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翻车厢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厢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翻车厢门。
背景技术:
近些年以来,随着游览观光景区现象日渐增多,很多游玩场地都配备了游乐观光车以供游客乘坐。现有游乐观光车车厢主要设置的是平开车厢门,车厢门翻开时占用较大的站台空间,给游客上车造成不便。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上翻车厢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厢门上翻占用空间过大给乘客上车造成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上翻车厢门,其中,其包括上厢门、下厢门、拉紧机构以及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车厢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拉紧机构和上厢门相连接,所述上厢门与下厢门转动连接,当拉紧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将上厢门拉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下厢门垂直于地面。
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座和和支撑座,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于车厢上,所述支撑座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并与拉紧机构相连,所述支撑座未与固定座相连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上厢门上。
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板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并与所述拉紧机构相连,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上厢门固定连接。
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支撑轴和卷盘,所述支撑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卷盘套设于所述支撑轴上与所述拉紧机构相连。
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卷盘上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卷盘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块相接触。
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拉紧机构包括伸缩部和拉绳,所述伸缩部固定于车厢上并和所述拉绳相连,所述拉绳未与所述伸缩部相连的一端和所述卷盘相连,所述伸缩部带动所述拉绳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卷盘的方向运动。
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伸缩部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伸缩部的固定端固定于车厢上,所述伸缩部的活动端和所述拉绳相连,所述活动端带动所述拉绳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卷盘的方向运动。
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所述车厢门还包括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合页、第二连接合页以及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合页固定于所述上厢门的下边沿,所述第二连接合页固定于所述下厢门的上边沿,所述第二连接合页通过连接轴和所述第一连接合页转动连接。
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车厢门还包括吸附机构,所述吸附机构包括设置于车厢上的吸附座和设置于所述下厢门上的吸附片,车厢门关闭时,所述吸附座和所述吸附片相接触并吸附。
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车厢门上还设置有门锁机构,车厢门关闭时,旋转所述门锁机构以将所述车厢门和车厢锁定或解除锁定。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翻车厢门,其包括上厢门、下厢门、拉紧机构以及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车厢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拉紧机构和上厢门相连接,所述上厢门与下厢门转动连接,当拉紧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将上厢门拉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下厢门垂直于地面,从而减少车厢门上翻时的占用空间,避免车厢门上翻给乘客上车带来不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上翻车厢门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上翻车厢门中第一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上翻车厢门中拉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所述上翻车厢门中第二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所述上翻车厢门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翻车厢门,其包括上厢门11、下厢门22、拉紧机构33以及第一连接机构44,所述拉紧机构3和第一连接机构4设置在车厢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4分别与所述拉紧机构3和上厢门1相连接,所述上厢门1与下厢门2转动连接,当拉紧机构3通过第一连接机构4将上厢门1拉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下厢门2垂直于地面。本实用新型通过拉紧机构3拉动上厢门1上翻至开启状态,所述下厢门2和上厢门1转动连接,以实现在上厢门1上翻过程中,下厢门2始终保持垂直于地面,从而在上厢门1开启过程中减少整个车厢门上翻时的占用空间,避免车厢门上翻给乘客上车带来不便的问题。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机构4包括固定座41和和支撑座42,所述固定座41固定连接于车厢上,所述支撑座42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41并与拉紧机构3相连,所述支撑座42未与固定座41相连的一端固定于上厢门1上。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座41包括固定板411和固定支架412,所述固定板411和固定支架412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成一个整体,所述固定座41通过固定板411固定于车厢上,通过固定支架412和所述支撑座42转动相连。所述固定板411上设置有固定孔,所属固定孔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为了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可以在所述固定板411的两端设置四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通过和螺钉配合将所述固定座41固定于车厢上。所述固定支架412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分布于所述固定板411的两端并均与所述支撑座42相连,所述支撑座42和拉紧机构3相连以使所述拉紧机构3拉动支撑座42相对固定支架412转动。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可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座42包括支撑板43和支撑架44,所述支撑架44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41并与拉紧机构3相连,所述支撑板43和所述下厢门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44包括两条支撑臂,所述两条支撑臂分别记为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通过连接板固定相连。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控制连接板的长度控制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之间的距离,以将支撑架44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第二固定支架之间,并使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分别和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第二固定支架贴合,以便更好地控制所述支撑轴45转动的方向和角度。所述支撑板43可以为支撑合页,所述支撑合页上设置有支撑孔,通过支撑孔和支撑螺钉配合将所述支撑合页固定于所述下厢门2上。
在本实施例一个可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架44上设置有支撑轴45和卷盘46,所述支撑轴45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41,所述卷盘46与所述拉紧机构3相连。所述支撑轴4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之间,并和所述第一支撑臂以及第二支撑臂固定相连。为使支撑座42转动连接于固定座41上,所述支撑轴45内部设置有支撑轴空腔,所述固定座41上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分别设置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将所述支撑轴45放置于所述两个插孔之间并使所述支撑轴空腔和所述插孔的位置相匹配,以将螺钉依次穿过第一插孔、支撑轴空腔和第二插孔使得所述支撑轴45可以相对所述固定支架412转动。所述卷盘46包括卷盘46本体和卷盘空腔,所述卷盘46本体通过所述卷盘空腔固定套设于所述支撑轴45上,所述卷盘46本体和所述拉紧机构3相连,当所述拉紧机构3拉动卷盘46本体时,所述卷盘46本体通过支撑轴45带动支撑架44相对于固定座41转动。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座41上还设置有限位块47,所述卷盘46上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卷盘46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块47相接触。在所述拉紧机构3拉动卷盘46过程中,所述限位块47始终位于所述限位凹槽限定的范围内,当卷盘46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限位块47和所述限位凹槽的边缘相接触以限制所述上厢门1打开至最大角度。为了使上厢门1打开至最大角度时,下厢门2不对乘客进出车厢造成不便,需要控制限位凹槽边缘的位置,使得上厢门1打开至最大角度与限位凹槽的边缘相接触时,下厢门2的下边沿和车厢顶部平齐。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下厢门2设置成上厢门1长度的二分之一,以使得下厢门2被拉起至120°,下厢门2和上厢门1形成吸附机构60°夹角,下厢门2下边沿刚好与车厢顶部水平面平齐,从而避免乘客头部与车厢门碰撞。
如图3所示,所述拉紧机构3包括伸缩部31和拉绳32,所述伸缩部31固定于车厢上并和所述拉绳32相连,所述拉绳32未与所述伸缩部31相连的一端和所述卷盘46相连,所述伸缩部31带动所述拉绳32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卷盘46的方向运动以使卷盘46转动。当所述伸缩部31带动所述拉绳32向远离所述卷盘46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拉绳32拉动卷盘46转动并且缠绕于卷盘46上的拉绳32逐渐展开伸长,同时上厢门1逐渐上翻,当所述伸缩部31带动所述拉绳32向靠近所述卷盘46的方向运动时,所述卷盘46转动将所述拉绳32绕于卷盘46上以使上厢门1向下运动至关闭状态。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拉绳32可以为钢丝绳。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另一个可实现方式中,所述伸缩部31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伸缩部31的固定端固定于车厢上,所述伸缩部31的活动端和所述拉绳32相连,所述活动端带动所述拉绳32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卷盘46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实现方式中,所述伸缩部31可以为拉力气弹簧,所述气弹簧内部设置有密闭活动缸,所述密闭活动缸内充有气体。所述气弹簧有两个工作位置,当车厢门关闭时,由于受到门的重力作用,所述密闭活动缸内气体被压缩,所述活动端距离卷盘46最近,所述气弹簧长度最长;当车厢门开启至最大角度时,由于所述活动端受到所述密闭活动缸内气体的压力以及所述卷盘46受到限位块的作用,所述活动端离卷盘46最远,所述气弹簧长度最短。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车门可通过人工助力开启,使得车厢门受到的气弹簧的拉力与推力之和大于车厢门重力,从而实现车厢门被拉起上翻。
如图4所示,所述车厢门还包括第二连接结构5,所述第二连接机构5包括第一连接合页、第二连接合页以及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合页固定于所述上厢门1的下边沿,所述第二连接合页固定于所述下厢门2的上边沿,所述第二连接合页通过连接轴和所述第一连接合页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车厢门还包括吸附机构6,所述吸附机构6包括设置于车厢上的吸附座和设置于所述下厢门2上的吸附片,车厢门关闭时,所述吸附座和所述吸附片相接触以使下厢门2保持关闭。所述吸附座和吸附片可以为电磁铁,对所述电磁铁通电可以使得车厢门处于锁定状态。为了达到更好的吸附效果,还可以在将所述吸附座和吸附片用吸附条代替,以增大车厢和下厢门2之间的吸附面积。
如图5所示,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因所述电磁铁断电而导致车厢门自动开启,还可以在所述车厢门上设置门锁机构7,当车厢门关闭时,可以手动旋转所述门锁机构7以使车厢门锁死,当要打开车厢门时,手动旋开所述门锁机构7以使拉紧机构3将车厢门打开。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上翻车厢门,其包括上厢门、下厢门、拉紧机构以及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车厢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拉紧机构和上厢门相连接,所述上厢门与下厢门转动连接,当拉紧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将上厢门拉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下厢门垂直于地面,从而减少车厢门上翻时的占用空间,避免车厢门上翻给乘客上车带来不便的问题,同时所述车厢门还增设了吸附机构和门锁机构,以保证车厢门关闭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