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纳单元的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容纳安全气囊的容纳单元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作为乘客的安全装置的安全气囊搭载于车厢。例如,用于保护乘客的膝部的膝部安全气囊以折叠的状态容纳于容纳单元,容纳单元被装载并固定于车厢的装载部(仪表板或横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4-988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容纳单元例如具有以夹着安全气囊的方式配置的壳体及盖,壳体及盖能够相互位移地卡合。在将容纳单元装载于装载部时,优选分别安装壳体与盖,但由于壳体与盖会位移,因此容纳单元的安装作业变差。
因此,本公开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以提高壳体与盖能够相互位移地卡合的容纳单元的安装性为目的。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提供一种容纳单元的安装构造,包括:容纳单元,其具有能够相互位移地卡合的壳体及盖,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之间容纳安全气囊,并能够装卸地装载于在车厢内沿车宽方向配置的装载部;延伸部,其从所述壳体的所述车宽方向的两侧向装载方向延伸;引导支承部,其被设于所述装载部,在装载所述容纳单元时引导所述延伸部,并支承所述延伸部;安装部,其在所述装载部的所述车宽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卡止孔;以及固定部,其被设于所述盖的所述车宽方向的两侧,卡止而固定于所述各个卡止孔。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盖覆盖所述壳体,所述延伸部以从所述盖露出的方式从所述壳体延伸。
另外,所述引导支承部也可以具有供所述延伸部插通的插通孔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固定部包含:第1突起,其卡止于所述卡止孔从而进行所述盖相对于所述装载部的定位;以及第2突起,其卡止于所述卡止孔从而被固定于所述装载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起到能够提高壳体与盖能够相互位移地卡合的容纳单元的安装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容纳单元10的安装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将图1的容纳单元10的盖50取下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安装容纳单元10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安装容纳单元10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容纳单元的安装构造>
参照图1及图2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容纳单元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以下,以搭载于车辆的容纳单元的安装构造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容纳单元10的安装构造的示意图。图2是用于说明将图1的容纳单元10的盖50取下的状态的示意图。
车辆1例如是货车等大型车辆。在车辆1中,在作为车厢的驾驶室的前部安装有容纳单元10。如图1所示,车辆1具有容纳单元10和装载部20。
容纳单元10容纳安全气囊。在容纳单元10中容纳有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在此,容纳单元10容纳用于保护乘客的膝部的膝部安全气囊。容纳单元10具有壳体40和盖50,在壳体40和盖50之间容纳安全气囊,盖50覆盖壳体40。盖50位于与乘客的膝部相对的位置,壳体40位于里侧。
壳体40及盖50通过卡合部件能够相互位移地卡合。例如,壳体40的上部及下部经由钩与盖50卡合。在容纳单元10未被安装于装载部20时,壳体40及盖50为能够相互相对移动的状态。
装载部20是能够装卸地装载有容纳单元10的部分,在车厢内沿车宽方向(图1的x方向)配置。装载部20例如由仪表板21和横梁(未图示)构成。仪表板21例如是配置有仪表类的树脂制的面板。横梁是形成车厢的骨架的部件,固定有各种部件。
如上所述,在壳体40及盖50能够位移地卡合的情况下,在将容纳单元10装载于装载部20时,难以进行容纳单元10的定位。特别是,难以确认被盖50隐藏的壳体40的位置,因此难以进行壳体40的定位。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详细情况后述,但在装载容纳单元10时,通过在先引导壳体40相对于装载部20定位之后,将盖50固定于装载部20,从而容纳单元10的安装性提高。
以下,参照图1~图4对容纳单元10(壳体40及盖50)相对于装载部20的安装构造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以下,对与安装构造相关联的壳体40、盖50及装载部20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3及图4是用于说明安装容纳单元10时的状态的示意图。此外,在图3及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图1的仪表板21的大部分。
在此,壳体40为金属制。如图2~图4所示,壳体40具有主体部42和托架43、44。
如图2所示,主体部42沿车宽方向配置。
托架43、44分别安装于主体部42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如图2所示,托架43、44被以位于主体部42的上方的方式安装。托架43、44的上部位于比托架43安装于主体部42的部分靠盖50侧处。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托架43、44的上部前端分别设有形成有突片的突片部43a、44a。突片部43a、44a呈细长的形状,是向容纳单元10的装载方向延伸的延伸部。突片部43a、44a被设于从覆盖壳体40的盖50露出的位置(与盖50的凹部51对应的位置)。
突片部43a、44a由装载部20的引导支承部23、24支承。在此,引导支承部23、24为金属制,例如是与横梁结合的托架。引导支承部23具有供突片部43a插通的插通孔部23a,如图1所示,插通孔部23a支承引导支承部23。同样地,引导支承部24具有供突片部44a插通的插通孔部24a,插通孔部24a支承引导支承部24。
在将容纳单元10沿装载方向a(图3)装载时,通过将突片部43a、44a插通于插通孔部23a、24a,从而引导支承部23、24具有引导容纳单元10(具体地说为壳体40)的功能。由此,能够将壳体40定位在所希望的位置。
在此,盖50为树脂制。盖50在长边方向(x方向)的两侧具有被固定于装载部20的固定部52、53。固定部52位于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固定部53位于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固定部52、53卡止并固定于安装部26、27,该安装部26、27形成在装载部20的车宽方向的两侧。
如图4所示,固定部52具有多个卡止突起52a~52e。卡止突起52a通过与安装部26的卡止孔26a卡止而进行盖50的车宽方向的定位。卡止突起52b~52e配置于盖50的短边方向,通过与装载部20的卡止孔26b~26e卡止,从而将盖50的一端侧固定于装载部20。在卡止突起52a~52e的前端分别形成有钩挂部,该钩挂部钩挂于卡止孔26a~26e。
如图3所示,固定部53具有多个卡止突起53a~53c。卡止突起53a~53c配置于盖50的短边方向,通过与安装部27的卡止孔27a~27c卡止,从而将盖50的另一端侧固定于装载部20。在卡止突起53a~53c的前端分别形成有钩挂部,该钩挂部钩挂于卡止孔27a~27c。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突起52a相当于第1突起,卡止突起52b~52e、53a~53c相当于第2突起。
对上述容纳单元10相对于装载部20的安装作业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在壳体40与盖50之间容纳有安全气囊的容纳单元10。壳体40与盖50能够相互位移地卡合。
接着,在将容纳单元10向装载方向a装载时(参照图3),通过将壳体40的突片部43a、44a插通于引导支承部23、24的插通孔部23a、24a来引导壳体40。这时,作业人员能够通过盖50的凹部51确认突片部43a、44a及插通孔部23a、24a。其后,通过由插通孔部23a、24a支承突片部43a、44a,从而定位壳体40。这时,盖50的固定部52、53不与装载部20接触。
接着,在壳体40被定位的状态下将容纳单元10向装载方向a进一步移动,使盖50的卡止突起52a卡止于卡止孔26a。由此,盖50的左右方向被定位。其后,通过使盖50的卡止突起52b~52e卡止于卡止孔26b~26e,使卡止突起53a~53c卡止于卡止孔27a~27c,从而将盖50固定于装载部20的安装部26、27。由此,容纳单元10被安装于装载部20。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40与盖50能够相互位移地卡合的容纳单元10具有:突片部43a、44a,其从壳体40向装载方向a延伸并由引导支承部23、24支承;以及固定部52、53,其被卡止而固定于卡止孔26a~26e、27a~27c。
由此,在将容纳单元10向装载部20装载时,首先,通过由引导支承部23、24引导壳体40的突片部43a、44a,从而定位壳体40。其后,在壳体40被定位的状态下,将盖50经由固定部52、53而固定于装载部20。由此,即使容纳单元10的壳体40及盖50是能够相互位移的构成,也易于将容纳单元10安装于装载部20。
以上,使用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范围,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例如,装置的分散/统合的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关于其全部或一部分,能够以任意单位在功能上或物理上进行分散/统合而构成。另外,通过多个实施方式的任意组合而产生的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组合而产生的新的实施方式的效果兼具原本的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申请基于2018年06月05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8-108096),并将其内容作为参考援引至此。
工业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起到能够提高壳体与盖能够相互位移地卡合的容纳单元的安装性的效果,在改善容纳单元的安装作业这一点上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10容纳单元
20装载部
23、24引导支承部
23a、24a插通孔部
26、27安装部
26a~26e、27a~27c卡止孔
40壳体
43a、44a突片部
50盖
52、53固定部
52~52e、53a~53c卡止突起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