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陆两栖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
背景技术:
水陆两栖车是特殊用途车,其特点是具有陆地行驶和水上航行功能,自两栖车辆诞生以来,主要用在军队装备建设范畴,装备两栖车的国家虽然较多,但发展比较缓慢,多数应用在内陆江河等狭窄范围。
水陆两栖车具备汽车行驶功能,同时也具备水上航行功能,车体为各零部件的承载基体,也是路地行驶和水上航行冲击载荷的承受主体。车体内部布置动力系统、操纵系统(转向、变速、加速)、电气控制系统,车体外部布置轮式行走机构、水上推进机构。然而,现有水陆两栖车在装载运输货物后,增加了轮胎的接地比压,由此,其无法适应海域岸边的条件,在沙滩、滩涂等地形下行驶时容易下陷,进而丧失驱动力,由此,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水陆两栖车,以解决现有水陆两栖车无法适应海域岸边的条件,在沙滩、滩涂等地形下行驶时容易下陷,进而丧失驱动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车体、动力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轮式行走机构、履带行走机构及水上推进机构,所述水上推进机构包括布置于所述车体后端的喷水推进器,所述车体上安装有用于带动轮式行走机构升级的顶升机构,所述履带行走机构包括位于所述车体后端的第一履带行走装置及位于所述车体前端的第二履带行走装置,所述车体上安装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履带行走装置升降的第一升降机构,且所述车体上安装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履带行走装置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当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航行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履带行走装置抬升至所述喷水推进器的上方,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履带行走装置抬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油缸、第二油缸、转动臂、连接臂,所述转动臂为l形结构,其包括第一转臂、第二转臂,所述第一转臂与所述第二转臂的连接处开有铰接孔并铰接于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油缸铰接于所述车体上,且所述第一油缸的输出端与第一转臂自由端的端头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转臂自由端的端头铰接于所述连接臂上,所述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装置铰接连接,且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缸的输出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油缸铰接于所述转动臂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第三油缸及升降臂,所述升降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上,且所述升降臂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履带行走装置上,所述第三油缸的输出端铰接于所述升降臂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及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包括水陆分动箱,所述水陆分动箱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且所述水陆分动箱具有多个取力口,至少一个取力口与轮式行走机构的驱动桥组传动连接,至少一个取力口与喷水推进器传动连接,至少一个取力口与履带行走机构的履带驱动轮传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上推进机构包括第一喷水推进器、第二喷水推进器,所述第一喷水推进器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水陆分动箱上的第一取力口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喷水推进器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水陆分动箱上的第二取力口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喷水推进器、所述第二喷水推进器在同一水平面内,且所述第一喷水推进器、所述第二喷水推进器对称布置于所述车体的后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取力口与所述第二取力口在所述水陆两栖车左右方向上的直线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喷水推进器与所述第二喷水推进器在所述水陆两栖车左右方向上的直线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桥组包括第一驱动桥、第二驱动桥及第三驱动桥,所述第一驱动桥位于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前端,所述第三驱动桥位于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后端,所述第二驱动桥在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桥、所述第三驱动桥之间,且所述第二驱动桥在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前后方向上邻近所述第三驱动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桥组通过第三传动组件与所述水陆分动箱的第三取力口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取力口与液力自动变速器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液力自动变速器的输出端与分动器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分动器前侧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桥传动连接,所述分动器后侧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桥传动连接,且所述分动器后侧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三驱动桥传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在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履带驱动轮由液压马达驱动旋转,所述液压马达由液压泵驱动,所述液压泵与水陆分动箱的第四取力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所述一种水陆两栖车能够进行轮履互换,进而可以适应雪地、沙漠、沼泽、河流、湖泊、海岸等地形条件下的湿、软、滑路面,提供机动性和牵引力,具有良好的复杂地面通过性,此外,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航行时,后部第一履带行走装置能抬升至所述喷水推进器的上方,进而不会影响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航行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水陆两栖车采用轮式行走机构行驶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水陆两栖车采用履带行走机构行驶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向示意图;
图4为一种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航行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履带行走机构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履带行走机构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动力系统的主视图;
图8为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动力系统的俯视图。
图中:
1、车体;2、轮式行走机构;3、履带行走机构;4、第一履带行走装置;5、第二履带行走装置;6、第一油缸;7、第二油缸;8、连接臂;9、第一转臂;10、第二转臂;11、第三油缸;12、升降臂;13、转动臂。
101、发动机;102、水陆分动箱;103、第一喷水推进器;104、液力自动变速器;105、分动器;106、第一传动轴b;107、第一传动轴c;108、第三传动轴a;109、第三传动轴b;110、第三传动轴c;111、第三传动轴d;112、第三传动轴f;113、第一传动轴a;114、第二传动轴a;115、第二传动轴b;116、第二传动轴c;117、第二喷水推进器;118、第一驱动桥;119、第二驱动桥;120、第三驱动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车体1、动力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轮式行走机构2、履带行走机构3及水上推进机构,所述水上推进机构包括布置于所述车体1后端的喷水推进器,所述车体1上安装有用于带动轮式行走机构2升级的顶升机构,所述履带行走机构3包括位于所述车体1后端的第一履带行走装置4及位于所述车体1前端的第二履带行走装置5,所述车体1上安装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履带行走装置4升降的第一升降机构,且所述车体1上安装有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履带行走装置5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当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航行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履带行走装置4抬升至所述喷水推进器的上方,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履带行走装置5抬升。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履带行走装置4有2个,对称布置,第二履带行走装置5有2个,对称布置。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油缸6、第二油缸7、转动臂13、连接臂8,所述转动臂13为l形结构,其包括第一转臂9、第二转臂10,所述第一转臂9与所述第二转臂10的连接处开有铰接孔并铰接于所述车体1上,所述第一油缸6铰接于所述车体1上,且所述第一油缸6的输出端与第一转臂9自由端的端头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转臂10自由端的端头铰接于所述连接臂8上,所述连接臂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履带行走装置4铰接连接,且所述连接臂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缸7的输出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油缸7铰接于所述转动臂13上。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第三油缸11及升降臂12,所述升降臂1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1上,且所述升降臂12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履带行走装置5上,所述第三油缸11的输出端铰接于所述升降臂12上。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101及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包括水陆分动箱102,所述水陆分动箱102的输入端通过弹性联轴器与所述发动机101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且所述水陆分动箱102具有第一取力口、第二取力口、第三取力口及第四取力口,所述水陆两栖车具有第一喷水推进器103、第二喷水推进器117,所述第一喷水推进器103、所述第二喷水推进器117在同一水平面内,且所述第一喷水推进器103、所述第二喷水推进器117对称布置于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后端,所述第一喷水推进器103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水陆分动箱102上的第一取力口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喷水推进器117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水陆分动箱102上的第二取力口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取力口通过第三传动组件与水陆两栖车的驱动桥组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桥组包括第一驱动桥118、第二驱动桥119及第三驱动桥120,所述第一驱动桥118位于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前端,所述第三驱动桥120位于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后端,所述第二驱动桥119在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桥118、所述第三驱动桥120之间,且所述第二驱动桥119在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前后方向上邻近所述第三驱动桥120,所述第三取力口与液力自动变速器104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液力自动变速器104的输出端与分动器105的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分动器105前侧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桥118传动连接,所述分动器105后侧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桥119传动连接,且所述分动器105后侧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三驱动桥120传动连接;所述第四取力口与水陆两栖车的履带行走机构3的履带驱动轮传动连接,所述履带驱动轮由液压马达驱动旋转,所述液压马达由液压泵驱动,所述液压泵与所述第四取力口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轴a113、第一传动轴b106、第一传动轴c107,所述第一传动轴a113的一端通过万向节与第一取力口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一传动轴a113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一传动轴b106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b106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一传动轴c107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c107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一喷水推进器103传动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传动轴a114、第二传动轴b115、第二传动轴c116,所述第二传动轴a114的一端通过万向节与第二取力口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二传动轴a114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二传动轴b115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b115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二传动轴c116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c116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二喷水推进器117传动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第三传动轴a108、第三传动轴b109、第三传动轴c110、第三传动轴d111、第三传动轴e、第三传动轴f112,所述第三传动轴a108的一端通过万向节与第三取力口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三传动轴a108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分动器105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分动器105前侧的第一输出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三传动轴b109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b109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三传动轴c110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c1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桥118传动连接,所述分动器105后侧的第二输出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三传动轴d111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d111的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第三传动轴e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e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传动轴f112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f1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桥120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e与所述第二驱动桥119传动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取力口与所述第二取力口在所述水陆两栖车左右方向上的直线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喷水推进器103与所述第二喷水推进器117在所述水陆两栖车左右方向上的直线距离;通过采用此结构设计,使得第一喷水推进器103、第二喷水推进器117尽量敞开布置,从而使得水陆两栖车在水中航行时更为灵活。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在所述水陆两栖车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之间;上述结构设计,具有布置合理,结构紧凑的特点,且能提高水陆两栖车在陆地上行驶及在水上航行时的稳定性、灵活性。
上述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动力系统结构简单,只需要一个发动机101即可满足陆地行驶、水上航行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成本,且水陆两栖车的动力系统具有布置合理、紧凑的特点。
上述水陆两栖车使用时,当其在公路地面行驶时,履带行走机构3被抬升,采用轮式行走机构2进行行驶,当在雪地、沙漠、沼泽、河流、湖泊、海岸等地形条件下的湿、软、滑路面上行驶时,轮式行走机构2被抬升,采用履带行走机构3进行行驶,当进入水中航行时,轮式行走机构2、履带行走机构3都抬升起来,通过水上推进机构进行航行。
以上实施例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界定。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