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的共生性分析
2021-02-13 03:02:30|158|起点商标网
在一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方向和技术进步速度无可置疑地受到该国制度影响。而制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受到技术、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不断调整,发生变化。Richard?Nelson(2002)认为理解这种经济动态发展过程的关键是技术与制度的共同演化,这也是理解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分析视角。Mowery and Rosenberg(1989)详细分析了美国技术与制度共同演化的进程,认为在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制度、反托拉斯政策、专利制度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影响技术进步,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化。
从技术与制度相互影响的角度分析日本专利制度的变迁,可以发现:日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动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主要产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和研发投入的增加,日本国内研发创新活动日趋活跃,技术水平的上升产生了对新的专利制度的需求。同时,技术实力的上升导致日本出口增加,外部压力也迫使日本强化专利制度,通过内外两种途径,推动日本专利制度的调整。
日本知识产权制度的演化特征受到创新性质变化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体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如专利数量与研发投入,也是衡量知识产权制度有效性的准参数,因而可以看作是制度变迁的内生参数。
1.日本知识产权制度演进的内生参数———创新指标变化
专利制度是日本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专利数量与研发投入既是各阶段制度演化的结果,其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制度的修订,因此,作为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具有制度内生性。强化知识产权制度的措施促进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增加;而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的变化又要求不断修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致制度变迁。图4 -1日本专利数量与研发投入的演化趋势数据来源:日本特許庁年報[科学技術研究調査報告]各年版。
从总体看,自1970年至2010年间,日本专利申请数量和研发投入呈现近似同步的阶段性增长,由1975年、1995年、2008年三个拐点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4 - 1所示。1975年之前,日本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逐年递增,但增速平缓。1975年以后,随着日本专利制度的修订完善,其研发投入迅速增加,直到1993年首次较前一年出现下降;自1995年起再次增加,持续至2007年;2008年稍有停滞后,略微下降。(1)日本专利申请件数的走势
日本专利申请数量也呈现同样变化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呈现较高增长率,1980年专利申请数为19万1 020件,1992年达到37万1 894件,10年间增长近2倍;1993年首次较前一年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缓慢增加,2001年达到峰值43万9 175件,此后缓慢下降,2010年为34万4 598件。日本在海外专利申请与研发投入的增加,对其国内形成替代是1995年以后日本专利申请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改进“复数权利要求”制度的出台。复数发明制度出台后,一项专利含有的发明项数增加。专利所含发明项数具有制度内生性,即制度的实施本身可能带来专利所含发明数增加的结果。该制度出台后,日本专利申请中,一项专利含有的发明项数明显增加,自1988年的2. 7项增加到2000年的7. 2项,2008年达到9. 8项,2010年为9. 6项,增加3. 6倍。专利申请数乘以每项专利所含发明平均数为总申请项数,日本总申请项数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持续增加。这与日本专利申请数增幅不大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分析日本专利申请数增长缓慢的原因,可以将复数发明制度的影响考虑进去,即发明项数的增多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发明件数的增加。
(2)日本专利注册件数的走势
由于时滞效应,日本的专利注册件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1970年至1990年20年间,日本每年的专利注册数都在2万到6万5千件之间的范围波动,自1992年起迅速增加,当年达到9万2千件,是1991年3万6千件的2. 5倍以上。除1996年由于受到日本“优先授予”制度出台的影响,专利注册数激增至18万7 681件外,1992年至2000年期间,波动区间在8到14万件之间。日本专利注册数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增长,一方面可以归因于80年代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量的激增,另一方面也受到90年代中期日本专利制度变更的影响,如提高授权比例、重视专利获取动向等。特别是自2001年10月起,日本专利的实质审查期限由7年缩短为3年,引致日本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成果件数一度大幅增加,2005年达到峰值396 933件,自2009年开始回落。这也是日本专利注册数自2005年后迅速增加的原因之一。
(3)日本的专利效率
专利数除以研发投入是衡量专利效率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前半期,1亿日元的研发投入可以创造大约6项专利申请,到80年代中期略有下降,90年代平均为4件左右;进入21世纪,下降为3件,此后屡创低点,维持在2件左右;专利注册效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2件,90年代下降为1件,之后,随着专利注册数增长,再度增加,2000年后略有停滞,自2007年开始,迅速攀升,2009年恢复至2件。专利效率的变化趋势受到专利数量与研发投入两个因素影响。因此,尽管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专利数激增,但是研发投入增加更快,因而专利效率下降,90年代前半期,由于研发投入下降幅度超过专利下降速度,专利效率上升,自90年代后半期起,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专利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与专利数量保持同步。(数据来源于日本特許庁年報[科学技術研究調査報告],日本特許庁,1970 - 2011年)如果考虑进研发投入对应的发明请求项数的变化,日本的专利效率在20世纪90年代成上升趋势。因为从申请和注册数量衡量的专利效率下降,与复数发明制度出台后,1项专利包含的请求项数增加,相互抵消。
(4)日本的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制度演进
通过专利申请和注册件数考察专利效率时,没有包括对专利价值的判断。由于发明数量增加可能并不必然增加专利价值,同时一项专利包含的发明请求项数增加,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专利价值增加。因此,还需要依靠其他指标如知识产权收入加以判断。技术贸易是日本与世界各国开展技术交易的收入,能够反映日本在海外的知识产权运用状况。
从图4 - 2日本技术贸易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从1993年开始,日本技术贸易赤字幅度大幅缩小;进入21世纪,基本持平;自2003年起,技术出口首次超过技术引进、出现顺差,此后日本技术贸易盈余大幅增加。(日本银行的统计数字与日本科学技术调查报告中关于技术贸易的统计略有不同,后者数字是自1993年起日本转为技术贸易黑字,统计数字的差别源自对定义的不同和统计范围的差异。)2011年日本知识产权的海外收入受全球经济影响减少了1. 1%,但向海外支付却减少了7. 3%,日本的知识产权收支盈余在2011年再创历史新高。说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后,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显著提高。2.制度演进的内在动因———技术发展水平与创新性质的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日本强化专利制度的措施进入实质阶段。不过,强化专利制度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因为日本产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在进入80年代后日趋活跃,研发投入增长迅速,申请专利数也相应增加。进入1990年,则徘徊不前,研发投入低迷,申请数随之下降,但是注册专利数有所增加。日本在90年代注册专利增加的部分原因是80年代申请量激增的时滞效应的体现。制度变迁的动力部分来自于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实力的提高,要求调整专利制度以对发明者权益提供更强保护,新技术的实施带来出口增加,形成外部压力,内外两条路径,将技术水平和专利制度变迁联系起来,促成专利制度的强化。
(1)日本第一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动因
一般认为,日本第一次强化专利制度的动因源自美国的干涉。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为恢复产业竞争力,更好地保持科技强势,在全球推行“亲专利”政策,强烈要求与其开展贸易的国家强化专利制度,加之美国医药行业、娱乐产业巨头的频繁院外游说,促使日本随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日本的相关举措并非完全迫于国际社会压力,更是日本国内大企业的诉求。当时,日本的技术水平已经实现较大提升,为防止外国企业制造的仿制品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在产业界的强烈要求下,日本社会各界逐渐达成共识,由弱化专利保护转为重视专利保护。
以1975年日本出台物质发明专利法为例。该项修订实施后,获益最大的是日本药企,在日本药品专利出台前,很难对药品专利侵权进行举证,不能有效防止外国企业仿制药品。1970年日本针对专利协会会员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赞成对医药品和化学物质授予专利的为70. 6%,反对的占29. 4%。因此,日本出台药品专利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禁止外国仿制的廉价药品进入日本市场,而非迫于美国压力。物质发明专利出台后,新药的研发权益得到保障,引致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医药品研发异常活跃,新药的审批数量迅速增加。
日本强化知识产权制度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国内认为日本产业的技术赶超时代已经结束,需要引进的技术越来越少,必须依靠自主研发,创新技术。因而其制度演进的主要动因源自日本国内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外界干预只发挥间接作用,即日本担心如果不跟随美国等国一起加强专利保护,日本企业可能转而利用美国专利制度,造成日本专利制度的“空心化”,这是外界促使日本加强专利保护的主要动因。
尽管强化专利保护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论证,作用机理也不十分明确。但是,日本倾向于进一步增加保护力度的做法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日本期待通过强化保护,防止外国企业模仿日本企业技术,损害日本企业利益。此前,日本主要通过海关关税法禁止进口仿制品,也针对进入日本市场的外国仿制品采取损失补救措施,但是对于药品,因为只有提炼方法可以申请专利,因此很难对外国企业的仿制药品进行专利侵权举证。为了有效防止外国企业的仿制药品进入,并以此为契机,日本于1975年出台物质发明专利。当然,侵权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强化日本国内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同时也要求外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日本第二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动因
日本第二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动向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兴起,对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产生了极大冲击。作为一种针对协调失灵的制度回应,知识产权制度的客体、授权标准及授予程序随之拓展,发生渐进式演化。当时日本的研发投入已经渡过迅速上升的高峰期,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逐渐落后于欧美,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又面临着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为激励创新,日本确立“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从日本知识产权制度变迁过程看,制度调整激励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形态的改变也影响制度的演进,这种关系不是在加拉帕戈斯式的孤立状态下进行的,是在全球化、网络化前提下,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展开的。随着日本技术水平的提升,以研发集约型企业为中心,提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随着开放式创新成为主流,开展知识产权合作势在必行。既要保护已有知识产权收益,又需寻求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这种思维在日本国内占据支配地位,促使其制度不断演化。
从技术与制度相互影响的角度分析日本专利制度的变迁,可以发现:日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动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主要产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和研发投入的增加,日本国内研发创新活动日趋活跃,技术水平的上升产生了对新的专利制度的需求。同时,技术实力的上升导致日本出口增加,外部压力也迫使日本强化专利制度,通过内外两种途径,推动日本专利制度的调整。
日本知识产权制度的演化特征受到创新性质变化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体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如专利数量与研发投入,也是衡量知识产权制度有效性的准参数,因而可以看作是制度变迁的内生参数。
1.日本知识产权制度演进的内生参数———创新指标变化
专利制度是日本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专利数量与研发投入既是各阶段制度演化的结果,其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制度的修订,因此,作为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具有制度内生性。强化知识产权制度的措施促进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增加;而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的变化又要求不断修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致制度变迁。图4 -1日本专利数量与研发投入的演化趋势数据来源:日本特許庁年報[科学技術研究調査報告]各年版。
从总体看,自1970年至2010年间,日本专利申请数量和研发投入呈现近似同步的阶段性增长,由1975年、1995年、2008年三个拐点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4 - 1所示。1975年之前,日本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逐年递增,但增速平缓。1975年以后,随着日本专利制度的修订完善,其研发投入迅速增加,直到1993年首次较前一年出现下降;自1995年起再次增加,持续至2007年;2008年稍有停滞后,略微下降。(1)日本专利申请件数的走势
日本专利申请数量也呈现同样变化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呈现较高增长率,1980年专利申请数为19万1 020件,1992年达到37万1 894件,10年间增长近2倍;1993年首次较前一年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缓慢增加,2001年达到峰值43万9 175件,此后缓慢下降,2010年为34万4 598件。日本在海外专利申请与研发投入的增加,对其国内形成替代是1995年以后日本专利申请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改进“复数权利要求”制度的出台。复数发明制度出台后,一项专利含有的发明项数增加。专利所含发明项数具有制度内生性,即制度的实施本身可能带来专利所含发明数增加的结果。该制度出台后,日本专利申请中,一项专利含有的发明项数明显增加,自1988年的2. 7项增加到2000年的7. 2项,2008年达到9. 8项,2010年为9. 6项,增加3. 6倍。专利申请数乘以每项专利所含发明平均数为总申请项数,日本总申请项数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持续增加。这与日本专利申请数增幅不大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分析日本专利申请数增长缓慢的原因,可以将复数发明制度的影响考虑进去,即发明项数的增多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发明件数的增加。
(2)日本专利注册件数的走势
由于时滞效应,日本的专利注册件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1970年至1990年20年间,日本每年的专利注册数都在2万到6万5千件之间的范围波动,自1992年起迅速增加,当年达到9万2千件,是1991年3万6千件的2. 5倍以上。除1996年由于受到日本“优先授予”制度出台的影响,专利注册数激增至18万7 681件外,1992年至2000年期间,波动区间在8到14万件之间。日本专利注册数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增长,一方面可以归因于80年代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量的激增,另一方面也受到90年代中期日本专利制度变更的影响,如提高授权比例、重视专利获取动向等。特别是自2001年10月起,日本专利的实质审查期限由7年缩短为3年,引致日本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成果件数一度大幅增加,2005年达到峰值396 933件,自2009年开始回落。这也是日本专利注册数自2005年后迅速增加的原因之一。
(3)日本的专利效率
专利数除以研发投入是衡量专利效率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前半期,1亿日元的研发投入可以创造大约6项专利申请,到80年代中期略有下降,90年代平均为4件左右;进入21世纪,下降为3件,此后屡创低点,维持在2件左右;专利注册效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2件,90年代下降为1件,之后,随着专利注册数增长,再度增加,2000年后略有停滞,自2007年开始,迅速攀升,2009年恢复至2件。专利效率的变化趋势受到专利数量与研发投入两个因素影响。因此,尽管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专利数激增,但是研发投入增加更快,因而专利效率下降,90年代前半期,由于研发投入下降幅度超过专利下降速度,专利效率上升,自90年代后半期起,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专利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与专利数量保持同步。(数据来源于日本特許庁年報[科学技術研究調査報告],日本特許庁,1970 - 2011年)如果考虑进研发投入对应的发明请求项数的变化,日本的专利效率在20世纪90年代成上升趋势。因为从申请和注册数量衡量的专利效率下降,与复数发明制度出台后,1项专利包含的请求项数增加,相互抵消。
(4)日本的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制度演进
通过专利申请和注册件数考察专利效率时,没有包括对专利价值的判断。由于发明数量增加可能并不必然增加专利价值,同时一项专利包含的发明请求项数增加,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专利价值增加。因此,还需要依靠其他指标如知识产权收入加以判断。技术贸易是日本与世界各国开展技术交易的收入,能够反映日本在海外的知识产权运用状况。
从图4 - 2日本技术贸易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从1993年开始,日本技术贸易赤字幅度大幅缩小;进入21世纪,基本持平;自2003年起,技术出口首次超过技术引进、出现顺差,此后日本技术贸易盈余大幅增加。(日本银行的统计数字与日本科学技术调查报告中关于技术贸易的统计略有不同,后者数字是自1993年起日本转为技术贸易黑字,统计数字的差别源自对定义的不同和统计范围的差异。)2011年日本知识产权的海外收入受全球经济影响减少了1. 1%,但向海外支付却减少了7. 3%,日本的知识产权收支盈余在2011年再创历史新高。说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后,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显著提高。2.制度演进的内在动因———技术发展水平与创新性质的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日本强化专利制度的措施进入实质阶段。不过,强化专利制度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因为日本产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在进入80年代后日趋活跃,研发投入增长迅速,申请专利数也相应增加。进入1990年,则徘徊不前,研发投入低迷,申请数随之下降,但是注册专利数有所增加。日本在90年代注册专利增加的部分原因是80年代申请量激增的时滞效应的体现。制度变迁的动力部分来自于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实力的提高,要求调整专利制度以对发明者权益提供更强保护,新技术的实施带来出口增加,形成外部压力,内外两条路径,将技术水平和专利制度变迁联系起来,促成专利制度的强化。
(1)日本第一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动因
一般认为,日本第一次强化专利制度的动因源自美国的干涉。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为恢复产业竞争力,更好地保持科技强势,在全球推行“亲专利”政策,强烈要求与其开展贸易的国家强化专利制度,加之美国医药行业、娱乐产业巨头的频繁院外游说,促使日本随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日本的相关举措并非完全迫于国际社会压力,更是日本国内大企业的诉求。当时,日本的技术水平已经实现较大提升,为防止外国企业制造的仿制品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在产业界的强烈要求下,日本社会各界逐渐达成共识,由弱化专利保护转为重视专利保护。
以1975年日本出台物质发明专利法为例。该项修订实施后,获益最大的是日本药企,在日本药品专利出台前,很难对药品专利侵权进行举证,不能有效防止外国企业仿制药品。1970年日本针对专利协会会员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赞成对医药品和化学物质授予专利的为70. 6%,反对的占29. 4%。因此,日本出台药品专利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禁止外国仿制的廉价药品进入日本市场,而非迫于美国压力。物质发明专利出台后,新药的研发权益得到保障,引致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医药品研发异常活跃,新药的审批数量迅速增加。
日本强化知识产权制度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国内认为日本产业的技术赶超时代已经结束,需要引进的技术越来越少,必须依靠自主研发,创新技术。因而其制度演进的主要动因源自日本国内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外界干预只发挥间接作用,即日本担心如果不跟随美国等国一起加强专利保护,日本企业可能转而利用美国专利制度,造成日本专利制度的“空心化”,这是外界促使日本加强专利保护的主要动因。
尽管强化专利保护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论证,作用机理也不十分明确。但是,日本倾向于进一步增加保护力度的做法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日本期待通过强化保护,防止外国企业模仿日本企业技术,损害日本企业利益。此前,日本主要通过海关关税法禁止进口仿制品,也针对进入日本市场的外国仿制品采取损失补救措施,但是对于药品,因为只有提炼方法可以申请专利,因此很难对外国企业的仿制药品进行专利侵权举证。为了有效防止外国企业的仿制药品进入,并以此为契机,日本于1975年出台物质发明专利。当然,侵权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强化日本国内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同时也要求外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日本第二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动因
日本第二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动向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兴起,对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产生了极大冲击。作为一种针对协调失灵的制度回应,知识产权制度的客体、授权标准及授予程序随之拓展,发生渐进式演化。当时日本的研发投入已经渡过迅速上升的高峰期,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逐渐落后于欧美,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又面临着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为激励创新,日本确立“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从日本知识产权制度变迁过程看,制度调整激励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形态的改变也影响制度的演进,这种关系不是在加拉帕戈斯式的孤立状态下进行的,是在全球化、网络化前提下,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展开的。随着日本技术水平的提升,以研发集约型企业为中心,提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随着开放式创新成为主流,开展知识产权合作势在必行。既要保护已有知识产权收益,又需寻求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这种思维在日本国内占据支配地位,促使其制度不断演化。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