摩擦,因此钢板31可以保护定位桩。
两个下浮体1可以共用一个定位桩3,此时定位桩3选用大尺寸的定位桩,提供足够的空间连接两个下浮体1,传统的安装方式是,先将两个下浮体1移动到需要放置的位置,两端的凹陷区域11对齐;再在凹陷区域11内插入定位桩3;安装卡位装置4后连接下浮体1和定位桩3,这种安装方式步骤简单,但下浮体11与定位桩3在对位时,耗时较久,特别是两侧第二立柱22上的对位;而且两个下浮体11之间凹陷区域的空间也比较狭小,操作起来不方便,也会带来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安装方式,如下实施例一所述。
如图5所示,实施例一,将第二立柱22拆分为a柱221和b柱222,a柱221与第一立柱21的大小一致,且与下浮体1端边的第一立柱21对齐,b柱222通过螺栓223连接在a柱221上,具体安装步骤是:
(1)先将定位桩3安装好;
(2)a柱221预先安装在下浮体1上;
(3)将两个下浮体1移动到位,凹陷区域11对准定位桩3;
(4)安装b柱222;
(5)安装卡位装置4,连接立柱2和定位桩3。
本实用新型的两个下浮体共用定位桩的联通方式,不仅取代了传统的刚性连接方式,避免结构被破坏,增加了浮式平台的使用寿命;而且安装方式简易灵活,为大量浮式基础串接提供了可能,提高了安装效率。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