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化的简与繁
2021-01-22 15:01:42|301|起点商标网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高校是知识产权产出和转化的重要力量,专利是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去年《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各高校谋良策、出实招,高校专利转化与运用工作取得新进展。本报特推出专栏《高校专利转化进行时》,挖掘高校专利培育背后的故事,聚焦高校专利转移转化的经验方法,希望能对高校提升专利质量、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所启示。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建设方面,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我们所做的就是加强创新能力、机构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北京交通大学(下称北京交大)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中心(下称知转中心)副主任王欣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质量知识产权成果创造、高水平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高效益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北京交大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强劲的综合实力使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单位、海淀区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中心等诸多称号,这也正是北京交大在知识产权建设过程中,运用方式简繁得当的结果。
强化机构,完善制度
机构与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北京交大既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又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一简一繁中保障专利转化行稳致远。
北京交大原来设置有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和技术转移中心这两个部门,由于部门分管领导不同,在信息交互方面存在偏差,在职能管理方面存在重叠。因此,2020年学校将两个部门合二为一,成立知转中心全权负责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的日常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为技术成果在专利导航、布局、挖掘、申请、转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打通技术转移转化全链条,建立起知识产权建设全流程、一体化体系。
知转中心成立后,北京交大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据了解,为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北京交大在2017年制定出《北京交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试行)》及《北京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许可、转让管理细则(试行)》等条例,并逐步推进条例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荣誉专利”,促进了科技成果落地。
此外,知转中心还制定出专利申请前的评估制度。制度规定:在申请专利前,专利申请人要提交有关专利的详尽资料,然后由知转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决定申请人是否可以去申请专利,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转化、保护技术成果。这样既可以保证在专利申请方面的公开、公平、公正,打消教师、学生对于专利保护的疑虑,又使得学校在专利申请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提升学校专利申请质量和专利转化效率。
加大投入,优化系统
科研投入和系统建设是专利转化的重要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系统建设,北京交大在一繁一简中提升专利转化水平。
“自2016年国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来,高校可以放开手脚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了。有了完善的制度后,知转中心将进一步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投入和信息系统搭建的工作。”王欣表示,成果转化工作需要专业人员队伍作为支撑,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成果转化相关的法律、技术、经济等方面专业知识,因此北京交大增加人员编制,结合市场化聘用方式,建设成果转化专业化人员队伍。此外,北京交大为知转中心工作人员提供深入、多元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实务交流能力。
在科研投入方面,北京交大计划未来将科技成果转化前期累积收益作为成果转化培育及运营经费,善用科创基金等政府、企业资金支持,缓解科技成果早期熟化的资金压力。据了解,近五年北京交大的科研经费已超过45亿元,此外,极高比例的现金及股权转化奖励,也激发了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王欣表示,除了加大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学校还加强了成果转化在人才评价中的导向作用。例如,职称评审时,科研人员可以把成果转化业绩作为可选条件;在人才评价时,科研人员仅凭成果转化业绩就可以入选学校人才计划。
在信息系统搭建方面,北京交大依托校内相关信息资源,为在校师生提供知识产权培训,每年参培人员达上千人次。近三年,北京交大知识产权管理运营经费投入近2000万元。2018年,为落实《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等政策,北京交大成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提供专利信息服务支持。中心在知识产权信息及相关数据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知识产权重大事务、决策和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均可提供咨询、建议。该中心已于2019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可助力北京交大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集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中心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已成为北京交大知识产权建设方面的一大特色,可以实现发明人、学校相关管理人员、代理机构人员三方的信息交互,覆盖校内申请前的审批到授权后的维护全过程。知转中心相关人员等都可以在系统中进行相关信息的审核;专利状态、受理通知书、专利证书、答复审查意见通知等,也都会系统里呈现,并通过系统设置,定期定时提醒发明人查看。
此外,在代理机构的质量监控方面,北京交大通过该系统将招标的代理机构分为资深代理、普通代理、流程代理三个层次。发明人可以自由选择相应的代理机构,并在事后对代理机构进行打分评价。学校则会定期抽查代理机构撰写文件,将申请文件交给外部专家进行盲审,并综合知转中心的评价,确认下一轮的招标。“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把控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下一步,中心计划进一步升级系统,加入专利申请前评估模块,更有效地保护师生的科技成果。”王欣表示。
协同创新,贯标管理
北京交大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着眼于引领交通科技前沿,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不断推进成果转化。学校牵头建设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科技成果有力支撑了高铁、地铁、重载、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一带一路、国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
近年来,北京交大致力于探索“政产学研用”技术转移协同创新模式,已培育两个科技型上市企业——北京交控科技(2019年首批科创板上市)及北京交大思诺(2020年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北京交大同这两个企业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通力合作,将高铁车载信号控制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述行控制系统(CBTC)、全自动无人驾驶列控系统(FAO)等科技成果,落地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实际应用,服务国家和行业交通领域发展建设重大需求,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学校2021年的重点任务是高价值专利培育和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在谈及知识产权建设未来发展时,王欣表示,为形成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北京交大将探索并建立标准化、可持续发展的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机制,按市场需求导向和重点优势学科,将专利申请分为横向项目产出成果、纵向项目产出成果和申请高价值专利培育资助的成果三类,并建立不同的申请前评估标准。学校将通过主动申报、校内外专家综合评价的方式,遴选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和市场价值的优质项目,进行高价值专利培育,依托国家专利导航项目(高校)研究和推广中心以及第三方机构,设立高价值专利培育基金,对入选的重点和重大项目给予研发方向、专利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导航,配备知识产权专员跟踪项目,推进成果转化。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运营体系,提高知识产权工作质量和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北京交大将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学校将整合校内图书馆、人事处、档案馆、校办、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和机构资源,聘请贯标辅导机构梳理学校现有的制度及管理部门工作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指导建议。
强化机构、完善制度、加大投入、优化系统,这一简一繁之间,北京交大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转化运用为目标,以收益分配、人才评价为牵引,从高价值专利创造、管理和运营的全链条,设计了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服务优势学科和平台团队,布局高价值专利,依托校内平台、协同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技术转移协同创新模式,实现转化运用,支撑并引领着行业技术不断进步。
高校是知识产权产出和转化的重要力量,专利是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去年《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各高校谋良策、出实招,高校专利转化与运用工作取得新进展。本报特推出专栏《高校专利转化进行时》,挖掘高校专利培育背后的故事,聚焦高校专利转移转化的经验方法,希望能对高校提升专利质量、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所启示。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建设方面,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我们所做的就是加强创新能力、机构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北京交通大学(下称北京交大)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中心(下称知转中心)副主任王欣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质量知识产权成果创造、高水平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高效益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北京交大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强劲的综合实力使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单位、海淀区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中心等诸多称号,这也正是北京交大在知识产权建设过程中,运用方式简繁得当的结果。
强化机构,完善制度
机构与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北京交大既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又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一简一繁中保障专利转化行稳致远。
北京交大原来设置有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和技术转移中心这两个部门,由于部门分管领导不同,在信息交互方面存在偏差,在职能管理方面存在重叠。因此,2020年学校将两个部门合二为一,成立知转中心全权负责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的日常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为技术成果在专利导航、布局、挖掘、申请、转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打通技术转移转化全链条,建立起知识产权建设全流程、一体化体系。
知转中心成立后,北京交大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据了解,为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北京交大在2017年制定出《北京交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试行)》及《北京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许可、转让管理细则(试行)》等条例,并逐步推进条例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荣誉专利”,促进了科技成果落地。
此外,知转中心还制定出专利申请前的评估制度。制度规定:在申请专利前,专利申请人要提交有关专利的详尽资料,然后由知转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决定申请人是否可以去申请专利,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转化、保护技术成果。这样既可以保证在专利申请方面的公开、公平、公正,打消教师、学生对于专利保护的疑虑,又使得学校在专利申请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提升学校专利申请质量和专利转化效率。
加大投入,优化系统
科研投入和系统建设是专利转化的重要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系统建设,北京交大在一繁一简中提升专利转化水平。
“自2016年国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来,高校可以放开手脚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了。有了完善的制度后,知转中心将进一步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投入和信息系统搭建的工作。”王欣表示,成果转化工作需要专业人员队伍作为支撑,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成果转化相关的法律、技术、经济等方面专业知识,因此北京交大增加人员编制,结合市场化聘用方式,建设成果转化专业化人员队伍。此外,北京交大为知转中心工作人员提供深入、多元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实务交流能力。
在科研投入方面,北京交大计划未来将科技成果转化前期累积收益作为成果转化培育及运营经费,善用科创基金等政府、企业资金支持,缓解科技成果早期熟化的资金压力。据了解,近五年北京交大的科研经费已超过45亿元,此外,极高比例的现金及股权转化奖励,也激发了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王欣表示,除了加大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学校还加强了成果转化在人才评价中的导向作用。例如,职称评审时,科研人员可以把成果转化业绩作为可选条件;在人才评价时,科研人员仅凭成果转化业绩就可以入选学校人才计划。
在信息系统搭建方面,北京交大依托校内相关信息资源,为在校师生提供知识产权培训,每年参培人员达上千人次。近三年,北京交大知识产权管理运营经费投入近2000万元。2018年,为落实《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等政策,北京交大成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提供专利信息服务支持。中心在知识产权信息及相关数据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知识产权重大事务、决策和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均可提供咨询、建议。该中心已于2019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可助力北京交大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集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中心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已成为北京交大知识产权建设方面的一大特色,可以实现发明人、学校相关管理人员、代理机构人员三方的信息交互,覆盖校内申请前的审批到授权后的维护全过程。知转中心相关人员等都可以在系统中进行相关信息的审核;专利状态、受理通知书、专利证书、答复审查意见通知等,也都会系统里呈现,并通过系统设置,定期定时提醒发明人查看。
此外,在代理机构的质量监控方面,北京交大通过该系统将招标的代理机构分为资深代理、普通代理、流程代理三个层次。发明人可以自由选择相应的代理机构,并在事后对代理机构进行打分评价。学校则会定期抽查代理机构撰写文件,将申请文件交给外部专家进行盲审,并综合知转中心的评价,确认下一轮的招标。“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把控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下一步,中心计划进一步升级系统,加入专利申请前评估模块,更有效地保护师生的科技成果。”王欣表示。
协同创新,贯标管理
北京交大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着眼于引领交通科技前沿,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不断推进成果转化。学校牵头建设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科技成果有力支撑了高铁、地铁、重载、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一带一路、国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
近年来,北京交大致力于探索“政产学研用”技术转移协同创新模式,已培育两个科技型上市企业——北京交控科技(2019年首批科创板上市)及北京交大思诺(2020年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北京交大同这两个企业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通力合作,将高铁车载信号控制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述行控制系统(CBTC)、全自动无人驾驶列控系统(FAO)等科技成果,落地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实际应用,服务国家和行业交通领域发展建设重大需求,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学校2021年的重点任务是高价值专利培育和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在谈及知识产权建设未来发展时,王欣表示,为形成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北京交大将探索并建立标准化、可持续发展的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机制,按市场需求导向和重点优势学科,将专利申请分为横向项目产出成果、纵向项目产出成果和申请高价值专利培育资助的成果三类,并建立不同的申请前评估标准。学校将通过主动申报、校内外专家综合评价的方式,遴选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和市场价值的优质项目,进行高价值专利培育,依托国家专利导航项目(高校)研究和推广中心以及第三方机构,设立高价值专利培育基金,对入选的重点和重大项目给予研发方向、专利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导航,配备知识产权专员跟踪项目,推进成果转化。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运营体系,提高知识产权工作质量和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北京交大将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学校将整合校内图书馆、人事处、档案馆、校办、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和机构资源,聘请贯标辅导机构梳理学校现有的制度及管理部门工作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指导建议。
强化机构、完善制度、加大投入、优化系统,这一简一繁之间,北京交大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转化运用为目标,以收益分配、人才评价为牵引,从高价值专利创造、管理和运营的全链条,设计了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服务优势学科和平台团队,布局高价值专利,依托校内平台、协同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技术转移协同创新模式,实现转化运用,支撑并引领着行业技术不断进步。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咨询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