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交叉线单向循环快速换乘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双层地铁换乘车站结构,特别是缓解客流拥挤换乘压力的一种单向循环快速换乘车站结构,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设轨道交通网的目的是保障市民出行的畅通和快捷,为乘客提供安全、方便与舒适的环境。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大,换乘站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轨道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
地铁停靠车站后多数是单侧车门打开同时满足上下车需求,换乘通道上下行不进行分流,进出站乘客行走路线混乱,对于客流量超大的地铁线路或者换乘车站通行压力巨大,紧急疏散能力弱,安全风险较高。
cn207274662u公开了两线叠岛地铁换乘站,沿竖直向下的方向依次包括共用站厅层、第一站台层以及第二站台层。共用站厅层与第一站台层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第一楼梯连接,第一站台层与第二站台层之间通过两个第二楼梯与两个第三楼梯形成有多个换乘点,便于乘客分散换乘。同时,两个第二楼梯之间采用平台连接且形成交叉,从而可以使得在叠岛式换乘站的有限空间内优化布局各楼梯结构与位置,楼梯占用空间较小。
cn201710464077.8涉及一种多线路换乘地铁站,包括站厅层、地下第一层、地下第二层、地下第三层,其中,站厅层、地下第一层、地下第二层、地下第三层从地面往地下依次布置。该技术方案可以对进出站的乘客进行分流,提高了地铁站应对大客流的能力,也避免出现地铁站进站排队时间长,人员拥堵的情况,另外这种布置结构能够让乘客快速的出站,降低了人群疏散的压力,保证地铁站能够快速、稳定的输送客流量,方便乘客的出行,方便乘客换乘不同线路的地铁,换乘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少。
例如,建国门站,西直门站,宣武门站等地铁车站,采用两个岛式站台十字堆叠,基本设计是两个站台中央有一个换乘通道直接连接两个站台,外部根据情况修建换乘通道和站厅,因此十字岛岛换乘基本上都是站厅分散。这种换乘方式在早期建设中可以减少土方开挖量,优点有减少换乘步行路程,简洁明了不易迷路等。缺点是在客流量大时无法有效疏导客流,会造成站台层拥挤不堪等问题。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出行压力与日俱增,几十年前的地铁车站设计方案已不能满足当代的通行需求。在不影响线路运营、保障既有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站厅层和换乘通道的运营能力、客流易于疏导、站内复杂程度低、土方开挖量小、对既有结构扰动小的改扩建方案是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需求。
目前具备多条线路换乘的地铁站由于分流能力差,在碰到大客流时乘客进出站排队时间长,导致地铁站会出现瘫痪或拥堵的情况,不仅影响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而且也影响了乘客的出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十字交叉双层换乘车站的站台之间的交互能力差进行改进的一种新结构;当乘客需要从地下第一站台层转换至第二站台层乘车时,或者从第一站台层进口转换至第二站台层乘车必需经过第一站台层时,不可避免的涌入第一站台层增加第一站台层的客流压力;第二站台层和第一站台层的站内乘客换乘路线相互交织,相向行走环节较多,换乘体验较差;对于改扩建的换乘车站,在不影响既有站运营条件下,提出提高站厅层和换乘通道的运营能力、客流易于疏导、站内复杂程度低、土方开挖量小、对既有结构扰动小的改扩建方案。
为了改进现有十字交叉结构换乘车站的相向行走通道多、换乘路线相互交织、不影响既有站运营条件下拓建的技术不足,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单向循环的地铁快速换乘车站结构,通过该结构解决换乘路线交织、人员碰撞频繁和换乘体验差,并能够有效缓解客流量大导致换乘压力较大的问题。除此之外,本技术方案还具备土方开挖量小,适用于在不影响既有线路运营条件下拓建换乘结构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单向循环的地铁快速换乘车站结构,该结构包括内循环通道和外循环通道,内、外循环通道设置在上层站台层和下层站台层之间,内循环通道和外循环通道之间通过带楼梯和扶梯的乘车通道连接,内循环通道和外循环通道的循环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下层站台层的轨道和上层站台层的轨道呈十字交叉垂直布置,十字交叉垂直布置的结构将下层站台层和上层站台层划分为四个象限,所述下层站台层和上层站台层的四个象限中均分布有乘车通道;内循环通道设置在上、下站台层之间,并设置有楼梯和电动扶梯;外循环通道较长,为了避免人员长途跋涉,外循环通道设置在上层站台层。
进一步地,内循环通道用以实现上层站台层与下层站台之间的连通,设置电梯、步行梯。
进一步地,外循环通道用以实现乘客分流,避免进站乘客、换乘乘客涌入不必要的站台层,设置在上层站台层。
进一步地,出入口位于地下一层,设置电梯、步行梯和附属换乘厅,电梯和步行梯连通出入口(地下一层)与地面、地下二层之间,电梯和步行梯在地下二层一侧连接附属换乘厅,四个附属换乘厅同时为外循环“口”字通道的四个顶点,用作疏散换乘的乘客。
进一步地,出入口设有安检区、闸机安装区、两条线路的进出站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在两个换乘台之间采用单循环的回字单向,乘车方案对现状车站整体服务水平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可有效改善原换乘通道内客流拥挤、堵塞的问题,有效提高车站高峰换乘客流的承载能力。
2、本发明解决了站内客流相向行走互相碰撞的问题,有效消除站台、站厅层的安全隐患,提高换乘通道通行能力和站台层整体服务水平。
3、本发明解决了乘客从第二站台层乘车必需经过第一站台层的问题,实现站内乘客换乘单向循环快速换乘。
4、内外循环的回字形换乘通道,大幅增加了换乘通道的数量,对乘客的来源以及目标车次进行了划分,有效应对客流高峰,对进出站乘客有序分流,避免局部人员拥堵的情况。单向循环换乘模式,解决了站内客流相向行走互相碰撞的问题,有效消除站台、站厅层的安全隐患,提高换乘通道通行能力和站台层整体服务水平。
5、本发明适用于通行能力不足的十字交叉换乘车站改造工程,在原有换乘通道基础上新增换乘通道形成内圈连通循环通道,在上层线路增设外部循环通道,形成“回”字型换乘线路。尤其是外圈循环通道的修建能够在完全不影响既有站运营条件下修建新增换乘通道,具有土方开挖量小、对既有结构扰动小的特点,同时乘客换乘方案具备客流易于疏导、站内复杂程度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的换乘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客流量大,乘车通道拥挤的问题,采用“回”字形换乘通道,增加换乘通道数量;采用单向换乘方法,避免客流相向行走引起碰撞,加快换乘速度。
a出入口、b出入口、c出入口、d出入口位于地下一层,m线位于地下二层,w线位于地下三层。a出入口、b出入口、c出入口、d出入口均设有安检区、闸机安装区、电梯、步行梯和附属换乘厅,电梯和步行梯连通出入口(地下一层)和地面、地下二层,电梯和步行梯在地下二层一侧连接附属换乘厅,附属换乘厅用作疏散w线和m线之间换乘的乘客。
通道101-通道108与出入口设置在地下二层的附属换乘厅相连,经过换乘厅进行乘车换线或者进出站。通道101-通道102、通道105-通道106分别为m线和a出入口、b出入口附属换乘厅的连接通道。通道103-通道104、通道107-通道108,分别为w线和d出入口、c出入口附属换乘厅的连接通道,并设置连通地下二层和地下三层的电梯和步行梯。通道111-通道114设置在地下二层,通道两端均为出入口的附属换乘厅。通道121-通道124均为m线和w线的换乘通道,设置电梯和步行梯。
通道111-通道114乘车通道构成外部口字通道;通道121-通道124乘车通道构成内部口字通道。通道111-通道114、通道121-通道124实现地下二层站台、地下三层站台的连接。
如图2所示,换乘通道为“回”字型,箭头所指方向为乘客下车后行走方向,即乘车指示牌所指方向。通道2、通道6、通道10、通道14为内圈口字,4、8、12、16为外圈口字,共设换乘通道八个。通道1、通道3、通道5、通道7、通道9、通道11、通道13、通道15、通道17、通道18、通道19、通道20为人行通道。
以a出入口进站为例,“m线”乘车,乘客行走方向为通道1-通道19-通道15;“w线”乘车,乘客行走方向为通道8-通道5-通道17-通道3。
以“m线”通道1位置下车为例,换乘“w线”经过通道1-通道2,a出入口出站经过通道1-通道19-通道15-通道16-通道4。b出入口出站经过通道1-通道19-通道15,c出入口出站经过通道1-通道19-通道15-通道16,d出入口出站经过通道1-通道19-通道15-通道16-通道8。
以“m线”通道7位置下车为例,换乘“w线”经过通道7-通道8,a出入口出站经过通道7,b出入口出站经过通道7-通道8-通道12,c出入口出站经过通道7-通道8-通道12-通道16,d出入口出站经过通道7-通道8。
实施例
现状地铁位十字形换交叉的乘车站;
换乘通道:4号线站厅-2号线站台
换乘流线:单向换乘、瓶颈位置、客流承载能力、换乘距离
1)改造方案对现状车站整体服务水平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可有效改善原换乘通道内客流拥挤、堵塞的问题;同时新建换乘通道可满足车站高峰换乘客流的承载能力。
2)改造方案消除了2号线站台、站厅层的安全隐患,2号线换4号线的换乘通道通行能力提高,2号线站台层整体服务水平提高显著。
3)改造方案新增4号线换2号线的换乘通道,有效改善了4号线站厅乘客拥堵现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4)改造方案新增4号线换2号线的换乘通道,4号线站台层整体服务水平稍有提升。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