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在本领域的雾化器普遍存在三个问题:1.雾化器结构复杂,结构件太多,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手工组装生产,生产效率以及产品一致性较差;2.产品普遍存在容易漏液的问题;3.雾化面积小,雾化气体小。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公开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包括外壳、底座、加热组件、冷凝液吸收棉、密封封油硅胶盖、密封硅胶圈、发热体支撑硅胶件、电极,所述外壳内部的底部设有所述底座,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发热体支撑硅胶件的内部,所述底座内部设有两个电极,所述外壳内部的顶部设有所述冷凝液吸收棉,所述密封封油硅胶盖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密封硅胶圈设置在所述底座与外壳之间,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多孔导油棉与电阻加热丝,所述电阻加热丝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多孔导油棉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技术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所述外壳包括吸嘴外壳、储液外壳,所述吸嘴外壳套设在所述储液外壳顶部的外侧,所述冷凝液吸收棉设置在所述吸嘴外壳与所述储液外壳之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技术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所述密封封油硅胶盖内部设有凸起块,所述凸起块压紧所述多孔导油棉。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技术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所述密封封油硅胶盖的外圈设有两圈或两圈以上的密封筋,所述密封筋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过盈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技术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所述发热体支撑硅胶件底部设置有两个引脚开口,所述引脚开口用于连接所述电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技术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所述发热体支撑硅胶件底部设置有一个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加热组件的正下方。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技术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所述底座底部设有两个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对称设置在所述底座底面的两侧,所述进气孔高于所述底座底部面1mm以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技术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所述发热体支撑硅胶件与电极为紧配,所述电阻加热丝引线被夹在硅胶件与电极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省人力,生产效率及产品一致性高;本实用新型采取多种防漏液结构解决产品容易漏液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加热轨迹与液体雾化所需热量与气流关系,设计出一种三维加热方式,三维加热方式充分利用空间,将位于气流面上的多孔导液材料表面上都埋设有金属加热轨迹,有加热更加充分,热量更均匀、雾化面积更大,雾化气体更大的优点。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在更小的空间内产生更大的液体雾化蒸汽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的剖面空气流通路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的密封封油硅胶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触点式接触电极防漏油加热雾化装置,包括外壳1、底座2、加热组件3、冷凝液吸收棉4、密封封油硅胶盖5、密封硅胶圈6、发热体支撑硅胶件7、电极8,所述外壳1内部的底部设有所述底座2,所述加热组件3设置在所述发热体支撑硅胶件7的内部,所述底座2内部设有两个电极8,所述外壳1内部的顶部设有所述冷凝液吸收棉4,所述密封封油硅胶盖5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密封硅胶圈6设置在所述底座2与外壳1之间,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多孔导油棉31与电阻加热丝32,所述电阻加热丝32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多孔导油棉31上。
所述外壳1包括吸嘴外壳11、储液外壳12,所述吸嘴外壳11套设在所述储液外壳12顶部的外侧,所述冷凝液吸收棉4设置在所述吸嘴外壳11与所述储液外壳12之间。所述吸嘴外壳11和用户嘴唇接触,用于吸食雾化蒸汽。所述储液外壳12用于储存液体,形成气流通道。
所述密封封油硅胶盖5内部设有凸起块,所述凸起块压紧所述多孔导油棉31,防止液体过多的储存在所述多孔导油棉31里造成漏液。
所述密封封油硅胶盖5的外圈设有两圈或两圈以上的密封筋,所述密封筋与所述外壳1的内壁过盈配合。
所述发热体支撑硅胶件7底部设置有两个引脚开口,所述引脚开口用于连接所述电极8。
所述发热体支撑硅胶件7底部设置有一个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加热组件3的正下方。
所述底座2底部设有两个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对称设置在所述底座2底面的两侧,所述进气孔高于所述底座2底部面1mm以上。
所述发热体支撑硅胶件7与电极8为紧配,所述电阻加热丝32引线被夹在硅胶件7与电极8之间。
所述冷凝液吸收棉4的结构为多孔结构,所述冷凝液吸收棉4内部有多个微孔能吸收雾化蒸汽与外壁接触产生的冷凝液,防止冷凝液吸入使用者嘴中。
所述密封封油硅胶盖5预留进液孔让需要雾化的液体与导液材料接触。
所述多孔导油棉31为多孔毛细材料,用于传导液体。所述电阻加热丝32为电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液体产生雾化蒸汽。
所述发热体支撑硅胶件7起到支撑发热体、密封、固定电极的作用。
所述底座2的作用是支撑所述发热体支撑硅胶件7并且形成一个空气通道。
所述密封硅胶圈6起密封作用,形成二次密封。
所述电极8起到导电和连接电池的作用。
如图3所示,气流通过路径及工作原理:气流经过底座2的进气孔,经过发热体支撑硅胶件7的进气孔,经过电阻加热丝32,将电阻加热丝32加热产生的雾化蒸汽带出,经过中间气流通道,经过冷凝液吸收棉4,由吸嘴外壳11进入使用者口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省人力,生产效率及产品一致性高;本实用新型采取多种防漏液结构解决产品容易漏液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加热轨迹与液体雾化所需热量与气流关系,设计出一种三维加热方式,三维加热方式充分利用空间,将位于气流面上的多孔导液材料表面上都埋设有金属加热轨迹,有加热更加充分,热量更均匀、雾化面积更大,雾化气体更大的优点。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在更小的空间内产生更大的液体雾化蒸汽的效果。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