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浮列车车下箱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浮列车车下箱体。
背景技术:
磁浮列车车下空间非常紧凑,目前国内研发的磁浮列车项目车下箱体一般选用抽屉式结构,电气连接采用盲插的方式。该结构包括外箱和内箱两部分,外箱固定在车体上,内箱上设置有电器元件,内箱是封闭结构,依靠内箱保证ip防护等级。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车下箱结构采用内、外箱结构,由此使得结构重复而导致机械部分重量显著增加。同时,由于内箱重量较重,不容易拆装,一般需要三人以上共同完成,且内箱里面电器元件较多且任意器件损坏均需拆卸内箱才能实现。由此,导致现有技术中的车下箱内的电气元件拆装及维护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悬浮列车车下箱体,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车下箱内的电气元件拆装及维护比较困难。
为了实现所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磁浮列车车下箱体,包括,
箱壳,所述箱壳内设置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且所述第一腔室上设有第一开口;
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在外力作用下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滑出第一腔室;
电气元件,所述电气元件包括,
第一类电气组件,所述第一类电气组件为高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所述第一类电气组件集成于同一个电路板上,且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功率模块上;
第二类电气组件,所述第二类电气组件为次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所述第二类电气组件设置于所述箱壳的端面上;
第三类电气组件,所述第三类电气组件为低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所述第三类电气组件设置于所述箱壳的第二腔室内。
优选的,所述箱壳包括,
第一侧板,包括第一侧板本体,所述第一侧板本体的四个边缘端均朝向远离所述箱体内部的方向进行翻折,形成第一翻折部;且所述第一翻折部均与所述第一侧板本体相垂直;
第二侧板,包括第二侧板本体,所述第二侧板本体的四个边缘端均朝向远离所述箱体内部的方向进行翻折,形成第二翻折部;且所述第二翻折部均与所述第二侧板本体相垂直;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且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箱壳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箱壳内,且所述分隔板包括,
分隔板本体,所述分隔板本体的四个边缘端均朝向同一侧进行翻折,形成分隔翻折部;且其中两个侧边缘端的分隔翻折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本体和第二侧板本体相连接;
且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箱壳内部分成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优选的,所述箱壳还包括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包括,
第三侧板本体,所述第三侧板本体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垂直;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一翻折部和第二翻折部相接;且所述第三侧板本体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处设置有门体;
第三翻折部,所述第三翻折部是通过第三侧板本体的四个边缘端均朝向远离所述箱体内部的方向进行翻折形成的,且所述第三翻折部的宽度大于门体的厚度,使得所述门体能够嵌入所述第三侧板内。
优选的,所述箱壳还包括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四侧板包括,
第四侧板本体,所述第四侧板本体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垂直;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一翻折部和第二翻折部相接;
第四翻折部,所述第四翻折部是通过第四侧板本体的四个边缘端均朝向远离所述箱体内部的方向进行翻折形成的。
优选的,所述箱壳还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水平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分隔板均垂直设置于所述顶板和底板之间;
所述顶板和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第三翻折部、第四翻折部及分隔翻折部之间通过铆接相连接形成所述箱壳;
其中,通过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分隔板、顶板及底板围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四侧板、分隔板、顶板及底板围成所述第二腔室。
优选的,所述箱壳内还设置有相对且平行设置的两个滑轨,
所述第一侧板本体和第二侧板本体的内壁分别水平设置有滑轨,两滑轨相对且平行设置,且所述滑轨沿着第一侧板本体和第二侧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由第一腔室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腔室的另一端;
所述功率模块的两侧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滑轨对应设置,且所述滑轨卡于所述滑槽内,使得所述功率模块能够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
优选的,所述功率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装置,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第二定位装置;在功率模块滑动至第一腔室内时,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与所述第二定位装置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箱壳的顶端四角处均设置有吊耳,所述吊耳包括水平端和竖直端,所述水平端为所述第三侧板上端部的第三翻折部和第四侧板上端部的第四翻折部;所述竖直端为所述第三侧板两侧的第三翻折部和和第四侧板两侧的第四翻折部;所述水平端与相对应的竖直端通过角焊相连接形成所述吊耳,且所述水平端上设置有设备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水平端与竖直端的相接处设置有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磁悬浮列车车下箱体,通过将箱体设置为单层箱体,且将箱体内的腔室分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由此可实现电气元件的分类放置。即通过将电气元件按照出现故障的概率分成高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次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低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通过将高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设置于功率模块上,且功率模块滑动设置于第一腔室内,且能够通过第一开口滑出第一腔室,由此当功率模块上的电气件出现故障时,只需将功率模块拉出,即可对电气件进行检修,采用此结构省时省力,易操作,仅需一人即可完成。
同时,次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组件设置于第一腔室的箱壳端面上,当其出现故障时,只需将功率模块拉出,此时第一腔室具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维修。然而,对于不易出现故障的电气组件设置于第二腔室中,只有此组电气件出现故障时,需要对箱体进行拆卸,从而极大的降低的拆卸箱体的概率,有效的降低了维修的工作量及难度,通常仅需一名工作人员就能够完成,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下箱内的电气元件拆装及维护比较困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整体结构示意图1;
图2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内功率模块滑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中箱壳的爆炸图1;
图5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中箱壳的爆炸图2;
图6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中箱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1;
图7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中箱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2;
图8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中箱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3;
图9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中功率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2;
图11为本发明中磁浮列车车下箱体的无门体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中图11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箱壳;110、第一侧板;111、第一侧板本体;112、第一翻折部;120、第二侧板;121、第二侧板本体;122、第二翻折部;130、第三侧板;131、第三侧板本体;132、第三翻折部;140、第四侧板;141、第四侧板本体;142、第四翻折部;143、第二开口;150、顶板;151、拆卸版;160、底板;2、功率模块;21、滑槽;22、散热片;23、散热风道;24、高连接器;25、低连接器;26、锁紧件;27、固定件;3、分隔板;31、分隔板本体;32、分隔翻折部;33、第一散热孔;4、第一腔室;41、第一开口;5、第二腔室;6、门体;61、门本体;62、门框;63、第二散热孔;7、滑轨;8、吊耳;81、吊耳垫块;9、加强筋;10、第一定位装置;11、风机保护罩;12、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属于“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时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简介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车下箱内的电气元件拆装及维护比较困难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磁悬浮列车车下箱体,通过将箱体设置为单层箱体,且将箱体内的腔室分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由此可实现电气元件的分类放置。即,通过将电气元件按照出现故障的概率分成三组,即高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次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低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通过将高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设置于功率模块上,且功率模块滑动设置于第一腔室内,且能够通过第一开口滑出第一腔室,由此当功率模块上的电气件出现故障时,只需将功率模块拉出,即可对电气件进行检修,采用此结构省时省力,易操作,仅需一人即可完成。同时,次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组件设置于第一腔室的箱壳端面上,当其出现故障时,只需将功率模块拉出,此时第一腔室具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维修。然而,对于不易出现故障的电气组件设置于第二腔室中,只有此组电气件出现故障时,需要对箱体进行拆卸,从而极大的降低的拆卸箱体的概率,有效的降低了维修的工作量及难度,通常仅需一名工作人员就能够完成,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下箱内的电气元件拆装及维护比较困难。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种磁浮列车车下箱体,包括,
箱壳1,所述箱壳1内设置有第一腔室4和第二腔室5,且所述第一腔室4上设有第一开口;
功率模块2,所述功率模块2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4内,且在外力作用下能够通过所述开口滑出第一腔室4;
电气元件,所述电气元件包括,
第一类电气组件,所述第一类电气组件为高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所述第一类电气组件集成于同一个电路板上,且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功率模块2上;
第二类电气组件,所述第二类电气组件为次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所述第二类电气组件设置于所述箱壳1的端面上;
第三类电气组件,所述第三类电气组件为低概率出现故障的电气件;所述第三类电气组件设置于所述箱壳1的第二腔室5内。
如图1至图4所示,箱壳1包括第一侧板110、第二侧板120、分隔板3、第三侧板130、第四侧板140、顶板150、底板160。
第一侧板110包括第一侧板本体111,第一侧板本体111的四个边缘端均朝向远离所述箱体内部的方向进行翻折,形成第一翻折部112;且第一翻折部112均与所述第一侧板本体111相垂直。具体而言,第一侧板110为具有一定厚度、硬度的矩形板状结构,其竖直设置于顶板150与底板160之间,且第一侧板110与顶板150和底板160相垂直,对第一侧板本体111四个边缘处进行向外翻折,所述向外翻折即为朝向远离箱体内部的方向,使得此翻折部位于箱体外部,且第一翻折部112均位于第一侧板本体111的同一侧,同时,相邻的第一翻折部112的边缘搭接处通过角焊连接于一体以增强第一侧板110强度并更好地保证箱体边角部位的密封性能。
第二侧板120包括第二侧板本体121,所述第二侧板本体121的四个边缘端均朝向远离所述箱体内部的方向进行翻折,形成第二翻折部122;且所述第二翻折部122均与所述第二侧板本体121相垂直;所述第一侧板110与第二侧板120相对且平行设置。具体的,第二侧板120为具有一定厚度、硬度的矩形板状结构,其竖直设置于顶板150与底板160之间,且第二侧板120与顶板150和底板160相垂直,同时,第二侧板120与第一侧板110间隔且平行设置,通过对第二侧板本体121四个边缘处进行向外翻折,所述向外翻折即为朝向远离箱体内部的方向,使得此翻折部位于箱体外部,且第二翻折部122均位于第二侧板本体121的同一侧,同时,相邻的第二翻折部122的边缘搭接处通过角焊连接于一体以增强第二侧板120强度并更好地保证箱体边角部位的密封性能。
其中,第一侧板本体111和第二侧板本体121的内壁分别水平设置有滑轨7,两滑轨7相对且平行设置,且滑轨7沿着第一侧板本体111和第二侧板本体121的长度方向由第一腔室4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腔室4另一端。具体而言,滑轨7优选为四棱柱结构,其由箱体的开口端向箱体内延伸,即由第一腔室4的开口处向第一腔室4的内部延伸,且滑轨7的长度与第一腔室4的深度相一致,即滑轨7仅设置于第一腔室4内。
分隔板3,所述分隔板3设置于所述箱壳1内,且所述分隔板3包括分隔板本体31,所述分隔板本体31的四个边缘端均朝向同一侧进行翻折,形成分隔翻折部32;且其中两个侧边缘端的分隔翻折部32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110和第二侧板120相连接;且所述分隔板3将所述箱壳1内部分成所述第一腔室4和第二腔室5。具体而言,分隔板3为具有一定厚度、硬度的矩形板状结构,其竖直设置于顶板150与底板160之间,且分隔板3与顶板150和底板160相垂直。同时,分隔板3设置于第一侧板110和第二侧板120之间,分隔板3的一侧边的分隔翻折部32与第一侧板本体111相连接,其另一侧边的分隔翻折部32与第二侧板本体121相连接,其顶端的分隔翻折部32与顶板150相连接,其底端的分隔翻折部32与底板160相连接。通过设置此分隔板3,使得箱体内的纵向空间被分成两部分,即形成第一腔室4和第二腔室5。对于第一腔室4和第二腔室5尺寸的设计,需要根据实际功率模块2及其他电气元件的尺寸进行分隔。同时,如图6中a处所示,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0与第二侧板120均采用的外翻结构,即翻折部朝向箱体外部,使得分隔板3可以直接进行安装,不需要切割避障,极大的提高了结构刚度,同时大大的减少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侧板130包括第三侧板本体131和第三翻折部132,第三侧板本体131与所述第一侧板110和第二侧板120相垂直;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一翻折部112和第二翻折部122相接;且第三侧板本体13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41,第一开口41处设置有门体6,具体的,如图3和4所示,门体6包括门本体61和门框62,门框62安装于第一开口41处,门本体61安装于门框62上,且门本体61的四个角处均设置有螺栓,门框62对应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拉铆螺母,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使得门本体固定设置于门框上。第三翻折部132是通过第三侧板本体131的四个边缘端均朝向远离所述箱体内部的方向进行翻折形成的,且所述第三翻折部132的宽度大于门体6的厚度,使得所述门体6能够嵌入所述第三侧板130内。具体而言,第三侧板130为具有一定厚度、硬度的矩形板状结构,其竖直设置于顶板150与底板160之间,且第三侧板130与顶板150和底板160相垂直,同时,第三侧板130分别与第一侧板110、第二侧板120相垂直,且第三侧板本体1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翻折部112和第二翻折部122相连接。同时,第三侧板本体131的第二开口的尺寸与门体6相配合,使得门体6能够设置于第三侧板本体131上,通过此门体6能够便于后期箱体内部电气件的检修。本实施例中,第三侧板130上侧的第三翻折部132向外翻折的宽度必须要大于门体6的厚度,同时两侧的第三翻折部132的上端部也要大于门体6的厚度,由此使得门体6嵌入箱体内部,可有效避免门板上部积聚灰尘,开门维护时可有效避免灰尘跌落至箱体内部,然而过多的灰尘会明显增加箱体内电气件的故障概率,由此通过设置此结构进一步降低了电气件的故障概率。
第四侧板140,其与所述第三侧板130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四侧板140包括第四侧板本体141和第四翻折部142,所述第四侧板本体141与所述第一侧板110和第二侧板120相垂直;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一翻折部112和第二翻折部122相接;且所述第四侧板本体141上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设置有风机;所述第四翻折部142是通过第四侧板本体141的四个边缘端均朝向远离所述箱体内部的方向进行翻折形成的。具体而言,第四侧板140为具有一定厚度、硬度的矩形板状结构,其竖直设置于顶板150与底板160之间,且第四侧板140与顶板150和底板160相垂直,同时,第四侧板140与第三侧板130相对设置,分别设置于第一侧板110和第二侧板120的两端。即第四侧板140分别与第一侧板110、第二侧板120相垂直,且第四侧板本体1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翻折部112和第二翻折部122相连接。同时,第四侧板本体141的第二开口143处设置风机,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43为两个,且风机为两个,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开口143处。通过此风机对箱体内部起到散热的作用,同时,第四侧板本体141的外壁上还设置有风机保护罩11,其罩于所述风机的外部,对风机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顶板150和底板160水平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侧板110、第二侧板120、第三侧板130、第四侧板140、分隔板3均垂直设置于所述顶板150和底板160之间;所述顶板150和底板160的四个边缘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翻折部112、第二翻折部122、第三翻折部132、第四翻折部142及分隔翻折部32之间通过铆接相连接形成所述箱壳1;其中,通过所述第一侧板110、第二侧板120、第三侧板130、分隔板3、顶板150及底板160围成所述第一腔室4;第一侧板110、第二侧板120、第四侧板140、分隔板3、顶板150及底板160围成所述第二腔室5。具体而言,底板160、顶板150为具有一定厚度、硬度的矩形板状结构,底板160和顶板150的尺寸相同,顶板150和底板160上下水平平行对称设置。进一步,顶板150上设置有第三开口,且第三开口处设置有可拆卸板151,通过此开口便于对第二腔室5的电气元件进行检修。
继续参照图2和图4,所述箱壳1的顶端四角处均设置有吊耳8,所述吊耳8包括水平端和竖直端,所述水平端为所述第三侧板130上端部的第三翻折部132和第四侧板140上端部的第四翻折部142;所述竖直端为所述第三侧板130两侧的第三翻折部132和和第四侧板140两侧的第四翻折部142;所述水平端与相对应的竖直端通过角焊相连接形成所述吊耳8,且所述水平端上设置有设备安装孔。进一步,所述水平端与竖直端的相接处设置有加强筋9。外翻式结构可在箱体端部的四个位置自然形成吊耳8,吊耳8位置只需用钣金方式做局部吊加强筋9,具有成本低、工艺性好等优点。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分隔板3上设置有第一散热孔33、门体6上设置有第二散热孔63、第四侧板140上均设置有第二开口143,所述第一散热孔33、第二散热孔63、第二开口143的位置相对设置,且其结构相同。通过设置此结构,使箱体能够进行有效的散热。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功率模块2主要包括散热片22、散热风道23、高连接器24、低连接器25、第一定位装置10、锁紧装置、导向装置、电器元件,该功率模块2模块上通过集成pcb电路板技术,将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容、驱动板等器件集成在了一个电路板上,极大地简化了结构布置,从而能够实现轻量化。由于功率模块2集成度较高,且无磁性元件重量较轻,易于维护。同时,拆除功率模块2后,箱体内部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次概率故障的电气组件(例如传感器、继电器、接触器、滤波器、滤波电容等)布置在易于操作的底板160或侧板本体上。由此,上述器件故障均不需要拆卸箱体。故障概率极低的磁性元件属于第三类电气组件,其设置于了第二腔室5内,箱体可借助叉车方便的拆卸,即使磁性元件出现故障,也能够相对方便的检修维护。具体的,如图11和图12所示,功率模块2的两侧均设置有滑槽21,所述滑槽21与滑轨7对应设置,且滑轨7卡于所述滑槽21内,使得功率模块2能够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4内。通过设置此结构,实现功率模块2的推拉功能。同时,功率模块的后端设置有第一定位装置10,分隔板3上相对应设置有第二定位装置(图中未表示出),通过此定位装置使得功率模块更加准确的滑动至准确位置,即借助此定位装置使得分隔板3上的快速连接器与与功率模块上的快速连接器对接,而后通过锁紧装置将功率模块固定在箱体内部,本实施例中锁紧装置包括说锁紧件26和固定件27。同时,功率模块底部与底板之间存在间隙12,所述间隙12处用于设置第二电气组件,使得第二类电气组件能够设置于箱体的底板160上,便于维护。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磁浮列车车下箱内部器件的维护策略做了区别处理,同时,本发明取消了内、外箱结构,但在箱体里面设置了功率模块2可推拉抽屉式模块,即将易损件、发热、重量轻的器件布置在功率模块2上,拉出功率模块2后可对其上面的电气组件进行维修,同时,次概率损伤的器件此时也具有较大维护空间,易于维护。同时,功率模块2上只布置易于损坏和重量较轻的器件,保证整个箱体与模块轻量化,模块方便组装与拆卸。进一步,本发明采用了外翻式全铆接箱体结构,即箱体的各板均采用外翻形成翻折部,并且各板之间通过铆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以上结构在兼顾强度的同时保证了箱体的密封等级,减轻了整体的重量,尺寸精度高,生产工时短;并且加工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工艺性好。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