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座椅拉线控制盒的摆件及座椅拉线控制盒的制作方法

2021-02-03 17:02:16|246|起点商标网
座椅拉线控制盒的摆件及座椅拉线控制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控制盒,特别涉及一种座椅拉线控制盒的摆件及座椅拉线控制盒。



背景技术:

拉线控制盒,作为一种用于控制拉线实现解锁和上锁的机构,经常被应用于座椅上,比如汽车座椅、高铁座椅、飞机座椅等。当由于拉线在实现对座椅靠背解锁时,一般为了安全考虑需要同时解锁两处位置,这就导致了一般座椅上会设置两根拉线,并将两根拉线同时接入控制盒内,在解锁或上锁的过程中需要由控制盒同时对两根拉线进行控制,这就导致了在控制盒内需要同时设置两个用于带动拉锁进行运动的控制机构,这样无疑就会增大整个控制盒的体积,并使得控制盒内的结构过于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拉线控制盒的摆件及座椅拉线控制盒,可在同时实现对两根两线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拉线控制盒的摆件,包括:

连接柱,包括:头端、与所述头端相对的尾端;

摆臂,包括:与所述尾端相连的旋转部、与所述旋转部相连的摆臂本体;其中,所述旋转部与所述连接柱同轴设置,所述摆臂本体由所述旋转部沿垂直于所述连接柱的轴线方向凸出形成;所述旋转部远离所述连接柱的一端还形成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与所述连接柱同轴设置;

所述摆臂本体沿平行于所述连接柱的轴线方向开设卡接孔,所述摆臂本体相对于所述旋转部的一侧开设第一卡线槽和第二卡线槽,所述第一卡线槽和所述第二卡线槽沿所述连接柱的轴线方向彼此相对且平行设置,并均与所述卡接孔连通,所述摆臂本体远离所述旋转部的一侧还开设分别与所述第一卡线槽、所述第二卡线槽和所述卡接孔连通的缺口。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拉线控制盒,包括:

上盒体,包括:盒顶、绕所述盒顶的周向环设的上盒壁,所述上盒壁远离所述盒顶的一侧为上开口侧;

下盒体,包括:盒底、绕所述盒底的周向环设的下盒壁,所述下盒壁远离所述盒底的一侧为下开口侧;其中,所述上开口侧与所述下开口侧彼此扣合,

如上所述的摆件,所述摆臂设置于所述下盒体和所述上盒体所形成的封闭区域内;所述摆臂的所述定位凸台与所述下盒体的所述盒底转动连接,所述摆臂本体绕所述定位凸台的轴线方向可摆动;

弹性部件,套接于所述定位凸台上;

其中,所述盒底沿所述摆臂本体的摆动路径设有定位柱和限位柱,所述摆臂本体位于所述定位柱和所述限位柱之间,并用于在所述定位柱和所述限位柱之间摆动;

所述盒顶沿所述连接柱的轴线方向开设上定位孔,所述连接柱自所述头端至所述尾端的方向有部分穿过所述上定位孔,并暴露于所述上盒体外,用于连接解锁手柄;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与所述定位柱相抵的固定端、与所述摆臂本体相抵的活动端,所述活动端与所述固定端沿所述摆臂本体的摆动路径彼此相对设置;

当所述摆臂本体朝所述定位柱的方向摆动时,所述活动端逐渐靠近所述固定端;当所述弹性部件进行复位时,所述活动端带动所述摆臂本体朝所述限位柱的方向摆动,并逐渐远离所述固定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借助于摆件上的卡接孔,可对两根拉线的集线器的端部实现固定,同时通过摆臂本体上的第一卡线槽和第二卡线槽可分别实现两根拉线的嵌设,因此当解锁手柄被转动时,可带动摆件的连接柱一同转动,进而带动摆臂本体进行摆动,从而使得两根拉线可在摆臂本体的摆动下实现对座椅的解锁运动,另外,借助上盒壁上的上卡线槽和下合璧上的下卡线槽构成的卡线孔,可使得两根拉线可从控制盒内引出至控制盒外,并可沿两根拉线的径向实现对两根拉线的定位,以保证拉线在运动时的稳定性。由此不难看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盒通过一个摆件即可同时实现对两根拉线的控制,从而简化了控制盒的结构,极大缩小了控制盒的体积。

另外,所述摆臂本体包括:

卡接侧,与所述旋转部相对;

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所述第一卡线槽或所述第二卡线槽的长度方向彼此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分别与所述卡接侧和所述旋转部相连;

上表面和下表面,沿所述连接柱的轴线方向彼此相对设置;所述上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所述下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连接;

其中,所述卡接孔自所述上表面朝所述下表面的方向竖直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卡线槽、所述第二卡线槽和所述缺口均开设于所述卡接侧。

另外,所述第一卡线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

所述第二卡线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

另外,所述连接柱自所述头端至尾端的方向开设若干键槽,各所述键槽绕所述连接柱的轴线方向环设。

另外,所述连接柱沿平行于所述旋转部的方向开设至少一个卡槽。

所述座椅拉线控制盒还包括:

弹性部件,套接于所述凸台上;

其中,所述盒底沿所述摆臂本体的摆动路径设有定位柱和限位柱,所述摆臂本体位于所述定位柱和所述限位柱之间,并用于在所述定位柱和所述限位柱之间摆动;

所述弹性部件套接于所述凸台上,所述弹性部件具有与所述定位柱相抵的固定端、与所述摆臂本体相抵的活动端,所述活动端与所述固定端沿所述摆臂本体的摆动路径彼此相对设置;

当所述摆臂本体朝所述限位柱的方向摆动时,所述活动端逐渐靠近所述固定端;当所述弹性部件进行复位时,所述活动端带动所述摆臂本体朝所述定位柱的方向摆动,并逐渐远离所述固定端。

另外,所述盒底沿所述凸台的轴线方向开设下定位孔,所述凸台嵌设于所述下定位孔内,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旋转部和所述盒底之间。

另外,所述上定位孔的孔壁绕所述上定位孔的轴线方向开设若干上键槽,所述下定位孔的孔壁绕所述下定位孔的轴线方向开设若干下键槽。

另外,当所述摆臂本体抵住所述限位柱时,所述卡线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卡线槽和所述第二卡线槽的长度方向相同。

另外,所述上盒壁形成若干上卡扣、所述下盒璧形成若干个下卡扣;

所述上卡扣与所述下卡扣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各所述上卡扣与唯一对应的各所述下卡扣卡接固定。

另外,所述上卡扣为所述上盒璧有部分向所述上盒体的内部内凹形成,所述下卡扣为所述下盒璧有部分向所述下盒体的内部内凹形成。

另外,所述定位柱远离所述盒底的一端开设第一连接孔,或者,所述限位柱远离所述盒底的一端开设第二连接孔;

所述上盒体的盒顶对应所述定位柱或所述限位柱,设有对接柱,所述对接柱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或所述第二连接孔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摆件与控制盒盒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拉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摆件与控制盒盒体和卡簧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摆件与解锁手柄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摆臂朝定位柱的方向运动至极限位置时,拉线控制盒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摆臂朝限位柱的方向运动至初始位置时,拉线控制盒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下盒体和摆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上盒体与下盒体在装配时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座椅拉线控制盒的摆件,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柱1和摆臂2。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柱1包括:头端11、与头端相对的尾端12。而摆臂2包括:与连接柱1的尾端12相连的旋转部21、与旋转部21相连的摆臂本体22。并且,旋转部21与连接柱1同轴设置,而摆臂本体22由旋转部21沿垂直于连接柱1的轴线方向凸出形成,同时,旋转部21远离连接柱1的一端还形成定位凸台23,并且,该定位凸台23与连接柱1同轴设置,并可实现与控制盒盒体的转动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摆臂本体22沿平行于连接柱1的轴线方向开设卡接孔221,同时,摆臂本体22相对于旋转部的一侧开设第一卡线槽222和第二卡线槽223,并且,第一卡线槽222和第二卡线槽223沿连接柱1的轴线方向彼此相对,且平行设置,同时第一卡线槽222和第二卡线槽223还均与卡接孔221连通,摆臂本体22远离旋转部21的一侧还开设分别与第一卡线槽222、第二卡线槽223和卡接孔连通的缺口229。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结合图1和图3所示,借助于摆臂本体22上的卡接孔221,可对两根拉线100的集线器200的端部201实现固定,同时通过摆臂本体22上的第一卡线槽222和第二卡线槽223可分别实现两根拉线100的嵌设。因此,当解锁手柄被转动时,可带动连接柱1一同转动,进而带动摆臂本体22进行摆动,从而使得两根拉线100可在摆臂本体22的摆动下实现对座椅的解锁运动。由此不难看出,通过一个摆件即可同时实现对两根拉线100的控制,使得整个控制盒的结构得以简化,从而极大的缩小了控制盒的体积。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摆臂本体22包括:卡接侧224、第一侧面225、第二侧面226、上表面227和下表面228。其中,卡接侧224与旋转部21相对设置,而第一侧面225和第二侧面226沿第一卡线槽222或第二卡线槽223的长度方向彼此相对设置,并且,第一侧面225和第二侧面226分别与卡接侧224和旋转部21相连。另外,上表面227和下表面228沿连接柱1的轴线方向彼此相对设置,并且,上表面227分别与第一侧面225和第二侧面226连接,而对应的下表面228同样分别与第一侧面225和第二侧面226连接。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卡接孔221自上表面227朝下表面228的方向竖直延伸形成,第一卡线槽222、第二卡线槽223和缺口229均开设于卡接侧224上。

此外,为了能够使得摆臂本体22对拉线100起到更好的卡接固定效果,如图1所示,第一卡线槽222的两端还分别延伸至第一侧面225和所述第二侧面226。而第二卡线槽223的两端同样分别延伸至第一侧面225和所述第二侧面226,从而使得第一卡线槽222和第二卡线槽223对拉线100起到更好的卡接定位效果,进一步避免了各拉线100在进行解锁运动时脱出相应卡线槽的现象。

另外,作为优选地方案,如图1所示,连接柱1自头端11至尾端12的方向还开设若干键槽13,且各键槽13绕连接柱1的轴线方向环设。从而使得整根连接柱1可构成一个花键的结构。因此,在实际应用时,结合图5所示,可在与连接柱1连接的解锁手柄400上设有对应的连接套401,并在连接套401的内壁上同样开设多个键槽(图中未标示),通过连接柱1的花键结构与解锁手柄的连接套上的各键槽的配合,可绕连接柱1的周向实现连接柱1与解锁手柄400的固定,使得解锁手柄400在转动时,连接柱1可跟随其进行一同转动,从而提高了解锁手柄在解锁时的可靠性。而为了实现连接柱1与解锁手柄沿轴线方向上的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和图4所示,连接柱1沿平行于旋转部21的方向还开设至少一个卡槽14,且该卡槽14可用于实现卡簧300的套设,并通过卡簧300可实现解锁手柄400沿连接轴1轴线方向沿连接柱1的固定。

具体地说,借助于卡簧300的回弹性能,结合图5所示,可在解锁手柄400的连接套401上开设卡槽402,因此当解锁手柄400在套接于连接柱1的过程中,可先通过压缩卡簧300的方式将卡簧300怼进连接套401中,当卡簧300被移至卡槽402时,借助于自身的回弹性能,使得卡簧300有部分可穿过卡槽402暴露于连接套401外,此时,通过卡簧300与卡槽402的配合,使得连接柱1与解锁手柄400可沿连接柱1的轴线方向实现固定,从而固定方式不但省去了相应的锁紧件,而且可方便连接柱1余解锁手柄400的转配与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座椅拉线控制盒,如图6和图7所示,包括:上盒体3、下盒体4、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摆件和弹性部件5。

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上盒体3包括:盒顶31、绕盒顶31的周向环设的上盒壁32,并且,上盒壁32远离盒顶31的一侧为上开口侧33。而下盒体4包括:盒底41、绕盒底41的周向环设的下盒壁42,并且,下盒壁42远离盒底41的一侧为下开口侧43。同时,结合图9所示,上盒体3的上开口侧33与下盒体4的下开口侧43彼此扣,其次,摆臂2设置于下盒体4和上盒体3所形成的封闭区域内,并且摆臂2的定位凸台23还与下盒体4的盒底41转动连接,从而使得摆臂本体22可绕定位凸台23的轴线方向进行摆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7和图9所示,盒顶31沿连接柱1的轴线方向还开设上定位孔311,连接柱1自头端11至尾端12的方向有部分穿过上定位孔311,并暴露于上盒体31外,从而使得连接柱11可实现与解锁手柄的连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图6和图7所示,上盒壁32自上开口侧33至盒顶31的方向开设上卡线槽321,而下盒壁42自下开口侧43至盒底41的方向开设下卡线槽421。并且,上卡线槽321和下卡线槽421沿上开口侧33和下开口侧43彼此扣合的方向相对设置,形成用于定位两根拉线100的卡线孔。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由于摆件的摆臂2是设置在上盒体3和下盒体4所形成的封闭区域内,同时摆臂本体22借助定位凸台23与下盒体4的盒底41的转动连接,可绕连接柱1与定位凸台23的轴线方向摆动,其次,上盒体3的盒顶31上还开设上定位孔311,通过上定位孔311,可使得连接柱暴露于上盒体3外,以实现与解锁手柄的连接。此外,借助上盒壁32上的上卡线槽321和下合璧42上的下卡线槽421构成的卡线孔,可使得两根拉线100可从控制盒内引出至控制盒外,并可沿两根拉线100的径向实现对两根拉线100的定位,以保证拉线在运动时的稳定性。由此不难看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盒通过一根摆件即可同时实现对两根拉线的控制,从而简化了控制盒的结构,极大缩小了控制盒的体积。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上盒体3的上盒壁32形成若干上卡扣35,而下盒体4的下盒璧42形成若干个下卡扣47。并且,上卡扣35与下卡扣47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当上盒体3的上开口侧33与下盒体4的下开口43在彼此扣合时,任意上卡扣35与唯一对应的各下卡扣卡接固定。

并且,作为优选地方案,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卡扣35为上盒璧32有部分向上盒体3的内部内凹形成,而下卡扣47为下盒璧42有部分向下盒体4的内部内凹形成。从而使得上盒体3与下盒体4在相互扣合后,在上合璧32的外侧面以及下合璧42的外侧面不会形成卡接凸起,从而使得整个控制盒的体积可得到进一步控制。

另外,为了使得拉线100在实现对座椅靠背的解锁后,使座椅靠背调整到合适角度后,摆臂本体22可自动复位,实现拉线100对座椅靠背的自动上锁,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拉线控制盒还包括:套接于摆臂2的凸台23上的弹性部件5。并且,在下盒体4的盒底41沿摆臂本体22的摆动路径还设有定位柱44和限位柱45,使得摆臂本体22可位于定位柱44和限位柱45之间,并可在定位柱44和限位柱45之间实现摆动,通过定位柱44和限位柱45以达到限制摆臂本体22的摆动幅度。

同时,如图8所示,弹性部件5具有一个与定位柱44相抵的固定端51、与摆臂本体22相抵的活动端52,且活动端52与固定端51沿摆臂本体22的摆动路径彼此相对设置。因此,当摆臂本体22朝定位柱44的方向摆动时,即当前摆件处于被解锁手柄驱动进行解锁时的状态,弹性部件5的活动端52可逐渐靠近固定端51,结合图6所示,使得弹性部件5的回弹力可逐渐增大,并在摆臂本体22抵住盒底41上的限位凸起46时,实现拉线100对座椅靠背的解锁。而当弹性部件5进行复位时,即此时的摆件不在被解锁手柄驱动,使得弹性部件5可借助自身的回弹性能,通过活动端52带动摆臂本体22朝限位柱45的方向摆动,使得活动端52可逐渐远离固定端51,直至摆臂本体22抵住限位柱45时,即可实现拉线100对座椅靠背的重新上锁,结合图7所示。并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弹性部件5采用的是扭簧,通过扭簧自身的回弹性能实现摆件的自动归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得摆臂本体22在摆动时,便于拉线100的运动,如图6和图7所示,由上卡线槽321和下卡线槽421构成的卡线孔,并且,当摆臂本体22抵住限位柱45时,卡线孔221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卡线槽222和第二卡线槽223的长度方向相同,使得摆臂本体22在摆动过程中,拉线100对其造成的阻力可达到最小,从而可避免摆件本体22在摆动时出现卡死现象。

另外,作为优选地方案,如图6、图7和图9所示,定位柱44远离盒底41的一端开设第一连接孔441,或者,限位柱45远离盒底41的一端开设第二连接孔451,而与下盒体4扣合的上盒体3中,该上盒体3的盒顶31对应定位柱44或限位柱45设有对接柱34,该对接柱34可在上盒体3与下盒体4扣合时,插入第一连接孔441或第二连接孔451,从而使得上盒体3与下盒体4在完成扣合后,提高两者扣合后的紧固力,同时借助于对接柱34与定位柱44或限位柱3445的配合还可实现上盒体3与下盒体4在扣合时的防呆效果。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时,定位柱44和限位柱45上也可均开设连接孔,而相应的上盒体3的盒顶31上的对接柱34可设有两根,通过多根对接柱34与限位柱45和定位柱44的配合可进一步提高上盒体3与下盒体4在扣合后的可靠性。

另外,值得一提地是,如图6、图7和图9所示,下盒体4的盒底41沿凸台23的轴线方向还开设下定位孔411,从而使得摆臂2的凸台23可直接嵌设于下定位孔411内,实现凸台23与盒底41的转动连接,而此时的弹性部件5正好位于摆臂2的旋转部21和下盒体4的盒底41之间。并且,为了提高摆件整体的摆动性能,使得摆件更容易摆动,上定位孔311的孔壁绕上定位孔311的轴线方向开设若干上键槽312,下定位孔411的孔壁绕下定位孔411的轴线方向开设若干下键槽412。由此不难看出,通过若干上键槽312和若干下键槽412,可分别减小摆件的连接柱1与上定位孔311孔壁的接触面积,以及凸台23与下定位孔411孔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极大的降低摆件在摆动时的摩擦阻力,使得摆件更容易摆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定位轴线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