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驮背车托部的举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驮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驮背车托部的举升装置。
背景技术:
驮背运输是指公路货车或半挂车等公路车辆装载货物后在始发地火车站自行开上驮背车,并通过铁路完成长距离运输,在到达目的地火车站后,公路车辆可自行开下驮背车并驶往最终目的地的一种便捷运输方式。
驮背车的车体一般可以包括本体部和可分离的托部,在装卸货时,可以先将托部自本体部旋转并分离出来,以方便公路车辆的开上、开下,在装卸货完成后,可以再将托部安装于本体部。
而如何提供一种驮背车托部的举升装置,使得托部能够稳定地举升并与本体脱离,并将其旋转至与斜坡过度装置衔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驮背车托部的举升装置,使得托部能够稳定地举升并与本体脱离,并将其旋转至与斜坡过度装置衔接,便于顺利地进行装卸货操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驮背车托部的举升装置,其包括底座、支撑座、支撑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设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撑座之间,所述驱动机构能够作用于所述支撑机构以升降所述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还设有旋转驱动部,所述旋转驱动部能够作用于所述托部以驱动所述托部绕其回转轴线转动。
驱动机构用于通过支撑机构驱动支撑座升降,进而带动旋转驱动部升降并与托部的下端面作用或脱离。详细的讲,当通过端部底架的升降装置将端部底架和托部整体顶升至转向架的心盘不再受力后,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举升装置举升托部,具体的,两个举升装置置于轨道上,并分别从前后两端对托部进行作用,支撑座通过驱动机构的作用带动旋转驱动部上升至其能够与托部配合作用,然后启动旋转驱动部,驱动托部绕其回转轴线转动至适当角度即可与地面的斜面过度装置配合,然后进行装卸操作。
也就是说,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举升装置,可在平稳地举升托部至预设高度后,驱动托部绕其回转轴线转动,易于实现托部在被举升后相对于支撑座之间转动,从而降低对后期用于转动托部的转动装置的要求,甚至无需转动装置的设置,以简化整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旋转驱动部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驱动轮,各所述驱动轮的轴线延长线均经过该托部的回转中心;所述驱动轮的上端面与所述托部的下端面抵接并可推动所述托部绕其回转轴线转动。
可选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支撑座的下方并分别与各所述驱动轮对应的支撑部。
可选地,所述底座设有第一滑道,所述支撑座设有第二滑道;所述支撑部包括两组对称设置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支撑座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可沿所述第一滑道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可沿所述第二滑道滑动;所述驱动机构能够作用于所述支撑组件以改变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锁定组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底座并可作用于支撑组件以改变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842)之间的夹角,且当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达到最小时,所述锁定组件能够锁定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所述锁定组件包括推杆和摇杆,所述底座还设有销座;所述推杆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段、折弯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铰接并可沿所述第一滑道滑动,所述折弯与所述驱动件铰接;所述摇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段的端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销座铰接;所述驱动件能够作用于所述折弯使所述摇杆绕所述销座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端沿所述第一滑道滑动,当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达到最小时,所述折弯位于所述销座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推杆的第一段的端部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套设有滚轮,所述底座还设有滚板,所述第一段的端部沿所述第一滑道滑动时,所述滚轮能够沿所述滚板滚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为液压缸,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推动件,所述推动件包括驱动端和动作端,所述驱动端与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动作端包括分别与各所述折弯铰接的推动杆。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上滑动轴和套设于所述上滑动轴外的滚套;所述上滑动轴穿过对称设置的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二支撑杆的顶端并可沿所述第二滑道滑动,所述滚套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并与所述支撑座抵接滚动。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下滑动轴;所述下滑动轴穿过对称设置的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支撑杆的底端以及所述推杆的第一段,并可沿所述第一滑道滑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驮背车托部的举升装置在最高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透视图;
图3是举升装置在最低位置的透视图;
图4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摇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一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9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81-底座,811-第一滑道,812-销座,813-滚板;
82-支撑座,821-第二滑道,822-安装架;
831-液压缸,8311-活塞杆,832-锁定组件,833-推杆,8331-第一段,8332-第二段,8333-折弯,8334-v字型连接件,8335-滚轮,834-摇杆,8341-凹缺口,8342-轴孔,835-推动件,8351-驱动端,8352-动作端,8353-推动杆;
84-支撑组件,841-第一支撑杆,8411-加强套,842-第二支撑杆;
85-上滑动轴,851-滚套;
86-下滑动轴;
87-驱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驮背车托部的举升装置在最高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透视图;图3是举升装置在最低位置的透视图;图4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推杆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摇杆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第一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驮背车托部的举升装置,如图1-3所示,该驮背车托部的举升装置包括底座81、支撑座82、支撑机构和驱动机构,其中,支撑机构连接于底座81和支撑座82之间,驱动机构能够作用于支撑机构以升降支撑座82,本实施例中,支撑座82的上端面还设有旋转驱动部,旋转驱动部能够作用于托部以驱动托部绕其回转轴线转动。
其中,驱动机构用于通过支撑机构驱动支撑座82升降,进而带动旋转驱动部升降并与托部的下端面作用或脱离。详细的讲,当通过端部底架的升降装置将端部底架和托部整体顶升至转向架的心盘不再受力后,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举升装置举升托部,具体的,两个举升装置置于轨道上,并分别从前后两端对托部进行作用,支撑座82通过驱动机构的作用带动旋转驱动部上升至其能够与托部配合作用,然后启动旋转驱动部,驱动托部绕其回转轴线转动至适当角度即可与地面的斜面过度装置配合,然后进行装卸操作。
也就是说,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举升装置,可在平稳地举升托部至预设高度后,驱动托部绕其回转轴线转动,易于实现托部在被举升后相对于支撑座82之间转动,从而降低对后期用于转动托部的转动装置的要求,甚至无需转动装置的设置,以简化整体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旋转驱动部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驱动轮87,驱动轮87的上端面与托部的下端面抵接并可推动托部绕其回转轴线转动。每个举升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驱动轮87,各驱动轮87的轴线延长线均经过该托部的回转中心,并沿托部的下端面均匀设置,支撑座82的上端面设有用于安装驱动轮87的安装架822,同一举升装置的各驱动轮87用于从一端对托部进行旋转驱动,每个驱动轮87的上端面与托部的下端面抵接,当驱动轮87转动时能够带动托部的一端偏转,而两个举升装置的驱动轮87在两端同时向不同的方向(一端向左、另一端向右)转动时,能够从两端作用于托部使其绕其回转轴线转动,具体的,回转轴线可以通过设于地面的回转轴线形成,将回转轴线与托部的下端面配合,二者沿竖直方向不受力,托部能够绕回转轴线转动。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轮87的数量为两个,还可以是三个或多个等间隔设置,保证两个举升装置能够从两端对托部进行稳定的支撑和旋转驱动。并且托部在绕其旋转轴线转动时,该托部和第二支撑座82之间通过驱动轮87形成滚动摩擦,进而可减小二者之间的磨损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机构包括设于支撑座82的下方并分别与各驱动轮87对应的支撑部。也就是说,每个驱动轮87的下方均对应设有一个支撑部,支撑部的数量不小于驱动轮87的数量,由于该举升装置通过驱动轮87与托部的端部抵接从而对托部进行举升,因此,驱动轮87所受压力较大,每个驱动轮87对应设有一个支撑部对其进行支撑,可在保证该举升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对支撑座82的强度要求。
在上述实施例中,底座81设有第一滑道811,支撑座82设有第二滑道821,支撑部包括两组对称设置的支撑组件84,该支撑组件84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841和第二支撑杆842两个支撑杆,其中,第一支撑杆841的顶端与支撑座82铰接,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可沿第一滑道811滑动,第二支撑杆842的底端与底座81铰接,第二支撑杆842的顶端可沿第二滑道821滑动,驱动机构能够作用于支撑组件84以改变第一支撑杆841和第二支撑杆842之间的夹角,从而改变支撑座82距离底座81的高度。
当驱动组件作用于支撑组件84使得第一支撑杆841和第二支撑杆842之间的夹角减小时,该支撑组件84的高度增大,从而带动支撑座82相对于底座81上升,进而将驮背车的托部向上举升至预设高度(原位),即可通过旋转驱动部对托部进行旋转驱动操作,而托部装卸完成后,旋转驱动装置反向驱动托部转动至原位,驱动组件作用于支撑组件84使得第一支撑杆841和第二支撑杆842之间的夹角增大,使支撑组件84的高度减小,从而带动支撑座82相对于底座81下降至托部与端部底架配合,然后再通过升降装置驱动端部底架和托部一同下降并与本体配合。或者,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支撑组件84设置为剪刀叉或可伸缩的套管的结构,而将支撑组件84设置为两个交叉并可相对转动的支撑杆可简化整体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和锁定组件832,该驱动件设于底座81并提供动举升的力源,具体的,该驱动件能够作用于支撑组件84以改变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当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达到最小即支撑座82上升至最高位置后,锁定组件832能够锁定两个支撑杆的相对位置,即保持支撑组件84的状态不变,使得支撑座82的高度位置稳定,避免由于驱动件发生突然失效等情况导致支撑座82跌落,从而保证该举升装置使用状态下能够对端部底架提供稳定的支撑。
进一步的,上述锁定组件832包括推杆833和摇杆834,同时底座81还设有销座812,具体的,如图7所示,推杆83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段8331、折弯8333和第二段8332,其中,折弯8333与驱动件铰接,第一段8331的端部与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铰接并可沿第一滑道811滑动,摇杆834的一端与第二段8332的端部铰接,摇杆834的另一端与销座812铰接;驱动件能够作用于折弯8333并带动摇杆834绕销座812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沿第一滑道811滑动,当两个之间的夹角达到最小时,折弯8333位于销座812的上方。
详细的讲,折弯8333的开口向下,摇杆834铰接于第二段8332和销座812之间,驱动件能够作用于折弯8333,并带动摇杆834绕其和销座812之间的铰接点转动,进而带动推杆833绕折弯8333和驱动件之间的铰接点转动,而第一段8331绕铰接点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二支撑杆842移动,由于第一滑道811的限制,该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仅能够沿第一滑道811滑动,以实现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夹角的改变。
当第一支撑杆741沿第一滑道711滑动至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夹角最小使支撑座82上升至最高位置时,折弯8333刚好位于销座812的上方,驱动件不再作用,此时,若驱动件发生故障导致其推力不足时,该驱动件对支撑组件84的驱动作用撤除,而托部仍继续下压支撑座82,并使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角度有增大的趋势,由于折弯8333的开口向下并位于销座812的正上方,此时,竖直向下的压力无法将推杆833横向移动,进而限制了摇杆834的转动以及第一支撑杆841沿第一滑道811的滑动,从而可保持各支撑组件84的状态不变,即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夹角不变、支撑座72的高度不变,稳定性更好。
通过上述锁定装置的设置,可使得当驱动件通过支撑组件84使得支撑座82升至最高位置时能够实现各支撑组件84之间的自动锁定,此种状态下,竖直方向的力无法改变各支撑组件84的状态,仅有在需要将支撑座82下降时,通过驱动件提供反向作用力使得推杆833横向移动至折弯8333与销座812脱离时,可实现解锁并带动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沿第一滑道811反向移动直至支撑座82下降至最低状态(如图3所示)即可。该锁定组件832可在实现支撑座82的升降的同时实现锁定和解锁,无需额外提供锁定部件,可简化整体结构并简化操作,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操作便捷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推杆833的第一段8331的端部设有连接轴,该连接轴套设有滚轮8335,如图4所示,底座81还设有滚板813,滚轮8335能够沿滚板813滚动。具体的,该第一段8331的端部可以是设有凹槽,连接轴设于凹槽的两侧壁之间,或者,还可以将该推杆833设置为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v字型连接件8334的结构,两个v字型连接件8334朝向第一段8331的端部之间设有上述连接轴,该连接轴外套设有滚轮8335(如图7所示)。
驱动件作用于折弯8333使推杆833绕折弯8333和驱动件之间的铰接点转动时,推杆833的第一段8331的端部能够通过滚轮8335与底座81的滚板抵接并滚动,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841的下端沿第一滑道811滑动时,滚轮8335沿底座81滚动,减小阻力的同时还能够减小第一段8331和底座81之间的摩擦磨损,保证使用寿命。并且,当滚板813发生磨损后对其进行更换,从而保证底座81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摇杆834朝向销座812的一端设有凹缺口8341,且凹缺口8341的两侧壁以及销座812分别设有轴孔8342,销座812设于凹缺口8341内并通过穿过轴孔8342的销轴可旋转连接。或者,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摇杆834的一端设于销座812的一侧并通过销轴连接,而摇杆834设有凹缺口8341且销座812位于凹缺口8341内,可使得二者连接的更稳定,避免发生偏斜卡滞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机构还包括推动件835,驱动件为液压缸831,其中,推动件835包括驱动端8351和动作端8352,驱动端8351与液压缸831的活塞杆8311连接,动作端8352设有至少两个推动杆8353,各推动杆8353分别与各推杆733的折弯(7333)底端铰接。也就是说,推动杆8353的数量与支撑部和驱动轮87的数量相同,当驱动轮87的数量为两个时,该推杆833的动作端8352的两个推动杆8353呈u型结构(如图6所示),通过同一个驱动件同时驱动各支撑部作用并带动支撑座82升降,具体的,液压缸83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各液压缸831可通过推动件835同时对各支撑组件84进行作用,保证各支撑组件84能够同步举升,稳定性好。
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驱动件设置为电机、齿轮和齿条或者电机、丝杆和螺母,在此不做具体限制。而通过液压缸831驱动可使得整体结构更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举升装置还包括上滑动轴85和套设于上滑动轴85外的滚套851,支撑座82的两侧通过对称设置的支撑组件84与底座81连接,上滑动轴85穿过对称设置的支撑组件84的第二支撑杆842的顶端,并可沿第一滑道811滑动,滚套851位于两个第二支撑杆842之间并与支撑座82抵接滚动。也就是说,支撑组件84与支撑座82之间通过滚套851作用以保证支撑组件84对支撑座82之间的支撑力,稳定性好,同时,该滚套851设于两个第二支撑杆842之间,还能够对二者进行限位避免二者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影响托部的升降。
进一步的,该举升装置还包括下滑动轴86,下滑动轴86穿过对称设置的支撑组件84的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以及推杆833的第一段8331,并可沿第一滑道811滑动。通过下滑动轴86的设置可实现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可沿第一滑道811滑动,并且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与推杆833的第一段8331的端部铰接,可简化整体结构。
更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两侧分别设有套设于下滑动轴86外的加强套8411。该加强套8411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可对该第一支撑杆841的底端进行限位,减小其两侧分别与底座81及推杆833的第一端之间的间距,避免发生偏斜的情况,稳定性好。
在上述实施例中,底座81和支撑座82分别设有侧板,第一滑道811和第二滑道821均为设于侧板的长条孔。或者,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滑道811和第二滑道821设置为滑轨或滑槽的结构,而长条孔的结构设置较为简单,可简化制作工艺。
另外,本实施例中,上述各部件之间的铰接连接均可采用销轴或圆销连接,并通过垫圈、开口销对销轴或圆销进行限位。两个支撑杆交叉设置并可分别绕交叉点转动,二者之间也可以通过上述销轴或圆销的方式连接,或者,还可以将销轴固设于其中一个支撑杆,另一个支撑杆设置销孔,销轴穿过销孔并通过垫圈和开口销限位均可。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