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一种丝束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1-07 15:01:42|338|起点商标网
一种丝束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卷烟滤棒生产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丝束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滤棒生产是烟支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前期工艺环节,滤棒成型工艺是将烟用过滤材料纤维丝束,加工卷制成具有过滤性能并有一定长度的圆形棒。传统的滤棒成型装置中,为了保证滤棒的加工品质,一般对进入滤棒成型装置的丝束品质要求较高,一般要求丝束的疏密性和应力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但是在丝束传送过程中,受牵引胶辊等机构的影响,丝束本身会承受一定的应力,而且这些应力无法及时检测,所以很难对丝束进行张力采集以及牵引力控制,导致丝束自身具有的应力无法解除,当丝束进入滤棒成型装置时,丝束所承受的应力在滤棒加工成型后得以释放,这就很容易导致滤棒出现吸阻过大或者缩头等缺陷,不仅影响加工品质,而且浪费生产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进入滤棒成型装置之前对丝束起到缓冲和张力采集作用,有助于及时缓解丝束自身的应力,进而提高滤棒加工品质的丝束缓冲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丝束缓冲装置,安装于预设的丝束牵引装置底部,所述丝束缓冲装置包括有竖直设置的弧形储丝槽及立柱,所述弧形储丝槽的内侧固定有至少一个横向设置的缓冲档杆,所述缓冲档杆与所述弧形储丝槽之间设有可供所述丝束穿过的间隙,所述立柱与所述弧形储丝槽相邻设置,所述立柱的下端固定有横向设置的张力传感器,所述丝束牵引装置输送出的丝束穿过所述缓冲档杆与所述弧形储丝槽之间的间隙后,绕过所述张力传感器并向上延伸。

优选地,所述弧形储丝槽的内侧固定有两个缓冲档杆,两个缓冲档杆并排设置且二者相互平行。

优选地,所述弧形储丝槽的两侧边缘处分别形成有支耳,所述缓冲档杆固定于所述弧形储丝槽两侧的支耳之间。

优选地,所述弧形储丝槽包括有竖直槽体和弧状槽体,所述弧状槽体固定于所述竖直槽体的下端。

优选地,所述竖直槽体的背侧形成有三角形加强板。

优选地,包括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立柱,所述张力传感器固定于两个立柱之间。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丝束缓冲装置中,在弧形储丝槽的作用下,可使得丝束沿着弧形储丝槽自然下垂,同时配合缓冲档杆和张力传感器的作用对丝束起到缓冲作用,同时,利用张力传感器对丝束的张力进行采集,方便于预设的控制系统对丝束张力进行采集,进而实现对丝束牵引力的闭环控制,基于上述原理,使得本实用新型在进入滤棒成型装置之前能够对丝束起到缓冲和张力采集作用,有助于及时缓解丝束自身的应力,进而提高滤棒加工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滤棒吸阻稳定装置的立体图一;

图2为滤棒吸阻稳定装置的立体图二;

图3为滤棒吸阻稳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滤棒吸阻稳定装置的正视图;

图5为滤棒吸阻稳定装置的局部结构图一;

图6为滤棒吸阻稳定装置的局部结构图二;

图7为升降装置的结构图;

图8为丝束牵引装置的结构图一;

图9为丝束牵引装置的分解图一;

图10为丝束牵引装置的分解图二;

图11为丝束牵引装置的结构图二;

图12为丝束缓冲装置的结构图一;

图13为丝束缓冲装置的结构图二;

图14为丝束开松装置的结构图一;

图15为丝束开松装置的结构图二;

图16为丝束开松装置的立体图;

图17为丝束开松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图18为速度采集装置的结构图;

图19为滤棒生产控制系统的组成框图;

图20为人机交互装置的界面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丝束缓冲装置,结合图12和13所示,所述丝束缓冲装置安装于预设的丝束牵引装置4底部,所述丝束缓冲装置5包括有竖直设置的弧形储丝槽50及立柱54,所述弧形储丝槽50的内侧固定有至少一个横向设置的缓冲档杆51,所述缓冲档杆51与所述弧形储丝槽50之间设有可供所述丝束100穿过的间隙,所述立柱54与所述弧形储丝槽50相邻设置,所述立柱54的下端固定有横向设置的张力传感器53,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输送出的丝束100穿过所述缓冲档杆51与所述弧形储丝槽50之间的间隙后,绕过所述张力传感器53并向上延伸。

上述结构中,在弧形储丝槽50的作用下,可使得丝束100沿着弧形储丝槽50自然下垂,同时配合缓冲档杆51和张力传感器53的作用对丝束100起到缓冲作用,同时,利用张力传感器53对丝束的张力进行采集,方便于预设的控制系统对丝束张力进行采集,进而实现对丝束牵引力的闭环控制,基于上述原理,使得本实用新型在进入滤棒成型装置之前能够对丝束起到缓冲和张力采集作用,有助于及时缓解丝束自身的应力,进而提高滤棒加工品质。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弧形储丝槽50的内侧固定有两个缓冲档杆51,两个缓冲档杆51并排设置且二者相互平行。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储丝槽50的两侧边缘处分别形成有支耳52,所述缓冲档杆51固定于所述弧形储丝槽50两侧的支耳52之间。

为了便于加工,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储丝槽50包括有竖直槽体500和弧状槽体501,所述弧状槽体501固定于所述竖直槽体500的下端。

为了提高所述弧形储丝槽50的整体强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竖直槽体500的背侧形成有三角形加强板502。

为了对张力传感器53起到支撑作用,本实施例包括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立柱54,所述张力传感器53固定于两个立柱54之间。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滤棒吸阻稳定装置的生产控制系统,结合图1至图4、图12、图18至图20所示,所述滤棒吸阻稳定装置设于一丝束供料装置1及一滤棒成型装置2之间,所述滤棒吸阻稳定装置包括有一升降装置3、一丝束牵引装置4、一丝束缓冲装置5及一丝束支撑架6,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用于输出丝束100,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用于将所述丝束100加工成滤棒,所述升降装置3安装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机座上,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3的升降端并且位于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的上方,所述丝束缓冲装置5包括有张力传感器53,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用于将丝束供料装置1输出的丝束100向外牵引,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输送出的丝束100绕过所述张力传感器53后向上延伸,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机座上,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的上方,所述丝束100绕过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二端后输送至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入料口,所述系统包括有:

一速度采集装置101,设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内,所述速度采集装置101用于对所述丝束100的传送速度进行采集;

一伺服驱动器102,用于驱使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运转;

一人机交互装置103,用于显示数据以及键入控制指令;

一主控制器104,所述速度采集装置101、伺服驱动器102、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张力传感器53和人机交互装置103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104建立通信,所述主控制器104用于:

对所述人机交互装置103输入的指令、所述速度采集装置101采集的数据以及所述张力传感器53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根据处理结果向所述伺服驱动器102发送驱动参数;

所述伺服驱动器102根据所述驱动参数驱使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运转,进而控制所述丝束100的传送速度以及所述丝束100的张紧度。

上述系统在处理过程中,利用所述人机交互装置103显示数据以及键入控制指令,所述主控制器104对所述人机交互装置103输入的指令、所述速度采集装置101采集的数据以及所述张力传感器53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所述主控制器104根据处理结果向所述伺服驱动器102发送驱动参数,所述伺服驱动器102根据所述驱动参数驱使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运转,进而控制所述丝束100的传送速度以及所述丝束100的张紧度。基于上述原理,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而言,较好地实现了自动化闭环控制,具备了智能化生产控制功能,有助于提高滤棒生产效率和加工品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制器104通过伺服驱动方式驱使升降装置3与丝束牵引装置4上升和下降,其目的是在装料、换料、下料过程中方便于拆装丝束。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包括有一牵引支架40,所述牵引支架40上设有一主动辊41及一从动辊42,所述牵引支架40上设有一固定架400及一活动架401,所述固定架400与所述牵引支架40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架401位于所述固定架400的内侧,所述主动辊41设于所述固定架400上,所述从动辊42设于所述活动架401上,所述牵引支架40上固定有夹持驱动机构,所述夹持驱动机构包括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气缸430,所述气缸430的壳体与所述牵引支架40固定连接,所述气缸430的驱动轴穿过所述牵引支架40后固定连接于所述活动架401,所述系统包括有:

一气动控制装置105,所述气动控制装置105与所述主控制器104建立通信,所述气动控制装置105设于所述气缸430的气源接头与预设的气源之间,所述主控制器104用于向所述气动控制装置105发送控制指令,借由所述气动控制装置105控制所述气缸430的运动状态,进而驱使所述活动架401往复活动,并带动所述从动辊42抵紧所述主动辊41或者与所述主动辊41分离。

为了进一步提高丝束传送张力分布均衡性,本实施例中,所述滤棒吸阻稳定装置包括有丝束开松装置8,所述丝束开松装置8包括有开松支架80,所述开松支架80与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开松支架80上设有一固定夹板81及一活动夹板82,所述固定夹板81上开设有可供所述丝束100穿过的扁平凹口810,所述固定夹板81与所述开松支架80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夹板82的侧部边缘与所述固定夹板81的侧部边缘铰链连接,所述扁平凹口810内开设有气道811,所述气道811用于注入压缩空气,所述压缩空气产生的气流吹向所述扁平凹口810内的丝束100。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包括有:

一气流控制装置106,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06与所述主控制器104建立通信,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06设于所述气道811与预设的气源之间,所述主控制器104用于向所述气流控制装置106发送控制指令,进而控制所述气道811内压缩空气的注入状态。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主控制器104为plc控制器。其中,人机交互装置103包括:主运行界面110;设置界面111,其用于输入参数数据;手动控制界面112,其用于输入控制指令;以及,自动调整设置界面113,其用于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和显示所述驱动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设置界面111包括:速度设置界面114,其用于向所述主控制器104设置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的默认运转速度;伺服参数设置界面115,其用于向所述主控制器104设置所述伺服驱动器102的默认驱动参数。

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安全性,本实施例中,所述设置界面111包括密码输入窗口117,当所述速度设置界面114和伺服参数设置界面115打开时弹出所述密码输入窗口117。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请参见图18,所述速度采集装置101包括有采集支架120,所述采集支架120上设有轴承座121和编码器123,所述轴承座121上设有采集辊122且二者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采集辊122与所述编码器123之间通过联轴器124连接,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内设有入料辊125,所述入料辊125与所述采集辊122相互抵紧,送入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丝束100在所述入料辊125的牵引下传送,所述入料辊125带动所述采集辊122转动,所述采集辊122通过所述联轴器124带动所述编码器123转动,所述编码器123与所述主控制器104建立通信,所述主控制器104根据所述编码器123反馈的数据处理得出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丝束入料速度。所述主控制器104再根据丝束入料速度对丝束牵引装置4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滤棒吸阻稳定装置的生产控制方法,结合图1至图4、图12、图18至图20所示,所述滤棒吸阻稳定装置设于一丝束供料装置1及一滤棒成型装置2之间,所述滤棒吸阻稳定装置包括有一升降装置3、一丝束牵引装置4、一丝束缓冲装置5及一丝束支撑架6,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用于输出丝束100,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用于将所述丝束100加工成滤棒,所述升降装置3安装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机座上,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3的升降端并且位于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的上方,所述丝束缓冲装置5包括有张力传感器53,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用于将丝束供料装置1输出的丝束100向外牵引,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输送出的丝束100绕过所述张力传感器53后向上延伸,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机座上,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的上方,所述丝束100绕过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二端后输送至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入料口,所述系统包括有一速度采集装置101、一伺服驱动器102、一人机交互装置103及一主控制器104,所述速度采集装置101设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内,且所述速度采集装置101用于对所述丝束100的传送速度进行采集,所述速度采集装置101、伺服驱动器102、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张力传感器53和人机交互装置103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104建立通信,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系统初始化,利用所述人机交互装置103显示数据以及键入控制指令;

步骤s2,所述主控制器104对所述人机交互装置103输入的指令、所述速度采集装置101采集的数据以及所述张力传感器53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步骤s3,所述主控制器104根据处理结果向所述伺服驱动器102发送驱动参数;

步骤s4,所述伺服驱动器102根据所述驱动参数驱使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运转,进而控制所述丝束100的传送速度以及所述丝束100的张紧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滤棒吸阻稳定装置,结合图1至图7所示,所述滤棒吸阻稳定装置设于一丝束供料装置1及一滤棒成型装置2之间,所述滤棒吸阻稳定装置包括有:

一升降装置3,安装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机座上,所述升降装置3用于执行升降动作;

一丝束牵引装置4,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3的升降端并且位于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的上方,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用于对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输出的丝束施加牵引力,进而向外牵拉所述丝束100;

一丝束缓冲装置5,包括由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底部向下延伸的弧形储丝槽50,所述弧形储丝槽50的内侧固定有至少一个缓冲档杆51,所述缓冲档杆51与所述弧形储丝槽50之间设有可供所述丝束100穿过的间隙;

一丝束支撑架6,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机座上,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的上方,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牵引出的丝束100穿过所述丝束缓冲装置5后向上延伸,并在绕过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二端后输送至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入料口。

上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提供丝束100,丝束传送过程中,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运转并对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输出的丝束施加牵引力,进而向外牵拉所述丝束100,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牵拉出的所述丝束100穿过所述丝束缓冲装置5后向上延伸,并在绕过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二端后输送至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入料口,通过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的持续牵拉作用,将所述丝束100持续输送至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借由滤棒成型装置2将所述丝束100加工成滤棒。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在丝束100传送过程中依次进行了牵拉、缓冲和支撑处理,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避免自身重力、打包张紧力等对丝束的传送过程造成不良影响,有效保证了丝束传送过程中的张力分布均衡,使得丝束达到疏密一致,进而提高滤棒加工品质,较好地满足了生产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机座侧壁固定有向外伸出的侧向支架20,所述升降装置3固定于所述侧向支架20上。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3为直线模组,且所述升降装置3竖直设于所述侧向支架20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升降装置3的滑块30上固定有承载架31,所述承载架31的上端固定有第一支臂32,所述第一支臂32的端部固定有第二支臂33,所述第二支臂33向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的上方延伸,且所述第二支臂33与所述第一支臂32相互垂直,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固定于所述第二支臂33上。

为了提高缓冲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储丝槽50的内侧固定有两个缓冲档杆51,两个缓冲档杆51并排设置且二者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储丝槽50的两侧边缘处分别形成有支耳52,所述缓冲档杆51固定于所述弧形储丝槽50两侧的支耳52之间。

为了起到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丝束支撑架6包括有斜向设置的撑杆60,所述撑杆6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机座。

进一步地,所述撑杆60的第二端固定有弧状导丝片61,穿过所述丝束缓冲装置5的丝束100绕过所述弧状导丝片61后输送至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入料口。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丝束支撑架6、撑杆60、弧状导丝片61等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仅作为解释说明,其可以是现有滤棒成型装置中的常用结构,本实用新型对该部分内容不作限制,即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同等类型的结构。

本实施例优选具有丝束导向机构,具体是指,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的下端固定有丝束导向环7,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输出的丝束100穿过所述丝束导向环7后进入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

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滤棒吸阻稳定方法,结合图1至图7所示,所述滤棒吸阻稳定装置设于一丝束供料装置1及一滤棒成型装置2之间,所述滤棒吸阻稳定装置包括有一升降装置3、一丝束牵引装置4、一丝束缓冲装置5及一丝束支撑架6,所述升降装置3安装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机座上,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安装于所述升降装置3的升降端并且位于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的上方,所述丝束缓冲装置5包括由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底部向下延伸的弧形储丝槽50,所述弧形储丝槽50的内侧固定有至少一个缓冲档杆51,所述缓冲档杆51与所述弧形储丝槽50之间设有可供所述丝束100穿过的间隙,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机座上,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的上方,所述工艺包括:

步骤s1,利用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提供丝束100;

步骤s2,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运转并对所述丝束供料装置1输出的丝束施加牵引力,进而向外牵拉所述丝束100;

步骤s3,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牵拉出的所述丝束100穿过所述丝束缓冲装置5后向上延伸,并在绕过所述丝束支撑架6的第二端后输送至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的入料口,通过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的持续牵拉作用,将所述丝束100持续输送至所述滤棒成型装置2;

步骤s4,借由滤棒成型装置2将所述丝束100加工成滤棒。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丝束牵引装置,结合图8至图11所示,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包括有一牵引支架40,所述牵引支架40上设有一主动辊41、一从动辊42及一用于驱使所述主动辊41转动的牵引驱动机构43,所述主动辊41与从动辊42并排设置且二者相互抵紧,所述牵引支架40的下方固定有丝束导向环7,丝束100由下至上穿过所述丝束导向环7后,所述丝束100由顶端穿过所述主动辊41与所述从动辊42之间,当所述主动辊41转动时,借由所述主动辊41与所述从动辊42的配合而牵拉所述丝束100,进而将所述丝束100向所述主动辊41和所述从动辊42的下方输送。

上述结构中,通过所述主动辊41与所述从动辊42的紧密配合,不仅对丝束100起到夹持作用,还在所述牵引驱动机构43的驱使下,带动所述主动辊41运转,并使得所述从动辊42随之运转,在转动作用以及夹紧作用下,不仅对丝束100起到传送作用,还使得传送至所述主动辊41和所述从动辊42下方的丝束应力均衡、疏密一致,进而对丝束起到了传送和整理作用,当丝束100输送至滤棒成型装置后,可加工成高品质的滤棒产品,较好地满足了生产要求。

为了便于装入所述丝束100,本实施例将所述从动辊42设置为可前后活动的结构,具体是指,所述牵引支架40上设有一固定架400及一活动架401,所述固定架400与所述牵引支架40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架401位于所述固定架400的内侧,所述主动辊41设于所述固定架400上,所述从动辊42设于所述活动架401上,所述牵引支架40上固定有夹持驱动机构,所述夹持驱动机构用于驱使所述活动架401往复活动,进而带动所述从动辊42抵紧所述主动辊41或者与所述主动辊41分离。

为了更好地执行前后活动动作,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驱动机构包括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气缸430,所述气缸430的壳体与所述牵引支架40固定连接,所述气缸430的驱动轴穿过所述牵引支架40后固定连接于所述活动架401。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牵引驱动机构43为电机。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辊41为不锈钢辊,所述从动辊42为胶辊。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400上固定有向下延伸的导向支杆44,所述丝束导向环7固定于所述导向支杆44的下端。

为了避免杂物或者污染物进入所述主动辊41和所述从动辊42之间,以及防止其混入所述丝束100内,本实施例还包括有一盖板45,所述盖板45盖合于所述主动辊41和所述从动辊42的上方,所述盖板45的一端向所述主动辊41的外侧弯折,所述盖板45的另一端通过两个盖板折页46连接于所述牵引支架40。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丝束开松装置,结合图13至图17所示,所述丝束开松装置设于预设的丝束牵引装置4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束开松装置8包括有开松支架80,所述开松支架80与所述丝束牵引装置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开松支架80上设有一固定夹板81及一活动夹板82,所述固定夹板81上开设有可供所述丝束100穿过的扁平凹口810,所述固定夹板81与所述开松支架80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夹板82的侧部边缘与所述固定夹板81的侧部边缘铰链连接,以令所述活动夹板82能够相对所述固定夹板81翻转,所述固定夹板81上嵌设有第一磁铁83,所述活动夹板82上嵌设有第二磁铁84,所述第一磁铁83与所述第二磁铁84对称设置且二者的磁性相反,借由所述第一磁铁83与所述第二磁铁84的磁吸作用,令所述活动夹板82紧密盖合于所述固定夹板81上,进而将所述丝束100限制于所述扁平凹口810内。

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固定夹板81和所述活动夹板82的配合下,对丝束100起到限制作用,当丝束100在扁平凹口810内传送时,利用扁平凹口810对丝束100起到平铺梳理作用,使得丝束疏密均衡地传送至丝束牵引装置,此外,在所述第一磁铁83与所述第二磁铁84的配合下,方便了开关所述活动夹板82,有助于在加工之前将丝束100放置于扁平凹口810内。基于上述原理,使得本实用新型在进入丝束牵引装置之前对丝束起到梳理作用,从而保证丝束疏密一致,有助于提高滤棒加工品质,较好地满足了生产要求。

为了实现铰链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夹板82与所述固定夹板81之间通过一开松折页85铰链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83位于所述固定夹板81远离所述开松折页85的一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扁平凹口810内开设有气道811,所述气道811用于注入压缩空气,所述压缩空气产生的气流吹向所述扁平凹口810内的丝束100。进一步地,所述气道811呈长条状。

在上述气道811的作用,可以对所述扁平凹口810的丝束100持续吹送气流,使得所述扁平凹口810的丝束100更加均匀的分布,从而显著提升丝束100的疏密一致性。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扁平凹口810内开设有两个气道811,两个气道811交叉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板81的背侧固定有背板86,所述背板86上开设有进气孔860,所述进气孔860与所述气道811相连通,所述进气孔860用于接入压缩空气。进一步地,所述背板86朝向所述固定夹板81的一侧开设有储气槽861,所述储气槽861与所述气道811对齐。在所述储气槽861的作用下,对压缩空气起到暂存作用,使得穿过所述气道811的气流压力均衡,由此可进一步提高丝束的疏密一致性。

为了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板81的背侧开设有导气槽812,所述导气槽812与所述气道811相连通,且所述导气槽812沿所述气道811的长度方向延伸。进一步地,所述导气槽812是截面呈“v”形的凹槽。上述“v”形的凹槽结构,可使得压缩空气快速进入所述导气槽812,从而提高对气流的导向作用。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