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塞集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磨床加工循环水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堵塞集水装置。
背景技术:
磨床在磨削作业过程中,需要冷却循环水装置配合作业,随着磨床机台数量的增加,传统单台磨床配独立水箱结构,已经逐步被集中供、排水系统取代。现有集中供、排水系统的工作流程是:废水通过多级沉淀池沉淀、冷却后通过集水装置重新导入车间使用;优点是:冷却循环水供水压力大、供水量充足、杂质少、冷却效果好。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的集中点是:集水装置容易堵塞,导致整个供水单元瘫痪。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堵塞集水装置,其不易堵塞,有效降低由于堵塞造成的整个供水系统瘫痪的概率。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防堵塞集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进水管、与至少一个进水管连通的集水管ⅰ、进水口均与集水管ⅰ连通的多个水泵,还包括:
集水管ⅱ,其水平设置且与每个水泵的出水口分别连通,所述集水管ⅱ底侧壁上连通有第一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上设置阀门;
出水管,其与所述集水管ⅱ顶侧壁连通,其中,所述集水管ⅱ与每个水泵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一排污管和所述出水管间。
优选的是,所述集水管ⅰ水平设置,所述进水管为两个,两个进水管的底端分别与所述集水管ⅰ的两端连通,所述集水管ⅰ的底侧壁上连通有第二排污管,所述第二排污管上设置阀门,其中,多个水泵的进水口分别与集水管ⅰ间通过水平管连通,所述集水管ⅰ与每个水平管的连通点的高度等于所述集水管ⅰ中轴线的高度。
优选的是,每个水泵的出水口竖直向上连接有弯脖竖管,每个弯脖竖管顶端连通有弯脖直管,每个弯脖直管自由端均与所述集水管ⅱ连通,以使集水管ⅱ与每个水泵的出水口分别连通。
优选的是,两个进水管的底端与所述集水管ⅰ的两端间、每个弯脖直管与对应弯脖竖管间均通过弧形管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集水管ⅱ与每个弯脖直管的连通点的高度等于所述集水管ⅱ中轴线的高度。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排污管、所述第二排污管均包括由上至下连通的倒置圆台状集污管、导污管,其中,所述第一排污管、所述第二排污管上的阀门均设置于对应的导污管上。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排污管、所述第二排污管上的阀门为涡轮蝶阀。
优选的是,每个进水管上、每个水平管上、每个弯脖竖管上均设置阀门。
优选的是,所述进水管底端与对应的弧形管顶端间、每个弯脖竖管与对应的水泵的出水口间通过橡胶管法兰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防堵塞集水装置,还包括:底座,多个电机固设于所述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设置使所述集水管ⅱ与每个水泵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一排污管和所述出水管间,即集水管ⅱ与每个水泵的连通点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污管顶端的高度,有效避免污物沿朝向电机的路径倒灌聚集,损坏设备;
所述水平管的中轴线与所述集水管ⅰ的中轴线共平面设置,即水平管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排污管的顶端高度,便于通过集水管ⅰ内的污物聚集,并减少通过水平管导入至集水管ⅱ内的污物量,形成一次集淤清淤;
在集水管ⅱ底侧壁设置第一排污管,形成二次集淤清淤,便于清淤且清淤过程无需停机。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集中供、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防堵塞集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防堵塞集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具体为:下部沉淀池1;上部沉淀池2;集水装置3;进水管4;集水管ⅰ40;第二排污管41;水泵5;水平管50;弯脖竖管51;弯脖直管52;弧形管53;集水管ⅱ6;第一排污管60;集污管61;导污管62;出水管7;橡胶管8;底座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堵塞集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进水管4、与至少一个进水管4连通的集水管ⅰ40(用于将至少一个进水管4的水集中)、进水口均与集水管ⅰ40连通的多个水泵5,还包括:
集水管ⅱ6,其水平设置且与每个水泵5的出水口分别连通,即水泵5将水体通过进水管4、集水管ⅰ40抽入集水管ⅱ6,所述集水管ⅱ6底侧壁上连通有第一排污管60,以使第一排污管60的顶端与所述集水管的最低端连通,便于集水管ⅱ6内污物的聚集和排除,所述第一排污管60上设置阀门;
出水管7,其与所述集水管ⅱ6顶侧壁连通,其中,所述集水管ⅱ6与每个水泵5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一排污管60和所述出水管7间,即集水管ⅱ6与每个水泵5的连通点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污管60顶端的高度,避免污物沿朝向电机的路径倒灌聚集,损坏设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集中供、排水系统的冷却循环水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与车间排水道连通的下部沉淀池1、通过潜水泵5与下部沉淀池1连通的上部沉淀池2、集水装置3,其中,集水装置3的进水管4的顶端与所述上部沉淀池2连通,以将上部沉淀池2沉淀、冷却完全的水体导入集水管ⅰ40,集水装置3的出水管7和车间内用水连通,以将沉淀、冷却完全的水体导入车间循环使用,使用过程中,车间内废水通过排水道排入至下部沉淀池1,经过下部沉淀池1沉淀后的水体通过潜水泵5导入上部沉淀池2,通过上部沉淀池2沉淀、冷却完全的水体导入集水管ⅰ40,开启水泵5,在水泵5动力作用下,沉淀、冷却完全的水体依次通过集水管ⅰ40、水泵5、集水管ⅱ6、出水管7导入车间内循环使用;其中,通过水泵5导入集水管ⅱ6内的水体中的少许油泥等杂质在集水管ⅱ6底端聚集,一定时间内开启第一排污管60上的阀门,导出污物。采用这种技术方案,设置使所述集水管ⅱ6与每个水泵5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一排污管60和所述出水管7间,即集水管ⅱ6与每个水泵5的连通点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污管60顶端的高度,有效避免污物沿朝向电机的路径倒灌聚集,损坏设备;在集水管ⅱ6底侧壁设置第一排污管60,便于清淤,且清淤过程无需停机。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集水管ⅰ40水平设置,所述进水管4为两个,两个进水管4的底端分别与所述集水管ⅰ40的两端连通,所述集水管ⅰ40的底侧壁上连通有第二排污管41,所述第二排污管41上设置阀门,其中,多个水泵5的进水口分别与集水管ⅰ40间通过水平管50连通,所述集水管ⅰ40与每个水平管50的连通点的高度等于所述集水管ⅰ40中轴线的高度。采用这种方案,所述水平管50的中轴线与所述集水管ⅰ40的中轴线共平面设置,即水平管50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排污管41的顶端高度,便于通过集水管ⅰ40内的污物聚集,并减少通过水平管50导入至集水管ⅱ6内的污物量,形成一次集淤清淤,配合集水管ⅱ6底侧壁设置第一排污管60构成两次排淤。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每个水泵5的出水口竖直向上连接有弯脖竖管51,每个弯脖竖管51顶端连通有弯脖直管52,每个弯脖直管52自由端均与所述集水管ⅱ6连通,以使集水管ⅱ6与每个水泵5的出水口分别连通。采用这种方案,通过弯脖直管52和弯脖竖管51使集水管ⅱ6与每个水泵5的连通点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污管60顶端的高度,有效避免污物沿朝向电机的路径倒灌聚集,损坏设备。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两个进水管4的底端与所述集水管ⅰ40的两端间、每个弯脖直管52与对应弯脖竖管51间均通过弧形管53连通。采用这种方案,弧形过渡,利于导水。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集水管ⅱ6与每个弯脖直管52的连通点的高度等于所述集水管ⅱ6中轴线的高度。采用这种方案,所述弯脖直管52的中轴线与所述集水管ⅱ6的中轴线共平面设置,使集水管ⅱ6与每个水泵5的连通点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排污管60顶端的高度,有效避免污物沿朝向电机的路径倒灌聚集,损坏设备。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排污管60、所述第二排污管41均包括由上至下连通的倒置圆台状集污管61、导污管62,其中,所述第一排污管60、所述第二排污管41上的阀门均设置于对应的导污管62上。采用这种方案,圆台状集污管61的设置便于污物(油泥等)聚集,导污管62的设置,方便油泥等杂质的收集工作。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排污管60、所述第二排污管41上的阀门为涡轮蝶阀。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每个进水管4上、每个水平管50上、每个弯脖竖管51上均设置阀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水管4底端与对应的弧形管53顶端间、每个弯脖竖管51与对应的水泵5的出水口间通过橡胶管8法兰连接。采用这种方案,便于减震安装。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防堵塞集水装置,还包括:底座9,多个电机固设于所述底座9上。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防堵塞集水装置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