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雾化吸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1-07 15:01:47|280|起点商标网
雾化吸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雾化吸入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一样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它是通过雾化等手段,将尼古丁等变成蒸汽后,让使用者吸食的一种产品。现有技术中的电子烟,其口味可以有多种,但是每一根电子香烟只能有一种口味,如果使用者想体验不同的口味,就需要同时携带多根电子香烟,这不利于电子烟的使用者体验。而且现有技术的电子烟为了满足客户的嘴瘾,气雾产生基质的用量较多,使用者会反复抽吸,细菌滋生,极其不卫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雾化吸入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容纳有多个相对独立的气雾产生器,每一所述气雾产生器具有吸雾部,每一所述吸雾部上开设有吸雾孔,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供所述气雾产生器活动伸出所述吸雾部的出口。

在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吸雾部在从所述出口伸出状态时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定位的第一定位结构,每一所述气雾产生器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相对应的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可拆卸连接。

在另一优选例中,从所述出口伸出的吸雾部所对应的气雾产生器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可拆卸连接。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中的一个是转轴,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中的另一个是可绕所述转轴转动的倒钩;

或者,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中的一个是凹槽,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中的另一个是用于嵌入所述凹槽内的弹性凸部或弹性波珠;

或者,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通过磁吸方式可拆卸连接。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气雾产生器包括第一气雾产生器,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气雾产生器的第一容纳腔,每一所述第一气雾产生器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出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通,每一所述第一气雾产生器在第一动力源的作用下朝向所述出口依次移动。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气雾产生器还包括第二气雾产生器,所述第一容纳腔还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气雾产生器。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气雾产生器与所述第一气雾产生器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气雾产生器与所述第二气雾产生器相互分隔的隔离件。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隔离件是可变形的隔离件或可移动的隔离件。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气雾产生器的第二容纳腔。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在所述第一壳体内和/或由第二壳体构造形成,且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或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容纳腔在所述第一壳体内和/或由第三壳体构造形成,且所述第三壳体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或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滑动连接。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气雾产生器的吸雾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时的方向是朝向所述出口的。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气雾产生器的吸雾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时的方向是朝向所述第一容纳腔的腔侧壁的,所述第一气雾产生器在移动至所述出口时在第二动力源的作用下翻转使所述吸雾孔朝向所述出口伸出。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一侧腔侧壁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一气雾产生器无阻碍翻转的缺口。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缺口所对应的腔侧壁的壁面包括相接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出口,所述第一壁面远离所述出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壁面是倾斜的过渡壁面。

在另一优选例中,每一所述第一气雾产生器远离所述吸雾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使翻转后的第一气雾产生器与相邻的第一气雾产生器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至少一支撑件。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源和所述第二动力源的动力分别来自于弹性件的弹力、驱动器的推动力、按钮伸缩杆的推动力和/或手推动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每一所述气雾产生器具有用于容纳气雾产生基质的腔室,所述雾化吸入装置还包括用于加热所述气雾产生基质的发热件。

在另一优选例中,每一所述气雾产生器包括第四壳体,所述第四壳体形成所述腔室,所述气雾产生基质置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发热件安装在所述第四壳体内。

在另一优选例中,每一所述气雾产生器的发热件卷曲形成所述腔室,所述气雾产生基质置于所述发热件卷曲形成的腔室内。

在另一优选例中,每一所述气雾产生器设置有分别连接于所述发热件的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电源,所述电源延伸形成有在所述气雾产生器的吸雾部伸出所述出口时用于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分别对接的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四壳体的一侧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处配置有可开关的阀门,所述第一壳体内还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电性连接有用于感应所述通气孔处的气流的气流传感器。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出口的内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技术特征,分布在各个技术方案中,如果要罗列出本申请所有可能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即技术方案)的话,会使得说明书过于冗长。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本申请上述实用新型内容中公开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下文各个实施方式和例子中公开的各技术特征、以及附图中公开的各个技术特征,都可以自由地互相组合,从而构成各种新的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均因视为在本说明书中已经记载),除非这种技术特征的组合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公开了特征a+b+c,在另一个例子中公开了特征a+b+d+e,而特征c和d是起到相同作用的等同技术手段,技术上只要择一使用即可,不可能同时采用,特征e技术上可以与特征c相组合,则a+b+c+d的方案因技术不可行而应当不被视为已经记载,而a+b+c+e的方案应当视为已经被记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吸入装置中设置多个气雾产生器,每个气雾产生器都是独立个体,其口味可以不同,满足使用者对多口味的需求,多个气雾产生器在满足使用者的嘴瘾的同时无需连续性抽吸,可以根据需求间歇抽吸,同时干净卫生,满足使用者需求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去掉部分第一壳体后显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去掉部分第一壳体后显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去掉部分第一壳体后显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中设置隔离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的气雾产生器在初始翻转状态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的气雾产生器在完成翻转状态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的气雾产生器的第一种结构形状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的气雾产生器的第二种结构形状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的气雾产生器的第三种结构形状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的气雾产生器的第四种结构形状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吸入装置的气雾产生器的第五种结构形状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实用新型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除非特别限定为“直接地”,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除非特别限定为“直接地”,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地连接”或“直接地固定”时,不存在该居中元件。实施例附图中各种不同对象按便于列举说明的比例绘制,而非按实际组件的比例绘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气雾产生器”指包含气雾产生基质,能够通过发热件加热产生气雾的产品,可以理解为设计有衔嘴的雾化器、烟弹或烟支,优选为一次性使用的制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气雾产生基质”指发烟物质,是经加热或燃烧可以产生气味和/或尼古丁和/或烟气的物质,即可被雾化的物质。气雾产生基质可以是固态、半固态和液态。固态气雾产生基质因为透气性、组装和制作等方面的考虑,经常加工成薄片状,因此又俗称为薄片,丝状薄片也称为薄片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讨论的气雾产生基质可为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烟液、烟油、烟胶、烟膏、烟丝、烟叶、烟草、工业大麻及其提取物和加工物等,例如,人工合成的气雾产生基质含有甘油、丙二醇和烟碱等。所述烟液为液体,所述烟油为油状,所述烟胶为凝胶状,所述烟膏为膏状,所述烟丝包括天然的或人造的或萃取加工过的烟丝,所述烟叶包括天然的或人造的或萃取加工过的烟叶。气雾产生基质可以在被其它物质封存的形式下被加热,如保存在可遇热降解的包装中,例如微胶囊中,加热后所需挥发性物质从降解或有孔隙的封存包装中导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气雾产生基质可以含有烟碱,也可以不含有烟碱。含有烟碱的气雾产生基质可以包括天然烟叶制品,以烟碱为原料制成的烟液、烟油、烟胶、烟膏、烟丝、烟叶等中的至少一种。烟液为水状,烟油为油状,烟胶为凝胶状,烟膏为膏状,烟丝包括天然的或人造的或萃取加工过的烟丝,烟叶包括天然的或人造的或萃取加工过的烟叶。不含有烟碱的烟料主要含有香味物质,例如香料,既可被雾化以起到模拟吸烟过程又起到戒烟等目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香料包括薄荷油。所述烟料还可包括其他添加剂,例如甘油和/或丙二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气雾产生基质也可以同时含有气雾剂前驱体材料和烟料,气雾剂前驱体材料例如包括多元醇(如甘油、丙二醇或其混合物)和/或水,烟料混悬或混合于气雾剂前驱体材料中。烟料可以是固态、半固态和液态。固态烟料可以是加工成薄片状、丝状、粉状、颗粒状等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讨论的烟料可为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烟液、烟油、烟胶、烟膏、烟丝、烟叶、烟草及其提取物和加工物等。

请参阅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吸入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内容纳有多个相对独立的气雾产生器2,该多个气雾产生器2按顺序依次排列。每一个气雾产生器2具有吸雾部21,吸雾部21上开设有吸雾孔211(图中未标示),吸雾部21是供使用者入口的衔嘴部分。可以理解的是,吸雾部21是气雾产生器2自身具有的一部分,例如每一个气雾产生器2的一端端部开设吸雾孔211,作为吸雾部21,也就是说,开设吸雾孔211的部分即作为吸雾部21。第一壳体1具有用于供气雾产生器2活动伸出吸雾部21的出口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雾产生器2包括第一气雾产生器2a,第一气雾产生器2a是指待用的以及正在使用的气雾产生器。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第一容纳腔10,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安装在第一容纳腔10内,出口11位于第一容纳腔10的一端,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在第一动力源3的作用下朝向出口11依次移动,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部21在移动至出口11时可以从出口11伸出。使用时,在第一动力源3作用下,多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发生移动,使最靠近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以供使用者抽吸;使用者抽吸完该第一气雾产生器2a内的气雾产生基质后,使用者可以直接将其拔掉;然后在第一动源3作用下,余下的多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再次移动,使下一个最靠近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部21伸出出口,以供使用者抽吸,如此重复。也就是说,每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抽吸完便可以拔掉,使用者再接着抽吸下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

其中,第一动力源3来自于弹性件的弹力、驱动器的推动力、按钮伸缩杆的推动力和/或手推动力。也就是说,第一动力源3是弹性件、驱动器、按钮伸缩杆、使用者等。当第一动力源3是弹性件、驱动器或按钮伸缩杆时,在第一壳体1远离出口11的一端设置有底盖50,弹性件、驱动器、按钮伸缩杆等可以安装在底盖50上。弹性件可以是弹簧、弹片等。驱动器可以是微型电机或微型马达等。多个排列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整体的底端具有用于接受第一动力源3的动力的受动部位,该受动部位与弹性件、驱动器的驱动轴、按钮伸缩杆的杆、使用者的手等直接接触。

其中,第一容纳腔10在第一壳体1内和/或由第二壳体4构造形成,也就是说,第一容纳腔10在第一壳体1内构造形成,或者如图3所示,第一容纳腔10由另外的第二壳体4构造形成并插入在第一壳体1内,或者第一容纳腔10由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4共同构造,腔侧壁的一部分是第一壳体1,腔侧壁的另一部分是第二壳体4。第二壳体4与第一壳体1之间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关系或滑动连接关系,进而可以在第二壳体4内安装新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其中,可拆卸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磁吸、卡扣与卡扣槽的配合结构等等,或者第二壳体4直接插入第一壳体1且由第一壳体1底端的底盖50承托第二壳体4,使第二壳体4可拆卸地置于第一壳体1内。此时第二壳体4的至少一端设有开口,至少一个开口与出口11相通,用于伸出吸雾部21。第二壳体4与第一壳体1也可以始终保持相连,但可以相对滑动,类似于抽屉的结构,第二壳体4在滑动至最大程度时通过卡持部件与第一壳体1相互卡持而不脱离,此时第二壳体4至少两个相互垂直的壁上设有开口,至少一个开口与出口11相通,用于伸出吸雾部21,至少另一个开口用于放入新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或更换第一气雾产生器2a。

在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为第一气雾产生器2a供电的电源5。电源5包括但不限于电池、电容器等等供电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形成有用于安装电源5的第三容纳腔,电源5设置在第三容纳腔内,电源5与多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相互分隔开,分别位于各自的容纳腔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5与第一气雾产生器2a均安装在第一容纳腔10内,混在一起安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内还设置有电路板6,电源5与电路板6电性连接,电路板6安装在靠近出口11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气雾产生器2(指第一气雾产生器2a和下述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自带发热件,例如用于电子烟的雾化器的发热丝等,每一个气雾产生器2(指第一气雾产生器2a和下述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包括第四壳体7,第四壳体7内设置有气雾产生基质、用于储存气雾产生基质的腔室以及含有发热件的雾化芯。其中,雾化芯为现有技术,其通常包括作为发热件的发热丝以及导油棉或导油绳等,利用导油棉或导油绳将基质储存腔内的气雾产生基质(如烟液、烟油等)导向至发热丝,由发热丝加热气雾产生基质形成烟雾。

如图2所示,第四壳体7上设置有第一导电触点71和第二导电触点72,发热丝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触点71和第二导电触点72电性连接。电源5经由电路板6延伸形成第三导电触点(图中未标示)和第四导电触点(图中未标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可以直接设置在电路板6上,电源5的两极分别与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通过导电件电连接;或者,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上,电源5经由电路板6后再通过导电件与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电性连接。导电件可以是由含导电金属的导电线、导电膜、导电层等形成。当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时,该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第一导电触点71和第二导电触点72就会分别与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相互对应上并相互对接。其中,第一导电触点71、第二导电触点72、第三导电触点、第四导电触点是由含导电金属的膜、层、块、顶针等形成。

电路板6还电性连接有气流传感器(图中未标示),已有元器件,比如ct812cm传感器、ct811k-smt-p传感器等,不再进行详细赘述。气流传感器位于电路板6朝向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一侧。如图2所示,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第四壳体7朝向气流传感器的一侧开设有通气孔73,当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时,优选地,此时的通气孔73与气流传感器正相对,以便气流传感器可以灵敏的感应气流。在其它实施例中,通气孔73并非必须与气流传感器正对。

如图2所示,在通气孔73处配置有可开关的阀门74,其中,第四壳体7上形成有凹陷的容纳槽75,通气孔73开设在该容纳槽75的槽底壁上,阀门74容纳于容纳槽75内。在一些实施例中,阀门74可以是朝向第四壳体7内部单向打开的单向阀,在使用者抽吸时,单向阀便会打开。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阀门74是可滑动的阀门,例如,容纳槽75的两侧的槽侧壁上分别形成有滑槽(图中未标示),阀门74的两侧伸入滑槽内并可沿滑槽滑动,阀门74背离通气孔73的一侧凸伸形成有第一凸伸部76,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朝内凸伸形成有用于与第一凸伸部76相对接的第二凸伸部(图中未标示),当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部21移动伸出出口11的过程中,第一凸伸部76会与第二凸伸部相互抵压,随着该气雾产生器的移动,第二凸伸部带动第一凸伸部76移动,进而实现使阀门74滑动打开。

使用时,使用者将吸雾部21放入口中抽吸的动作,经过通气孔73产生气流,气流传感器感应到气流后,电源5供电,经电路板6上的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传导电流至第一导电触点71和第二导电触点72,进而使雾化芯的发热丝发热,加热气雾产生基质形成烟雾,由吸雾孔211进入使用者的口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气雾产生器2(指第一气雾产生器2a和下述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也同样自带发热件,例如加热不燃烧烟常用的发热件,但该发热件未设置于烟具(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壳体)内,而是直接设计在气雾产生器上,发热件呈片状、棒状、螺旋状、曲线状、筒状、异形状等等,气雾产生基质吸附于发热件上,或者气雾产生基质包覆于加热件的外周,或者加热件包覆于气雾产生基质的外周。加热件上设置有第一导电触点71和第二导电触点72。电源5经由电路板6延伸形成第三导电触点(图中未标示)和第四导电触点(图中未标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可以直接设置在电路板6上,电源5的两极分别与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通过导电件电连接;或者,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上,电源5经由电路板6后再通过导电件与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电性连接。导电件可以是由含导电金属的导电线、导电膜、导电层等形成。当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时,该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加热件的第一导电触点71和第二导电触点72就会分别与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相互对应上并相互对接。其中,第一导电触点71、第二导电触点72、第三导电触点、第四导电触点是由含导电金属的膜、层、块、顶针等形成。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设置在第一壳体1靠近出口11的内壁上,发热件与电源电性连接。发热件包括但不限于片状、膜状、层状,通过焊接、粘接、印刷等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体1的内壁上。当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时,被发热件加热。

如图5-6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使吸雾部21在从出口11伸出状态时相对于第一壳体1定位的第一定位结构101,每一个气雾产生器2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定位结构101相对应的第二定位结构102,第一定位结构101与第二定位结构102可拆卸连接。其中,优选地,第一定位结构101可以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0的一侧腔侧壁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计两个第一定位结构101且分别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0的相对两侧的腔侧壁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中的一个是转轴,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中的另一个是可绕转轴转动的倒钩。当倒钩挂至转轴后,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与第一壳体1相对定位;当倒钩与转轴相对旋转后,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与第一壳体1可相互拆卸。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中的一个是凹槽,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中的另一个是用于嵌入凹槽内的弹性凸部或弹性波珠。弹性凸部是由橡胶、弹性塑料等制成。弹性波珠是指配置有弹性件的波珠,通过弹性件使波珠伸缩,弹性件可以是弹簧、弹片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通过磁吸方式可拆卸连接,例如,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中的一个是磁铁,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中的另一个是含铁件;或者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是两个相对磁吸的n极磁铁和s极磁铁。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出口11伸出的吸雾部21所对应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与第一壳体1之间通过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可拆卸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气雾产生器2还包括第二气雾产生器2b,第二气雾产生器2b是指从第一壳体1的出口11脱离的气雾产生器,进一步是指从第一壳体1的出口11脱离的、已用过的气雾产生器,“第一”和“第二”是为了区别已用过的、脱离的气雾产生器和待用、正在用的气雾产生器。第一壳体1内还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气雾产生器2b的第二容纳腔20。第二容纳腔20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任意位置,例如电源5尾部、第一容纳腔10的远离出口11的一端、或者与第一容纳腔10相互并列设置等。

其中,第二容纳腔20在第一壳体1内和/或由第三壳体(图中未标示)构造形成,也就是说,第二容纳腔20在第一壳体1构造形成,或者第二容纳腔20由另外的第三壳体构造形成并插入在第一壳体1内,或者第二容纳腔20由第一壳体1和第三壳体共同构造,其腔侧壁的一部分是第一壳体1,腔侧壁的另一部分是第三壳体。第三壳体与第一壳体1之间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关系或滑动连接关系,进而可以在第三壳体内放置第二气雾产生器2b。其中,可拆卸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磁吸、卡扣与卡扣槽的配合结构等等。第三壳体与第一壳体1也可以始终保持相连,但可以相对滑动,类似于抽屉的结构,第三壳体在滑动至最大程度时通过卡持部件与第一壳体1相互卡持而不脱离。第三壳体至少一端设有开口,用于作为第二气雾产生器2b的入口。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气雾产生器2b也可以位于安装电源5的第三容纳腔内。

如图4-5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10还进一步用于容纳第二气雾产生器2b,也就是说,用过后脱离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还可以再置于第一容纳腔10内。随着伸出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用过后,就变成了用过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使用者使该用过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从第一容纳腔10的顶端脱离,并从第一容纳腔10底端再插入,使第二气雾产生器2b装入第一容纳腔10内的同时使待用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移动,最上端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伸出吸雾部21,供使用者继续使用。

其中,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和第二气雾产生器2b分别与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之间设置有增强摩擦力的胶垫或者形成有磨砂、滚花、齿纹等壁面,以使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和第二气雾产生器2b可以稳定地位于第一容纳腔1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与第一气雾产生器2a可直接接触。如图5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气雾产生器2b与第一气雾产生器2a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第二气雾产生器2b和第一气雾产生器2a分隔开的隔离件8。隔离件8是可变形的隔离件或可移动的隔离件。其中,可变形的隔离件的至少一部分是固定的,而其它部分是通过变形产生隔离空间,可变形的隔离件包括但不限于弹性膜、布、棉花、纸等,弹性膜是由包括但不限于的橡胶、硅胶、弹性塑胶等制成。可移动的隔离件8是可以在第一容纳腔10内移动的,其可以是片体、或呈型等等。

如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孔211位于第一壳体1内时的方向是朝向出口11的。也就是说,多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在第一壳体1内排列状态时,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孔211是朝向出口11的,只需在第一动力源3作用下移动而伸出出口11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对第二气雾产生器2b不作限定。

如图6-8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孔211位于第一壳体1内时的方向是朝向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在移动至出口11时在第二动力源9的作用下翻转使吸雾孔211朝向出口伸出。其中,第二动力源9来自于弹性件的弹力、驱动器的推动力、按钮伸缩杆的推动力和/或手推动力。也就是说,第二动力源9是弹性件、驱动器、按钮伸缩杆、使用者等。弹性件、驱动器、按钮伸缩杆等可以安装在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上或者安装在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第四壳体7上;或者在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上开设有手推时的贯穿孔。弹性件可以是弹簧、弹片等。驱动器可以是微型电机或微型马达等。

如图6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容纳腔10的一侧腔侧壁形成有用于使第一气雾产生器2a无阻碍翻转的缺口13,该缺口13位于出口11处。该缺口13所对应的腔侧壁的壁面包括相接的第一壁面131和第二壁面132,第一壁面131的一端延伸至出口11,第一壁面131远离出口11的一端与第二壁面132相连接,第二壁面132是倾斜的过渡壁面。

如图9-13所示,气雾产生器2的形状以及其所具有的作为衔嘴的吸雾部21可是任何一种形状,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比如,图9显示吸雾部21沿图中的纵向的截面大致呈弧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弧、椭圆弧状等,其可以大致呈半球状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半圆盘状,气雾产生器2位于吸雾部21下方的部分大致呈柱状;图10显示气雾产生器2和吸雾部21沿图中的纵向的截面大致呈梯形状,气雾产生器2和吸雾部21可以大致呈无尖端的锥体状或者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梯形盘状;图11显示吸雾部21大致呈细长柱状,气雾产生器2位于吸雾部21下方的部分沿图中的纵向的截面大致呈弧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弧、椭圆弧状等,气雾产生器2位于吸雾部21下方的部分可以是半球状、扁球状、椭圆体状等等或者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半圆盘状、椭圆盘状等等;图12显示气雾产生器2位于吸雾部21下方的部分与吸雾部21呈对称的形状;图13显示气雾产生器2大致呈块状,类似于方糖块状,提升了用户的吸引力。上述所述气雾产生器2和吸雾部21的形状仅仅是示意性的举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形状。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雾化吸入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由隔板分隔为第一容纳腔10和第三容纳腔(图中未标示),在第一容纳腔10内安装有多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第一气雾产生器2a自带作为衔嘴的吸雾部21和发热件。在第三容纳腔内安装电源5。第一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供第一气雾产生器2a活动伸出吸雾部21的出口11,在第一壳体1的该端设置有上盖30,上盖30开设出口11。第三容纳腔的腔侧壁上还设置有支架40,支架40设置在靠近出口11的位置,在支架40上安装有电路板6。

雾化吸入装置还包括底盖50,底盖50设置在第一壳体1的远离出口11的一端。底盖50与第一壳体1之间是固定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焊接、粘接等等;或者底盖50与第一壳体1之间是可拆卸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磁吸、卡扣卡槽的配合结构等等。底盖50凸伸形成有容纳室,在容纳室内固定有作为第一动力源3的弹性件,如弹簧、弹片等等。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容纳室的底壁上,弹性件的另一端用于抵接位于最底端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如图2所示,弹性件的另一端还可以进一步连接有支撑板31,利用支撑板31抵接于最底端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有利于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稳定平衡的移动。

多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依次排列在第一壳体1内,且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孔211在位于第一容纳腔10内时的方向是朝向出口11的。

第一容纳腔10的侧腔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101,每一个气雾产生器2a的第四壳体7的外壁面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102,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的位置并不作限定,只要在第一气雾产生器2a移动至出口11且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后,第一定位结构101与第二定位结构102可以相对定位不动即可,进而使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与第一壳体1相对定位不动,以利于使用者稳定吸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01是弹性凸部,第二定位结构102是与弹性凸部相适配的凹槽。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通过磁吸方式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的气雾产生装置在使用时,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供使用者抽吸,该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的气雾产生器2a抽吸后,使用者将其拔出,则其余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会在作为第一动力源3的弹性件的作用下依次排列移动,最靠近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同时该第一气雾产生器2a通过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相对于第一壳体1定位固定,以供使用者在需要时继续抽吸。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雾化吸入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4,第二壳体4的一端是开口,用于与第一壳体1的出口11相通。在第二壳体4内形成所述的第一容纳腔10,多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依次排列安装在第二壳体4内,在第一壳体1内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二壳体4的第四容纳腔,第二壳体4插入进第四容纳腔内。在本实施例中,底盖50设置在第二壳体4远离出口11的一端,底盖50与第二壳体4之间是固定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焊接、粘接等等;或者底盖50与第二壳体4之间是可拆卸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磁吸、卡扣卡槽的配合结构等等。底盖50凸伸形成有容纳室,在容纳室内固定有作为第一动力源3的弹性件,如弹簧、弹片等等。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容纳室的底壁上,弹性件的另一端用于抵接最底端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的另一端也可以连接有支撑板31,利用支撑板31抵接于最底端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有利于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平衡稳定的移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底盖50也可以如实施例1中设置在第一壳体1远离出口11的一端,此时第二壳体4远离出口11的一端也是开口结构,以便弹性件与位于最底端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相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4与第一壳体1之间是可拆卸连接关系,进而方便安装新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或更换第一气雾产生器2a。其中,可拆卸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磁吸、卡扣与卡扣槽的配合结构等等,此时底盖优选安装在第二壳体4远离出口11的一端,且底盖的外周端裸露于第一壳体1外,以便使用者方便拔出第二壳体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4与第一壳体1也可以始终保持相连,但可以相对滑动,类似于抽屉的结构,第二壳体4在滑动至最大程度时通过卡持部件与第一壳体1相互卡持而不脱离,此时第二壳体4相对于底盖竖立的一侧侧壁上全部或部分形成有开口,类似于抽屉,以便于放入新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或更换第一气雾产生器2a。

本实施例的气雾产生装置在使用时,可拆卸地第二壳体4类似于子弹匣,装有多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可以整体地拆卸更换。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在底盖50上不再设置弹性件,底盖50可以不再设置或继续保留设置均可。

在本实施例中,气雾产生器2还包括已用过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且第二气雾产生器2b也安装在第一容纳腔10内。且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和第二气雾产生器2b分别与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之间设置有增强摩擦力的胶垫或者形成有磨砂、滚花、齿纹等壁面,以使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和第二气雾产生器2b可以稳定地位于第一容纳腔10内。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与第一气雾产生器2b之间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有用于将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与第一气雾产生器2b分隔开的隔离件8。隔离件8是可弹性变形的弹性膜或可移动的隔离件8。其中,隔离件8是可变形的隔离件或可移动的隔离件。其中,可变形的隔离件包括但不限于弹性膜、布、棉花、纸等,弹性膜是由包括但不限于的橡胶、硅胶、弹性塑胶等制成。可移动的隔离件8可以是片体、或呈型。利用隔离件8可以避免已用过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污染待用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图5显示了采用弹性膜作为隔离件8,弹性膜固定在第一容纳腔10远离出口11的一端,第二气雾产生器2b从第一容纳腔10的底端插入时,弹性膜变形,将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与第二气雾产生器2b相隔开。另外,弹性膜还可以同时用于增加第二气雾产生器2b与腔侧壁的摩擦力。

使用时,随着伸出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用过后,就变成了用过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使用者使该用过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从第一容纳腔10的顶端脱离,并从第一容纳腔10底端再插入,使第二气雾产生器2b装入第一容纳腔10内的同时使待用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移动,最上端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伸出吸雾部21,供使用者继续使用。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多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依次排列在第一容纳腔10内,且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吸雾孔211在位于第一容纳腔10内时的方向是朝向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的。除了在底盖50上设置有弹性件作为第一动力源3之外,在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与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之间也设置有弹性件作为第二动力源9。其中作为第二动力源9的弹性件的一端是连接在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的第四壳体7上的,作为第二动力源9的弹性件的另一端是抵接在第一容纳腔10的腔侧壁上的。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在第一动力源3作用下移动的同时,作为第二动力源9的弹性件也随着第一气雾产生器2a发生移动。

第一容纳腔10的一侧腔侧壁(即与第二动力源9相对立的腔侧壁)形成有用于使第一气雾产生器2a无阻碍翻转的缺口13。该缺口13所对应的腔侧壁的壁面包括相接的第一壁面131和第二壁面132,第一壁面131的一端延伸至出口11,第一壁面131远离出口11的一端与第二壁面132相连接,第二壁面132是倾斜的过渡壁面。该第二壁面132在第一气雾产生器2a翻转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使第一气雾产生器2a在翻转过程中保持平稳正确的翻转,而不会窜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中的一个是转轴,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中的另一个是可绕转轴转动的倒钩。当转轴卡入倒钩内后,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与第一壳体1相对定位;当最靠近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发生翻转时,倒钩与转轴相对旋转,吸雾部21便会伸出出口11,当使用者想取出第一气雾产生器2a时只需将其向右侧移动拔出即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01和第二定位结构102还可以通过磁吸方式可拆卸连接。

每一个第一气雾产生器2a远离吸雾部2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使翻转后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与相邻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至少一个支撑件103。支撑件103包括但不限于棒状、杆状、块状、片状等。当第一气雾产生器2a发生翻转后,该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上的支撑件103便会抵接于下方相邻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上,以使二者之间形成平衡,使结构稳定。

如图7-8所示,使用时,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使用完后,使用者将其拔出,其余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在作为第一动力源3的弹性件的作用下发生移动,同时最靠近出口11的第一气雾产生器2a在作为第二动力源9的弹性件的作用下发生翻转,其吸雾部21伸出出口11,以供使用者抽吸。

实施例5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是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还可以在第一壳体1内进一步增设第二容纳腔20,第二容纳腔20直接形成于第一壳体1内,以便安装已用过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

其中,第二容纳腔20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并不作特别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将该第二容纳腔20形成在第一壳体1内用于安装电源5的第三容纳腔的底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容纳腔20由第三壳体形成,第一壳体1内形成有第五容纳腔,第三壳体插入进第五容纳腔内。其中,第三壳体与第一壳体1之间是可拆卸连接关系,便于使用者取放已用过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可拆卸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磁吸、卡扣与卡扣槽的配合结构等等,只方便拆卸即可,此时第三壳体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用于取放第二气雾产生器2b。或者,第三壳体与第一壳体1也可以始终保持相连,但可以相对滑动,类似于抽屉的结构,第三壳体在滑动至最大程度时通过卡持部件与第一壳体1相互卡持而不脱离,此时第三壳体与第五容纳腔的腔侧壁相对应的腔壁上形成有开口,类似于抽屉,同样可以方便使用者取放已用过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并扔掉。

另外已用过的第二气雾产生器2b也可以直接塞入装有电源5的第三容纳腔内。

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将抽吸后拔出的已用过第二气雾产生器2b放入第二容纳腔20和/或第三容纳腔内,解决使用者临时找不到垃圾筒的困境。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