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帮扶省定贫困村见实效
2021-01-31 16:01:37|133|起点商标网
来源:经济日报
远山如黛,茶田如画。
走进掩映于绿水青山中的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寨下组,山脚下、菜畴旁,一群鸭苗正在觅食。“嘘嘘嘘……”刚从山上果园回来的村民蔡新华挥动双臂驱赶着。
“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两个孩子上学都享受政府教育补贴,家里危房实施了改造,今年我又开垦了新果园……”细数这几年家庭发生的变化,早年因学致贫的蔡新华打开了话匣子。
像蔡新华一样的贫困户,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走出困境,是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分别帮扶新洲村和陂蓬村两个省定贫困村的一个缩影。
回望来路,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秉持“强党建、促扶贫、抓产业、奔小康”的扶贫工作理念,驻村工作队以“绣花”功夫,用心、用情、用力推动脱各项扶贫工作。
强产业、惠民生、促发展……随着一个个扶贫项目的落地实施,新洲村和陂蓬村这两个昔日的偏远贫困山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在陂蓬村内,宽敞整洁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精致实用的文化广场、健身活动场、公厕等配套设施功能齐全;村外,公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林立,与绿山、田野相映成趣,宛若一幅美丽的富春山居图。
据介绍,2018年,新洲村的33户113人、陂蓬村的46户131人就已全部实现稳步脱贫,脱贫率为100%;2019年,经过脱贫巩固,新洲村、陂蓬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3018元、16306元,实现了贫困村摘帽、贫困户退出的目标。
扶贫不养懒,攻坚拔穷根
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的3个干部几年如一日,在两个贫困村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中潜心耕耘。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教育。为提升贫困群众的技术技能,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思路,积极开展勤劳致富宣传引导教育,鼓励贫困户轻壮年劳动力参加村、镇、市劳动技能培训,对外出务工者每年都落实务工奖补措施。
每年趁农闲,驻村工作队都邀请广东省、梅州市的技术专家,对两个村的76户贫困户进行李果、茶叶种植管理和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培训,以提高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及农产品附加值方法,引导贫困户由简单劳动脱贫向智力能力脱贫致富转化。
早在2016年,两个驻村工作队就实行奖补措施和标准,利用省、市“631”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资助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先后培育出养猪、养狗、养鸡大户和水稻、茶叶、李果、赤灵芝等种植大户,以及酿酒、茶叶加工大户,培育各项产业的“先锋队”,引领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为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使两个村的贫困户子女入学率达到100%,驻村工作队通过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创新资金补贴促教育帮扶。他们利用单位自筹资金资助到户,在贫困户子女享受政府教育补贴的基础上,对两个村的50户贫困户子女进行教育帮扶,每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视贫困群众家庭实际困难,每年予以500-3000元不等的教育补贴。
同时,创新医疗救助机制防返贫。驻村工作队针对两个村76户贫困户有28户为因病、因残致贫的情况,在每年帮扶计划中设立贫困户医疗救助资金。近3年间,两个村贫困户有72人次获得医疗救助资金12.2万元。
“起初,我对驻村工作队有没有扶贫效果是怀疑的,但这几年下来,两名扶贫干部每天都为我们这些贫困户操劳,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我是真心服的。”陂蓬村早年因病致贫的低保户陈宗元深有感触地说,不仅村里的贫困群众摘下了“贫困帽子”,“非贫户”也都有了获得感、幸福感,钱袋子跟着也越来越鼓,小日子过的也越来越甜。
“扶贫不扶懒,治穷先治愚。扭转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大难点。”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姚建明说。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
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经过近5年的接续努力,驻村工作队为两个贫困村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2017年,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反复调研,新洲村选定并流转何树排与大锡坑两个自然村之间的100余亩山地,以及山下10余亩山塘,打造红盾生态产业基地。
“基地采用‘农户+合作社+产业带头人+品牌’的开发思路,确保村民、承包者、贫困户和村集体多方受益。”
驻新洲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张锦增介绍,基地从2017年开发建设以来,坚持“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目前长效产业效益已初具规模,基地用工也以聘请贫困户为主,能为他们增加每天100元收入。截至目前,该基地种植了10万棵单枞茶苗、30亩西瓜和百香果、沙田柚、蜜桔、脐橙、李果等生态农作物,山下打造成为10亩养鱼山塘,实现了采摘、垂钓、与登山、休闲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陂蓬村驻村工作队投资26万元产业资金,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组织管理方式,开发17.3亩百香果产业发展基地,既带动了村集体收益和全村贫困户长期入股收益,又带动扩大全村的百香果种植规模,实现劳动力在本村务工就业。
根据陂蓬村盛产油茶的产业优势,驻村工作队还与一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形成村集体经济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发展模式,占据油茶产业链最高利润的分配环节。
用好“自身优势”这一法宝,亦是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2017年,新洲村成功注册“何树排”“大锡坑”“大古岌”等5类5个商标,打造了“新洲稻丰”大米和生态有机“新洲绿茶”、“新洲特产”等一系列富硒系列特色农产品,并成功参加“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广州(梅州)产业园专展”。陂蓬村注册“陂蓬”“陂湖”“大陂湖”等7类7个商标,打造以单枞茶、高山茶油和农产品为特色的品牌农产品。截至2020年6月,两个村已注册商标16个,实现了农业创品牌发展。
陂蓬村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线上直播带货扶贫助农新模式。看到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出现在直播中,村民开心不已。
此外,两个村的驻村工作队还助推光伏发电产业。新洲村采取“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两个小学空置的楼顶,分两期投入投入137.8万元,实施18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每年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15万元的收益。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我们村的小锅米酒厂和茶叶加工厂即将建成,产业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新洲村党支部书记蓝志群充满信心地说。
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据负责两个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迟继功介绍,为确保如期完成精准扶贫任务,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扎实推进“输血”与“造血”并进的可持续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壮大村办企业,打造出更多农特产品品牌。
远山如黛,茶田如画。
走进掩映于绿水青山中的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寨下组,山脚下、菜畴旁,一群鸭苗正在觅食。“嘘嘘嘘……”刚从山上果园回来的村民蔡新华挥动双臂驱赶着。
“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两个孩子上学都享受政府教育补贴,家里危房实施了改造,今年我又开垦了新果园……”细数这几年家庭发生的变化,早年因学致贫的蔡新华打开了话匣子。
像蔡新华一样的贫困户,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走出困境,是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分别帮扶新洲村和陂蓬村两个省定贫困村的一个缩影。
回望来路,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秉持“强党建、促扶贫、抓产业、奔小康”的扶贫工作理念,驻村工作队以“绣花”功夫,用心、用情、用力推动脱各项扶贫工作。
强产业、惠民生、促发展……随着一个个扶贫项目的落地实施,新洲村和陂蓬村这两个昔日的偏远贫困山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在陂蓬村内,宽敞整洁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精致实用的文化广场、健身活动场、公厕等配套设施功能齐全;村外,公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林立,与绿山、田野相映成趣,宛若一幅美丽的富春山居图。
据介绍,2018年,新洲村的33户113人、陂蓬村的46户131人就已全部实现稳步脱贫,脱贫率为100%;2019年,经过脱贫巩固,新洲村、陂蓬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3018元、16306元,实现了贫困村摘帽、贫困户退出的目标。
扶贫不养懒,攻坚拔穷根
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的3个干部几年如一日,在两个贫困村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中潜心耕耘。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教育。为提升贫困群众的技术技能,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思路,积极开展勤劳致富宣传引导教育,鼓励贫困户轻壮年劳动力参加村、镇、市劳动技能培训,对外出务工者每年都落实务工奖补措施。
每年趁农闲,驻村工作队都邀请广东省、梅州市的技术专家,对两个村的76户贫困户进行李果、茶叶种植管理和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培训,以提高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及农产品附加值方法,引导贫困户由简单劳动脱贫向智力能力脱贫致富转化。
早在2016年,两个驻村工作队就实行奖补措施和标准,利用省、市“631”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资助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先后培育出养猪、养狗、养鸡大户和水稻、茶叶、李果、赤灵芝等种植大户,以及酿酒、茶叶加工大户,培育各项产业的“先锋队”,引领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为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使两个村的贫困户子女入学率达到100%,驻村工作队通过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创新资金补贴促教育帮扶。他们利用单位自筹资金资助到户,在贫困户子女享受政府教育补贴的基础上,对两个村的50户贫困户子女进行教育帮扶,每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视贫困群众家庭实际困难,每年予以500-3000元不等的教育补贴。
同时,创新医疗救助机制防返贫。驻村工作队针对两个村76户贫困户有28户为因病、因残致贫的情况,在每年帮扶计划中设立贫困户医疗救助资金。近3年间,两个村贫困户有72人次获得医疗救助资金12.2万元。
“起初,我对驻村工作队有没有扶贫效果是怀疑的,但这几年下来,两名扶贫干部每天都为我们这些贫困户操劳,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我是真心服的。”陂蓬村早年因病致贫的低保户陈宗元深有感触地说,不仅村里的贫困群众摘下了“贫困帽子”,“非贫户”也都有了获得感、幸福感,钱袋子跟着也越来越鼓,小日子过的也越来越甜。
“扶贫不扶懒,治穷先治愚。扭转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大难点。”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姚建明说。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
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经过近5年的接续努力,驻村工作队为两个贫困村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2017年,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反复调研,新洲村选定并流转何树排与大锡坑两个自然村之间的100余亩山地,以及山下10余亩山塘,打造红盾生态产业基地。
“基地采用‘农户+合作社+产业带头人+品牌’的开发思路,确保村民、承包者、贫困户和村集体多方受益。”
驻新洲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张锦增介绍,基地从2017年开发建设以来,坚持“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目前长效产业效益已初具规模,基地用工也以聘请贫困户为主,能为他们增加每天100元收入。截至目前,该基地种植了10万棵单枞茶苗、30亩西瓜和百香果、沙田柚、蜜桔、脐橙、李果等生态农作物,山下打造成为10亩养鱼山塘,实现了采摘、垂钓、与登山、休闲一体化发展。
与此同时,陂蓬村驻村工作队投资26万元产业资金,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组织管理方式,开发17.3亩百香果产业发展基地,既带动了村集体收益和全村贫困户长期入股收益,又带动扩大全村的百香果种植规模,实现劳动力在本村务工就业。
根据陂蓬村盛产油茶的产业优势,驻村工作队还与一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形成村集体经济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发展模式,占据油茶产业链最高利润的分配环节。
用好“自身优势”这一法宝,亦是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2017年,新洲村成功注册“何树排”“大锡坑”“大古岌”等5类5个商标,打造了“新洲稻丰”大米和生态有机“新洲绿茶”、“新洲特产”等一系列富硒系列特色农产品,并成功参加“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广州(梅州)产业园专展”。陂蓬村注册“陂蓬”“陂湖”“大陂湖”等7类7个商标,打造以单枞茶、高山茶油和农产品为特色的品牌农产品。截至2020年6月,两个村已注册商标16个,实现了农业创品牌发展。
陂蓬村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线上直播带货扶贫助农新模式。看到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出现在直播中,村民开心不已。
此外,两个村的驻村工作队还助推光伏发电产业。新洲村采取“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两个小学空置的楼顶,分两期投入投入137.8万元,实施18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每年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15万元的收益。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我们村的小锅米酒厂和茶叶加工厂即将建成,产业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新洲村党支部书记蓝志群充满信心地说。
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据负责两个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迟继功介绍,为确保如期完成精准扶贫任务,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扎实推进“输血”与“造血”并进的可持续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壮大村办企业,打造出更多农特产品品牌。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522093243】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