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用于轨道车辆的联接系统和车厢结构以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02-04 16:02:16|225|起点商标网
用于轨道车辆的联接系统和车厢结构以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联接系统,所述联接系统包括可相互联接的联接器半部,所述联接器半部能够分别安装到轨道车辆的车厢结构上,并且每个联接器半部包括具有联接部段的联接杆和轴承座,联接部段通过联接杆在一侧支承在该轴承座上,并且联接系统还包括壳套,两个联接器半部的联接部段能通过壳套被夹紧。



背景技术:

由多个车厢形成的轨道车辆(换句话说,多节式轨道车辆)需要在各个车厢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这种可拆卸的连接以联接器的形式实现,其在轨道车辆领域中存在各种已知类型。

在这种情况下,已知的解决方案是所谓的螺栓联接器。为了调节联接器所提供的螺纹元件在此直接处于力流中,该力流从一个车厢到下一个联接的车厢形成。这特别是在螺栓联接器的承载能力方面已证明是不利的。此外,要连接的车厢的相对定位是耗费的,因为在借助螺纹元件缩短螺栓联接器的情况下总需要车厢的轴向进给。

在承载能力方面,例如所谓的中央缓冲联接器提供了替代方案。还已知这样的联接器类型,其中第一车厢具有带有铰接支承的圆销的第一轴承座,而另一个车厢具有带有u形切口的另一个轴承座。然后将销子一定程度地插入或者挂入u形切口中以用于联接,并利用固定元件防止从u形切口弹出。由于挂入,因此第一车厢和另一车厢在竖直方向和纵向上都需要耗费的相对定位。

然而,在现代轨道车辆和列车编组的组装中,存在这样的应用,其中待联接的元件(或沿其纵向)的轴向移动性受到限制。例如,当相邻的车厢体共用一个共同的底盘以便支承在轨道中时就是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单个的车厢体降至共用的底盘或者降至相邻车厢体上的支承装置上。这大大增加了对组装技术的需求,特别是所使用的升降装置。

上述的具有壳套的联接器也是已知的,壳套用于径向夹紧两个联接器半部的联接部段。这对于本实用新型是通用的。在该解决方案中,壳套包括两个半壳,半壳接合在锥形的并且相对于联接杆的纵轴线同心地构成的夹紧面上。联接杆本身具有端侧的、平坦的表面,这些表面由于夹紧而彼此贴靠。联接杆的同轴对准无法仅借助壳套实现,因为为了确保夹紧、半壳仅允许贴靠在夹紧面上。为了使联接杆轴向对齐,端面平面通常具有定心心轴,因此在该解决方案的变型中,在半壳夹紧之前必须实现轴向进给运动,以便实现定心芯轴与相应的定心凹口的嵌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联接系统,即使在竖向进给之后联接器半部的横向于竖向进给的运动不再可能,借助该联接系统也可以实现已竖向相互接近(或进给)的联接器半部的简单和可靠的联接过程。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联接系统。所述联接系统包括可相互联接的联接器半部,所述联接器半部能够分别安装到轨道车辆的车厢结构上。所述联接器半部在此分别包括具有联接部段的联接杆。所述联接器半部还分别包括轴承座,所述联接部段通过联接杆在一侧支承在所述轴承座上。所述联接器半部还分别包括设在所述联接部段上的定心肩以及设在所述联接部段上的第一形状配合表面。所述第一形状配合表面至少部分地朝向所述轴承座。所述联接器半部还分别包括支撑在轴承座上的第二形状配合表面,所述第二形状配合表面至少部分地朝向第一形状配合表面。此外,在至少一个联接器半部中,所述联接杆至少沿其纵轴线可移动地支承在所述轴承座上,并且至少一个弹性元件布置在所述联接杆和轴承座之间,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元件至少反作用于所述联接杆朝其联接部段的方向的纵向位移。此外,在至少另一个联接器半部中,至少一个另外的弹性元件布置在轴承座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之间,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弹性元件至少反作用于所述第二形状配合表面朝轴承座的方向的位移。此外,所述联接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壳套,所述壳套具有用于每个形状配合表面的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并且所述壳套还包括至少一个与两个联接器半部的定心肩互补的定心表面。

换句话说,联接系统包括两个联接侧,每个联接侧可以作为单独的组件安置到车厢车身、车厢或者轨道车辆的其他待连接的元件上。两个组件分别具有至少一个联接杆,用于当组件连接时在组件之间传递拉力和压力。联接杆在一侧支承在轴承座上,其中联接部段从轴承座突出出来,换句话说,它悬出地支承在轴承座上。在联接部段中通过壳套能够实现联接侧的机械连接。如果联接系统在每侧包括多于一个联接杆,即如果它是缩放的,那么一侧的多个联接杆可以共用轴承座。轴承座还用于将联接侧连接到轨道车辆结构上。联接部段包括定心肩,也即与所属联接杆的纵轴线定心的并且处理配合的、具有定心直径的区域。但是,定心肩不必与各自的联接杆一体式地制成。换句话说,它也可以设计为单独的部件。定心肩可以仅由安装在联接杆上的单件式或多件式套筒形成,该套筒又具有定心直径。联接杆本身可以制成例如转动部件。因此,所述结构可以很容易地旋转对称地制造。还优选的是,旋转对称性不是强制性的前提条件,因此仅通过示例的方式也可以使用铣削或以其他方式制造的部件。用于上述配合的对应件由壳套形成。根据定义,壳套由至少两个壳、例如半壳构成。优选地,壳体由半成品制成,例如中空圆柱形半成品。这可以例如在车削工艺中在内侧进行处理,以便在那里产生具有配合的定心表面。随后,可以沿纵向分割加工的半成品以产生半壳。可以理解的是,定心表面适配于待夹紧的联接杆的定心肩,并且还可以选择相应的半成品和制造方法作为这里描述的替代方案。此外,当在分离缝处分割半成品时,限定了另外的尺寸并相应地去除了材料。这用于将定心肩牢固地夹紧或径向夹紧在内定心表面上。例如应该注意的是,内部的定心表面也可以具有空间上分离的区域,其原则上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定心直径,例如用于联接不同厚度的联接杆。在联接部段上设置第一形状配合表面。它在连接状态下用于至少部分地形状配合地传递联接杆之间的纵向力、优选是拉力。原则上,第一形状配合表面以及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所有其他功能表面也可以在空间上分开。从概念上讲这里没有区别,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空间上分开的子区域都代表一个功能单元。第一形状配合表面可以例如设置在定心肩自身的一个侧面上。但是它也可以在联接杆的与定心肩不同的部段上制成或者也可以在独立的并且设置在联接部段上的元件上制成。例如,还可以在同一个单独的部件上制造第一形状配合表面和(如上所述的)定心肩并将其安装在联接杆上。与第一形配合表面相对的存在第二形状配合表面。它由轴承座制成或设置在可支撑在轴承座上的独立元件上。它用于在联接状态下至少部分地形状配合地传递在联接杆之间的纵向力,优选是压力。两个联接杆中的至少一个在其轴承座中可纵向移动,因此当它们彼此相对时,适用于增大或缩小联接部段之间的间隙。联接杆在其纵向运动中与弹簧元件有效连接,该弹簧元件在负载下(例如压缩负载)努力扩大联接杆之间的间隙。在另一个联接杆的侧面上,第二形状配合表面与另一个弹簧元件有效连接,该第二形状配合表面在此可移动地支承在联接杆的纵向方向上。该另外的弹簧元件处于在负载下(例如压缩负载)努力缩小第二形状配合表面和与其对置的第一形状配合表面之间的间距。相对的第一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一起形成空腔,该空腔的横截面优选为梯形,并且其宽度可通过移动第一或第二形状配合表面而改变。

上述壳套的尺寸设置为,它们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形成与该空腔互补的主体。这在横截面上也可以是梯形的。腔体和主体的梯形形状的几何特性彼此匹配,使得主体可以插入腔体中,同时使形状配合表面与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配合,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或第二形状配合表面通过将势能引入到至少一个弹簧元件中而进行位移。以这种方式,壳套与两个联接部段啮合。在此,连接器部段的定心肩在壳套的互补的定心面上彼此定向,使得联接杆同轴地定向。壳套的主体的梯形形状的尺寸优选地这样设定,使得当联接部段径向定心时它不会碰到空腔的梯形形状的底部。壳套的壳体可以例如通过螺栓夹紧。壳套的尺寸这样设定,使得在联接杆之间总是存在间隙。

所有这些在联接状态下导致在操作力的有效性中的以下功能:在没有操作力的有效性时,壳套与定心肩仅沿径向夹紧,其中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由于弹簧元件的原因、无缝隙地贴靠在第一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上。在发生拉力的情况下,形成从联接器半部的轴承座通过联接杆进入其第一形状配合表面的力流。其将拉力形状配合地、通过面压紧、传递到壳套或主体的相应的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力流现在穿过壳套的壳体、直至另外的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其贴靠在另外的联接器半部的联接部段的第一形状配合表面上。在面压紧的情况下,拉力又形状配合地传递到第一形状配合表面,并且从那通过联接杆导入轴承座。

在出现压力的情况下,形成不同的力流。该力流从联接侧的轴承座开始延伸到第二形状配合表面,而不是通过联接杆,而是在联接杆旁边经过。第二形状配合表面在面压紧的情况下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将压力传递到壳套或主体的相应的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然后,力流又穿过壳套的壳体到达另一个联接侧,并且在那里从壳套经过第二形状配合表面到达轴承座。联接杆本身也不传导压力。

所示实用新型提供了许多优点。因此,首先预先定位两个分别承载联接器半部的、具有高度差的车厢结构。接下来是仅仅竖向接近车厢结构,即横向于联接杆的纵向,例如采用传统的提升技术。然后壳套可径向安装在联接部段上。联接部段在此可靠地定心。同时,通过第一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的位移、在纵向上补偿两个联接器半部的相对位置的任何现有偏差,而不需要在纵向上完全重新定位车厢结构。因此,仅通过竖向接近轿厢结构就实现了简单、安全且无间隙的连接。通过有利地分离用于压力和拉力的载荷路径来实现无间隙性。关于纵向上的位置偏差涵盖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例如,如果联接部段之间的距离太大,则首先将壳套放置在其中一个联接部段上,其中主体在另外的联接侧上沿纵向错开地安置在空腔上。通过夹紧壳套并利用第一形配合表面与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的楔形效应,另一个联接侧的联接杆沿壳体套管的方向沿纵向被拉动直到主体完全插入腔体。相对地,如果联接部段的距离太小,则通过将第二形状配合表面推离壳套而进行补偿。联接部段在纵向上的可补偿位置偏差的数量极限由壳套和第一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以及弹簧元件的几何形状确定。因此,通过适当设计这些元件,它们可灵活地适配。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定心期间横向于联接杆的纵轴线的轻微的残余偏差可以例如通过提升技术来补偿,或也可通过在支承至少一个可纵向移动的联接杆时始终存在的间隙来补偿。为此,联接杆的结构弹性也可以承担一定的量。

优选地,多个弹性元件中的一个是可预紧的。为此,可以提供合适的形状元件或可调节的形状元件。

预紧力提供的优点是,从一开始就存在定义的运行状态,并且例如避免振动并且简化了联接过程。通常,弹性元件的特性以及可能的预紧力基于期待的运行力和安全系数设计。

优选地,在至少一个联接器半部中,所述联接杆至少沿其纵轴线可移动地支承在所述轴承座上,并且至少一个弹性元件布置在所述联接杆和轴承座之间,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元件至少反作用于所述联接杆朝其联接部段的方向的纵向位移,并且至少一个另外的弹性元件布置在轴承座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之间,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弹性元件至少反作用于所述第二形状配合表面朝轴承座的方向的位移。

这提供的优点是,可以更灵活地设计联接行为,因为可以组合不同弹性元件的特性。此外,这有助于实现预紧的系统状态。而且,在单个弹性元件失效的情况下的安全性也提高了。

进一步优选地,两个联接器半部均以这种方式形成。这加强了刚才描述的优点。进一步优选地,在至少一个联接器半部中,所述联接杆至少沿其纵轴线可移动地支承在所述轴承座上,并且至少一个弹性元件布置在所述联接杆和轴承座之间,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元件至少反作用于所述联接杆朝其联接部段的方向的纵向位移,这种至少一个联接器半部包括至少一个在所述轴承座和第一形状配合表面之间作用的轴承间隔元件。

这提供的优点是,始终保持轴承座和第一形配合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由此简化了联接过程。此外,联接杆可以有利地预紧在轴承间隔元件和轴承座上。

轴承间隔元件可以直接由轴承座形成,或者包括一个或多个单独的部件。例如,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轴承间隔套筒。例如,轴承间隔元件可以支撑在第一形状配合表面的区域中并且支撑在具有第二形配合表面的部件上。具有第二形状配合表面的部件可以例如是轴承座本身或者其他支撑在其上的元件。

进一步优选地,两个联接器半部均以这种方式形成。这加强了刚才描述的优点。

此外优选地,至少一个联接器半部包括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形配合表面和第二形配合表面之间作用的表面间隔元件。如上所述,当第一和第二形状配合区域之间的轴承间隔元件作用时,轴承间隔元件可以承担表面间隔元件的功能。然而,表面间隔元件也可以设计成使得尽管第一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彼此支撑,但第一形状配合表面不支撑在轴承座上。

这提供的优点是,始终保持第一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从而简化了联接过程。此外,联接杆可以有利地预紧在表面间隔元件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上。

进一步优选地,两个联接器半部均以这种方式形成。这加强了刚才描述的优点。

进一步优选地,至少一个联接器半部包括在所述联接杆上沿着纵轴线或者说沿纵向可调节的元件。所述可调节元件可以是螺纹套筒、轴螺母等。

这提供的优点是,一个或多个弹性元件可以借助可调节元件被预紧。

进一步优选地,两个联接器半部均以这种方式形成。这加强了刚才描述的优点。

可调节元件还可包括轴承间隔元件或表面间隔元件。

这提供了额外的灵活性,因为相应的间距是可调节的。

进一步优选地,在至少一个联接器半部中,所述联接杆相对于轴承座可倾斜地支承。如果在用于联接杆的轴承座中设置引导结构,则引导表面可以例如是隆起的。而且,纯粹示例性地可以考虑球窝接头。

这提供的优点是,还存在公差补偿的可能性,并且简化和改善了联接部段的定心。

进一步优选地,两个联接器半部均以这种方式形成。这加强了刚才描述的优点。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形状配合表面和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至少部分地具有锥形侧表面的形状。优选地,它们整体上具有这种形状。

这提供的优点是,壳套特别易于使用并且保证了安全的形状配合和无间隙的力传递。而且,这样的表面可以很容易地制成,优选被切削。

进一步优选地,两个联接器半部均以这种方式形成。这加强了刚才描述的优点。

形状配合表面和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也可以是基本上平面的并且仅具有一个接近斜面。目标始终是便于插入壳套和安全的形状配合的力传递。

进一步优选地,弹性元件和/或另外的弹性元件由球形的、可移动的轴承构成。纯粹是示例性的,可以考虑环形结构,其优选地由聚合材料制成。纯举例来说,这里列举橡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相应的弹性元件以及缓冲弹簧,其用途在铁路车辆中是常见的。优选地,环形结构可旋转地围绕相应的联接杆被支承。

这提供的优点是,弹性元件具有良好的移动性,并且在联接系统的运行期间特别好地补偿出现的力、振动等。所有这些也减小了磨损。

优选地,提供多个弹性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车厢结构,该车厢结构具有至少一个根据前述说明的联接系统。车厢结构可以是例如车厢车身、完整的车厢或用于铁路车辆的车厢的其他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至少一个这种车厢结构的轨道车辆。轨道车辆是可以主动驱动的。它也可以只是一个车厢组合。

总之,可以说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涉及一种用于具有径向可夹紧的联接部段的轨道车辆的联接系统。夹紧通过具有相应定心表面的壳套进行。为了传递拉力和压力,在联接部段的区域中设置形状配合表面,壳套的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可以无间隙地贴靠在其上。

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想是使用径向定心的壳套,同时分离用于拉力和压力的负载路径。在此,发生形状配合的轴向力传递。这里的一个显着优点是,径向定心实现了车厢车身的编排,这通过千斤顶仅仅借助竖向运动实现。通过锥形接触表面和/或倒角或倒圆(用于轴向力传递),连同联接杆的端面的标称距离,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壳套的扩展的捕获区域。整个连接过程可以仅通过放置和拧紧壳套完成,其中在一定的公差范围内,不需要额外的步骤来对准联接杆。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性、特征和优点以及实现它们的方式方法将结合以下对实施例的描述更加清楚和明确地理解,这些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在附图中:

图1以等距视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系统,

图2以剖视图示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联接系统,

图3示出在拉力和压力作用在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联接系统中相应的力流,和

图4示出处于未联接状态下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联接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以等距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系统1。联接系统1包括第一轴承座2和第二轴承座3。第一轴承座2属于第一联接器半部4,并且第二轴承座3属于第二联接器半部5。联接器半部4、5与壳套6相互联接。与壳套6的联接在第一和第二联接部段7、8(见图2)的区域内进行,第一和第二联接部段分别配属于在该视图中隐藏的第一联接杆9以及在此可见的第二联接杆10。在所示的视图中,示出了截面ii,图2中描述了其所属的截面视图。

诸如螺栓等的连接元件没有示出。壳套6可以例如在以11标记的位置处用四个螺栓紧固。轴承座2、3还具有通孔12,用于将联接器半部4、5连接到轨道车辆的未示出的车厢结构上。

图2以截面ii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图1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系统1,并且以面向联接杆9、10的纵轴线l的视角。

从该视角可以详细地看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联接系统1的结构设计。在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联接杆9。第一联接杆9支承在第一轴承座2中。为此,第一轴承座2具有通孔13。通孔13在其内侧具有隆起的导引面14。通过隆起的导引面14,第一联接杆9可以相对于轴承座2倾斜到有限的程度。在第一轴承座2的后部,第一联接杆9借助可调节元件15固定。可调节元件15在此设计为轴螺母16。在轴螺母16和第一轴承座2之间还布置有多个弹性元件17。弹性元件17设计为球形的可移动的轴承18。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是由橡胶制成的环形结构19。另外的这样设计的弹性元件17在前侧连接在第一轴承座2上。在这些另外的弹性元件17之前布置有环形盘20,环形盘20通过两件式的套筒21、面向第一形状配合表面22地支撑在第一联接杆9的第一联接部段7的区域中。面向第一形状配合表面22的环形盘20上设有第二形状配合表面23。因此,两件式的套筒21用作第一形状配合表面22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23之间的表面间隔元件24。两件式的套筒21、连同环形盘20和设置在环形盘20上的另外的弹性元件17一起用作轴承间隔元件25。该轴承间隔元件25保持可沿其纵轴线l可移动的第一联接杆9的第一联接部段7相对第一轴承座2的间距。因此第一联接杆9通过轴承间隔元件25、轴螺母15和弹性元件17在第一联接杆的沿其纵轴线l相对第一轴承座2的可移动性方面被预紧。

如所述,环形盘20在第一联接杆9上可以沿着其纵轴线l滑移。因此,布置在环形盘20和第一轴承座2之间的另外的弹性元件17也引起环形盘20的第二形状配合表面23相对于两件式的套筒21的预紧。

关于第一联接器半部4描述的元件可以类似地在第二联接器半部5中找到。它们在那里用相同的参考符号标识并额外使用上标(’)。在存在要突出的差异的情况下,第二联接器半部5的特征带有它们自己的附图标记。因此,第二联接器半部5也具有环形盘26。然而,其不具有第二形状配合表面,而是用作压力套筒27的抵靠面。在该压力套筒27上又设有第二形状配合表面23’。在压力套筒27和第二联接杆10的第二联接部段8之间又设置两件式的套筒21’,其用作第一形状配合表面22’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23’之间的表面间隔件24’。两件式的套筒21’与压力套筒27、环形盘26和弹性元件17’一起用作轴承间隔元件25’。

在此示出的联接系统1处于联接状态。可以看出,壳套6利用相应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28与每个形状配合表面22、23、22’、23’无缝隙地贴靠。此外,壳套6通过互补的定心表面30贴靠在联接杆9、10的定心肩29、29’上。而在壳套6和两件式的套筒21、21’之间留有间隙。

在备选的且未单独示出的实施例中,相应的定心肩29、29’然而例如通过单独的元件构成,例如由两件式的套筒21、21’形成。从而与图2不同,定心肩29、29’不直接由联接杆9、10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壳套6然后将径向地贴靠在例如图2中所示的两件式的套筒21、21’上,相对地,在联接杆9、10的位于联接部段7、8中的端部部段和壳套6之间将保留径向间隙。此外,纯粹作为示例,对应于图2所示的两件式的套筒21、21’的外部轮廓的结构也可以直接地在联接杆9、10上制成。

始终重要的是,在第一和第二联接部段7、8中至少设置各一个与壳套6沿径向可夹紧的定心肩。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独立地进行具体的结构设计。

图3示出了当拉力和压力在联接系统1上作用时力流是如何呈现的。在此基于如图1和2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系统1的相同实施例。fz表示拉力的力流,fd表示压力的力流。

图3示出了在第一和第二轴承支架2、3上分别存在至少一个力传递区域31。力传递区域31可以例如在通孔12的区域中(参见图1),其中相应的轴承座2、3可以固定到例如轨道车辆的车厢结构(未示出)上。力传递区域31的确切位置取决于轴承座与支架结构的当前连接原理以及这些部件的结构设计,因此这里示出的图示纯粹是示例性的。在力传递区域31中,取决于拉力fz或压力fd的作用,用于拉力fz或用于压力fd相应的力流在相应的轴承座2、3中出现或消失。

如果联接系统1例如在压力下承载,则产生以下的压力fd的力流。同样,以下描述纯粹是示例性地从第一轴承座2朝向第二轴承座3地理解,其围绕纵轴线l轴对称存在。所描述的力流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在纵轴线l的两侧(上方和下方)产生如下:

通过其力传递区域31进入第一轴承座2的压力fd首先穿过第一轴承座、延伸至贴靠在第一轴承座2上并面向第一联接部段7的弹性元件17。力流fd继续穿过该弹性元件17进入环形盘20并进一步通过设置在环形盘20上的第二形状配合表面23进入与其贴靠的、设置在壳套6上的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28、并进而进入壳套6。力流fd然后穿过壳套6并因此从第一联接器半部4传递到第二联接器半部5。类似于此处所描述的,力流fd然后通过在位于第二联接器半部5中的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28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23’进入压力套筒27,从此进入环形盘26,进入弹性元件17’,并且从这里经由第二轴承座3从其力传递区域31流出。在此重要的是,力流fd或力流fd的载荷路径在第一和第二联接杆9、10旁边经过并且不经过它们。

相对地,如果联接系统1受到拉力,则对于拉力fz形成用于拉力fz的另外的力流,其示范性地并与从第一轴承座2至第二轴承座3的压力fd类似描述如下:

进入力传递区域31的力流fz通过第一轴承座2并到达各个弹性元件17,该弹性元件17抵靠第一轴承座2并背向第一联接部段7,或者在轴螺母16和第一轴承座2之间布置。力流fz然后通过轴螺母16进入第一联接杆9。该力流通过第一联接杆9直至到达第一联接部段7。在那里,力流fz通过第一形状配合表面22传递至与其贴靠的互补的壳套6的形状配合表面28。如针对压力fd所述地,拉力fz的力流然后横穿壳套6并且到达第二离合器半部5。然后,它通过壳套6的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28(第二联接杆10的第一形状配合表面22贴靠其上)、通过第一形状配合表面22’进入第二联接杆10。力流fz在第二联接器半部5中然后与第一连接器半部4相似地、延伸经过第二联接杆10、经过轴螺母16’、弹性元件17’和第二轴承座3,直至在第二轴承座3的力传递区域31上离开。

图4示出了处于非联接状态中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系统1。壳套6没有径向夹紧或者是第一和第二联接部段7、8在相应的定心肩29、29’上通过壳套6的互补的定心面30沿径向定心。

联接过程可以这样进行,即壳套6在定心肩29、29’上径向地沿方向r夹紧,由此第一和第二联接杆9、10同轴地定向并且然后具有共同的纵轴线l。在径向夹紧期间,至少环形盘20或第一联接杆9和至少第二联接杆10或压力套筒27沿纵轴线l轴向位移,使得第一和第二形状配合表面22、22’、23、23’分别无缝隙地贴靠在壳套6的互补的形状配合表面28上。

虽然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从其中得出其他变型。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轴承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