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及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1-02-07 23:02:48|306|起点商标网
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及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的拖车,特别是涉及一种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及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现行运动风气的盛行,愈来愈多人喜欢骑自行车进行长途旅行,有人是事先规划好每一天的住宿地点,如饭店或是搭帐篷,然而,此种住宿方式皆需要事先预约,若是住宿饭店已满或是没有营位了,就势必要更改其它住宿地点,其机动性上较没那么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住宿机动性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适用于连接于自行车,并包含固定单元、两个轮子、拖杆组,及活动单元。

所述固定单元包括两个沿长度方向延伸且沿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相隔间距的固定杆,每一个固定杆具有相反的前端部与后端部。

所述轮子分别安装在所述固定杆。

所述拖杆组连接所述固定单元,并适用于连接所述自行车。

所述活动单元包括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前端部的前框组,及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后端部的后框组。所述活动单元能相对于所述固定单元在收折状态与休憩状态间变化,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前框组与所述后框组朝所述固定杆转动且彼此靠近并交叠,在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前框组与所述后框组反向于所述固定杆转动且彼此互相远离。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所述前框组包括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杆的前端部的前底杆,所述后框组包括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杆的后端部的后底杆,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前底杆与所述后底杆分别沿所述长度方向反向延伸,所述前底杆与所述后底杆能反向于所述固定杆相转动而互相远离,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前底杆与所述后底杆朝向所述固定杆相向转动且靠近所述固定杆而彼此交叠。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所述前框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枢接所述固定杆的前端部的前支撑杆,所述后框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枢接所述固定杆的后端部的后支撑杆,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至少一个前支撑杆与所述至少一个后支撑杆实质上沿高度方向延伸,所述高度方向成角度于所述长度方向与所述宽度方向,所述至少一个前支撑杆与所述至少一个后支撑杆相对于所述固定杆反向转动而彼此成角度地相隔,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至少一个前支撑杆与所述至少一个后支撑杆靠近所述固定杆且与所述前底杆与所述后底杆彼此交叠。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所述活动单元还包括支撑组,所述支撑组具有分别能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的前支撑架及后支撑架,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前支撑架与所述后支撑架朝下延伸,所述前支撑架与所述后支撑架能朝所述固定杆转动,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前支撑架与所述后支撑架靠近所述固定杆且与所述固定杆交叠。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所述活动单元还包括支撑组,所述支撑组具有分别能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的前支撑架及后支撑架,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前支撑架与所述后支撑架朝下延伸,所述前支撑架与所述后支撑架能朝所述固定杆转动,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前支撑架与所述后支撑架朝上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所述活动单元还包括两个连接所述前底杆、所述至少一个前支撑杆与所述前端部的前连接组,及两个连接所述后底杆、所述至少一个后支撑杆与所述后端部的后连接组,每一个前连接组具有穿设所述前底杆与所述至少一个前支撑杆的第一前转轴,所述前底杆与所述至少一个前支撑杆以所述第一前转轴为轴心旋转,每一个后连接组具有穿设所述后底杆与所述至少一个后支撑杆的第一后转轴,所述后底杆与所述至少一个后支撑杆以所述第一后转轴为轴心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每一个前连接组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前转轴相间隔且穿设所述固定杆的第二前转轴,所述活动单元还包括支撑组,所述支撑组具有分别能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的前支撑架及后支撑架,所述前支撑架以所述第二前转轴为轴心旋转,每一个后连接组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后转轴相间隔且穿设所述固定杆的第二后转轴,所述后支撑架以所述第二后转轴为轴心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组还具有连接所述前底杆的前安装杆,所述后框组还具有连接所述后底杆的后安装杆,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前安装杆与所述后安装杆实质上朝下方延伸,于所述前底杆与所述后底杆朝所述固定杆相向转动时,所述前安装杆与所述后安装杆受连动而改变延伸方向,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前安装杆与所述后安装杆实质上朝上方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包含如前述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及帐篷组件。

所述帐篷组件能拆卸地套设于所述活动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所述帐篷组件包括收纳套,所述收纳套具有两个第一袋部,所述活动单元的前框组具有连接所述前端部的前安装杆,所述后框组具有连接所述后端部的后安装杆,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前安装杆与所述后安装杆沿高度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固定单元的上方,并分别供所述第一袋部套设,所述高度方向成角度于所述长度方向与所述宽度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所述帐篷组件还包括帐篷,所述帐篷包括两个第二袋部,且能被所述活动单元撑张而界定出休憩空间,所述活动单元的所述前框组包括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杆的前端部的前底杆,所述后框组包括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杆的后端部的后底杆,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前底杆与所述后底杆分别沿所述长度方向反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袋部分别套设于所述前底杆与所述后底杆。

本实用新型的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所述帐篷组件包括收纳套,所述收纳套具有两个第一袋部,所述活动单元还包括支撑组,所述支撑组具有分别能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的前支撑架及后支撑架,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前支撑架与所述后支撑架分别供所述第一袋部套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所述活动单元,于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前框组与所述后框组朝所述固定杆转动且彼此靠近并交叠,造成整体的体积缩小,而方便使用者在骑乘时携带本实用新型,且还能于收折后的所述活动单元上放置旅行用品、行李等,达到运载的功效,并借以提升住宿便利性。此外,于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前框组与所述后框组反向于所述固定杆转动且彼此互相远离,造成整体的体积变大,而可以将遮风布或是所述帐篷组件固定或套设于所述活动单元,又或是直接将睡垫、睡袋铺在所述活动单元与所述固定单元上,让使用者可以受所述活动单元与所述固定单元支撑而在所述帐篷组件内休憩,达到休憩的功效,借此,减少旅行前须预订营位或饭店的准备,达到增加住宿机动性的功效。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且所述实施例的活动单元位于收折状态;

图2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且所述活动单元位于所述收折状态;

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完整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且所述活动单元位于休憩状态;

图9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且所述活动单元位于所述休憩状态;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x-x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11是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且所述实施例的活动单元位于休憩状态;

图12是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所述第二实施例中的其中一个前支撑杆的剖视图;

图14是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底视图;

图15是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的第三实施例,且所述实施例的活动单元位于收折状态;及

图16是所述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且所述实施例的所述活动单元位休憩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所使用的相对位置用语,例如“长度方向x1(对应前后)”、“宽度方向x2(对应左右)”、“高度方向x3(对应上下)”,是以各图所示方位暨正常使用方位为基准,且所述长度方向x1、所述宽度方向x2与所述高度方向x3两两互相垂直。此外,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的实施例,适用于连接一个自行车(图未示),并包含一个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1,及一个帐篷组件2。

所述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1包含一个固定单元3、两个轮子4、一个拖杆组5,及一个活动单元6。

所述固定单元3包括两个沿所述长度方向x1延伸且沿所述宽度方向x2相隔一个间距的固定杆31。每一个固定杆31具有相反的一个前端部311与一个后端部312,及一个位于所述前端部311与所述后端部312间的延伸段313。

所述轮子4分别能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延伸段313。进一步说明的是,使用者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安装多个辅助轮(图未示)。

所述拖杆组5连接所述固定单元3,并适用于连接所述自行车。由于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根据以上说明可以推知所述拖杆组5的扩充细节,因此不多加说明。

所述活动单元6包括一个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前端部311的前框组61、一个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后端部312的后框组62、一个支撑组63、两个前连接组64,及两个后连接组65。

所述前框组61包括一个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杆31的前端部311的前底杆611、两个枢接所述固定杆31的前端部311的前支撑杆612,及一个连接所述前底杆611的前安装杆613。

所述前底杆611具有两个分别位于邻近所述固定杆31的前端部311的弯折部614。

每一个前支撑杆612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固定杆31的前端部311,且所述前支撑杆612分别位于所述固定杆31沿所述宽度方向x2间隔的内外两侧,因此,在所述前支撑杆612旋转时,所述前支撑杆612因为水平面上的位置不同,因此在高度方向x3上可以不互相干涉,而能实质上位于同一高度,借此减少收折后沿所述高度方向x3的长度。

所述后框组62包括一个能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杆31的后端部312的后底杆621、两个枢接所述固定杆31的后端部312的后支撑杆622,及一个连接所述后底杆621的后安装杆623。

每一个后支撑杆622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固定杆31的后端部312,且所述后支撑杆622分别位于所述固定杆31沿所述宽度方向x2间隔的内外两侧,因此,如前描述前支撑杆612之段落所述,同样能减少收折后沿所述高度方向x3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后支撑杆622的数量皆为两个,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变化态样中,所述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后支撑杆622的数量也可以不相同,且数量分别可以是一个或三以上。当所述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后支撑杆622的数量越多时,支撑后述的帐篷组件2的支撑性越佳。

参阅图4、图5、图6与图7,所述支撑组63具有分别能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端部311与所述后端部312的一个前支撑架631及一个后支撑架632。

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用于撑起所述固定杆31与所述前框组61(如图8),且使所述固定杆31距离地面或是草地一段距离。

所述前连接组64连接所述前底杆611、所述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前端部311。

每一个前连接组64具有一个穿设所述前底杆611与所述前支撑杆612的第一前转轴641,及一个与所述第一前转轴641相间隔且穿设所述固定杆31的第二前转轴642。

进一步说明的是,每一个前连接组64还具有三个前连接块643,以右侧的前连接组64为例,所述前连接块643a用于将所述前支撑杆612的右端枢接于右侧的所述前端部311,所述前连接块643b用于将前安装杆613的右端连接于所述前底杆611,以使所述前安装杆613随所述前底杆611转动,所述前连接块643c用于将所述前支撑架631的右端枢接于右侧的前端部311,并具有一个用于所述固定杆31的前端部311承靠的前凸部644。

所述第一前转轴641还进一步穿设于所述前连接块643a,所述第二前转轴642还进一步穿设于所述前连接块643a与所述前连接块643c。

所述前底杆611与所述前支撑杆612以所述第一前转轴641为轴心旋转,所述前支撑架631以所述第二前转轴642为轴心旋转。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所述前安装杆613会随所述前底杆611转动,因此,所述前框组61共用所述第一前转轴641旋转,因此,除了可以因为节省元件而减少制造成本,使用者在使用时,也可以只单独调整螺栓以控制所述前连接组64的第一前转轴641的旋转与否,就能调整所述前框组61旋转或定位。

参阅图4,所述后连接组65连接所述后底杆621与所述后支撑杆622与所述后端部312。每一个后连接组65具有一个穿设所述后底杆621与所述后支撑杆622的第一后转轴651,及一个与所述第一后转轴651相间隔且穿设所述固定杆31的第二后转轴652。进一步说明的是,每一个后连接组65同样具有与所述前连接组64的前连接块643作用相同的三个后连接块653(653a,653b,653c),因此也可以使所述后安装杆623随所述后底杆621旋转。其中一个所述后连接块653具有用于供对应的所述固定杆31的后端部312承靠的后凸部(图未示,与图6所示的所述前凸部644设置在所述连接块643c的构造、功用类似)。

所述后底杆621与所述后支撑杆622以所述第一后转轴651为轴心旋转,所述后支撑架632以所述第二后转轴652为轴心旋转。

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所述后安装杆623会随所述后底杆621转动,因此,所述后框组62是共用所述第一后转轴651旋转。因此,也可以达到如前述段落的功效。

所述活动单元6能相对于所述固定单元3在收折状态(如图1~图4)与休憩状态(如图8~图10)间变化,在所述收折状态时(如图1~图4),所述前框组61与所述后框组62朝所述固定杆31转动且彼此靠近并交叠,其中,所述前底杆611与所述后底杆621靠近所述固定杆31且彼此交叠,所述前底杆611通过所述弯折部614而位于所述后底杆621的上方。所述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后支撑杆622靠近所述固定杆31且与所述前底杆611与所述后底杆621彼此交叠,且所述前支撑杆612位于所述后支撑杆622上方。所述支撑组63的前支撑架631与后支撑架632靠近所述固定杆31且与所述固定杆31交叠。所述活动单元6的前安装杆613与所述后安装杆623实质上朝上方延伸且位于所述固定单元3的上方。

参阅图5、图6与图7,于所述前底杆611与所述后底杆621朝所述固定杆31相向转动时,所述前安装杆613与所述后安装杆623分别受所述前底杆611与所述后底杆621连动而改变延伸方向。

在所述休憩状态时(如图8~图10),所述前框组61与所述后框组62反向于所述固定杆31转动且彼此互相远离,其中,所述前底杆611与所述后底杆621分别沿所述长度方向x1反向延伸,所述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后支撑杆622实质上沿所述高度方向x3延伸,所述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后支撑杆622相对所述固定杆31反向转动而彼此成角度地相隔。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能朝所述固定杆31转动,且皆朝下延伸。所述活动单元6的前安装杆613与后安装杆623实质上朝下方延伸。此外,所述固定杆31还分别由上而下靠抵所述前连接组64的前凸部644(参阅图6)与所述后连接组65,借此,本实施例能通过所述前凸部644与所述所连接的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提供支撑力,让使用者在休憩时具有较佳的安全感。

参阅图1、图3、图9与图10,所述帐篷组件2包括一个收纳套21,及一个具有可挠性的帐篷22。所述收纳套21具有收纳空间210及两个第一袋部211。所述帐篷22具有休憩空间220,及两个第二袋部221。

参阅图1与图3,所述收纳套21能拆卸地套设于所述活动单元6,于所述活动单元在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第一袋部211分别套设于所述前安装杆613与所述后安装杆623。所述收纳套21的收纳空间210适用于容纳旅行用品(图未示,如衣服、盥洗用具等)。

参阅图9与图10,所述活动单元6在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帐篷22被所述活动单元6撑张而界定出所述休憩空间220,且所述第二袋部221分别套设于所述前底杆611与所述后底杆621。

值得说明的是,于所述活动单元6在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后支撑杆622延伸的方向对应所述帐篷组件2的形状、折痕或内部固定件的位置。

参阅图1、图2、图3与图4,一般来说,在使用者在骑乘所述自行车时,所述活动单元6位于所述收折状态,当使用者晚上欲休憩时,只需先将所述帐篷组件2的收纳套21的第一袋部211脱离所述前安装杆613与所述后安装杆623,而使所述收纳套21卸离,并将所述轮子4卸下,再将所述前底杆611、所述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前安装杆613沿所述第一前转轴641反向于所述固定杆31转动,及将所述前支撑架631沿所述第二前转轴642反向于所述固定杆31转动,完成一半收折的状态,接着,同样将所述后底杆621、所述后支撑杆622与所述后安装杆623沿所述第一后转轴651反向于所述固定杆31转动,及将所述后支撑架632沿所述第二后转轴652反向于所述固定杆31转动,就能将所述活动单元6转换为所述休憩状态。接着,使用者再将所述帐篷组件2的帐篷22的第二袋部221分别套设于所述前底杆611与所述后底杆621,并使所述帐篷组件2的帐篷22受所述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后支撑杆622撑张,使用者就能在所述休憩空间220内休憩。

参阅图8、图9与图10,相同道理地,当使用者收拾好旅行用品至所述收纳套21后而要继续骑行时,只要先将所述帐篷22卸离,并将所述前框组61与所述后框组62朝所述固定杆31转动,使所述活动单元6位于所述收折状态后,安装上所述轮子4,及使所述收纳套2的第一袋部211套设于所述前安装杆613与所述后安装杆623后,就可以将所述拖杆组5连接于所述自行车,而继续接下来的旅程。

值得说明的是,在前述过程中,可将所述帐篷组件2的帐篷22先拆卸下并折叠好后,待所述活动单元6位于所述收折状态后,再将所述收纳套21的第一袋部211分别套设于所述前安装杆613与所述后安装杆623。另一种方法是,在所述活动单元6于所述休憩状态转换至所述收折状态时,不拆卸所述帐篷组件2的帐篷22,直接折叠所述前框组61与所述后框组62,此时,所述帐篷组件2的帐篷22也会被所述前框组61、所述后框组62与所述支撑组63压住而固定于所述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组件1上(如图5假想线的帐篷22所示)。

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将前述实施例的优点归纳如下,并请参考图1~图10:

1.通过设置所述活动单元6,于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前框组61与所述后框组62朝所述固定杆31转动且彼此靠近并交叠,造成整体的体积缩小,而方便使用者在骑乘时携带本实用新型,且还能于收折后的所述活动单元6上放置旅行用品、行李等,借此,达到运载的功效,并借以提升住宿便利性。此外,于所述休憩状态时,所述前框组61与所述后框组62反向于所述固定杆31转动且彼此互相远离,造成整体的体积变大,而可以将遮风布或是所述帐篷组件2固定或套设于所述活动单元6,又或是直接将睡垫、睡袋铺在所述固定单元3与所述活动单元6上,让使用者可以受所述固定单元3与所述活动单元6支撑而在所述休憩空间220内休憩,借此,达到休憩的功效,且减少旅行前须预订营位或饭店的准备,达到增加住宿机动性的功效。

2.通过所述前支撑杆612分别位于所述固定杆31沿所述宽度方向x2间隔的内外两侧,及所述后支撑杆622分别位于所述固定杆31沿所述宽度方向x2间隔的内外两侧,使所述前支撑杆612在收折时能实质上位于同一个高度,且使所述后支撑杆622在收折时能实质上位于同一个高度,以减少收折后的体积,让使用者方便收纳储存及携带,达到节省空间的功效。

3.通过所述前底杆611的弯折部614,使得在所述前底杆611向所述固定杆31转动时,可以靠抵于已先转动的所述后底杆621的上方,使所述前底杆611与所述后底杆621可以上下交叠,以节省收折后的体积,达到节省空间的功效。

4.通过设置所述前连接组64与所述后连接组65,使所述前安装杆613固定在前底杆611及使所述后安装杆623固定在所述后底杆621,而使所述前安装杆613与所述前底杆611间可以连动旋转,后安装杆623与所述后底杆621间可以连动旋转,造成使用者在切换收折状态与所述休憩状态时,可以减少操作步骤,借此,达到方便使用的功效。

5.更进一步地,所述前框组61共用所述前连接组64的第一前转轴641,因此,只须单独调整对应的螺栓以控制所述前连接组64的第一前转轴641的旋转与否,就能将所述前框组61旋转或定位,而能减少在安装或转动时的操作,借此,达到方便使用的功效。

6.通过所述前连接块643c的前凸部644及所述后连接块653c供所述固定杆31靠抵,使本实施例能通过所述前凸部644与所述所连接的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提供支撑力,让使用者在休憩时能具有较佳的安全感。

7.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用于撑起将所述固定杆31与所述前框组61,且使所述固定杆31距离地面或是草地一段距离,因此,在地面或草皮有积水时,设置在所述固定杆31与所述前框组61的所述帐篷组件2不会直接接触或浸泡在水中,且使所述休憩空间220不容易进水,让使用者不须担心积水的问题,借此提升睡眠的舒适度。

参阅图11~图14,是本实用新型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其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

1.其中一个所述前支撑杆612具有两个分别连接所述固定杆31的前内杆段615,及一个连接于所述前内杆段615的前外杆段616,其中一个所述后支撑杆622具有两个分别连接所述固定杆31的后内杆段624,及一个连接所述后内杆段624的后外杆段625。

2.每一个所述前连接组64还具有一个前支撑块645,所述前支撑块645固定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杆31的前端部311,每一个后连接组65同样还具有一个固定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杆31的后端部312的后支撑块(图未示)。所述后支撑块的形状、连接关系与位置与所述前支撑块645相同,因此图式部分仅显示所述前支撑块645,且不再多做说明。于所述活动单元6位于所述休憩位置时,所述前支撑块645与所述后支撑块分别供所述前底杆611、所述后底杆621抵靠。借此,提升所述支撑组63通过所述前支撑块645与所述后支撑块提供对本实施例的支撑性。

3.所述活动单元6还包括一个伸缩组66,所述伸缩组66具有四个设置在所述其中一个前支撑杆612与所述其中一个后支撑杆622的伸缩件661,并用于分别调整所述其中一个前支撑杆612和所述其中一个后支撑杆622的长度。由于伸缩机制类似,以下仅就所述其中一个前支撑杆612的伸缩动作做说明。所述伸缩组66的其中两个伸缩件661设置在所述前内杆段615与所述前外杆段616的交界处。于所述活动单元6位于所述休憩状态时,每一个伸缩件661呈u型且为可挠性,并具有一个外露于所述前内杆段615与所述前外杆段616的按钮部662、一个连接所述按钮部662的连接段663,及一个连接所述连接段663的延伸段664。使用者可通过同时按压对应所述其中一个前支撑杆612的所述旋钮部662进入对应的前内杆段615与前外杆段616内,使所述前外杆段616可相对于所述前内杆段615伸缩。

4.所述活动单元6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支撑组63的止滑组67。所述止滑组67具有四个止滑件671,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各设有两个所述止滑件671。借此,提升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对地面的摩擦力,使本实用新型不容易移动。

参阅图15~图16,是本实用新型休憩运载两用式拖车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其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

所述活动单元6不具有如图所示的前安装杆613与所述后安装杆623。于所述活动单元6在所述收折状态时(参图15),所述支撑组63的前支撑架631与后支撑架632是位于顶部且向上延伸。于所述活动单元6在所述休憩状态时(参图16),使用者将本实用新型上下翻转后,使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是位于底部且向下延伸并撑立于地面。

此外,所述第三实施例还示例了所述拖杆组5的另一个设置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单元6也可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地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组63的所述止滑组67,所述止滑组67的四个止滑件671成对地设置于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借此,达到提升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对地面的摩擦力以使本发明不容易移动的效果。

所述第三实施例除了前述实施例的功效外,还具有以下功效:

参图15,于所述收折状态时,所述收纳套21的所述第一袋部分别配合并套设于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由于所述前支撑架631与所述后支撑架632的延伸长度较长,因此,所述收纳套21的尺寸可以更大,意即,增加所述收纳空间210(参图)的容量,借此,能收纳更多的旅行用品,而能提升其运载的功效。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支撑杆帐篷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